“《花 帽新韻》取材海口新坡鎮冼夫人軍坡節民間習俗。”市群藝館舞蹈部部長吳勇表示,《花帽新韻》原名為《新坡花帽》,為參加2011年海口市農民迎新春文藝晚 會而創作編排,2012年作為參加全國群星獎的選送節目,編導組為加強競爭力,從編導手法、節目結構、演職人員及演出道具進行了新改變,用了一年時間對節 目進行精雕細琢,最終在2012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舞台上收獲成果。
舞蹈《花帽新韻》
獲獎後,編導組又對節目進行編排打磨,改名為《花帽 子》,並參加了由中國文聯和中國舞協舉辦的全國最高專業賽事———第九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荷花獎”比賽,最終摘得賽事創作銅獎。“‘荷花獎’是中國舞蹈 藝術的最高榮譽,在所有的參賽團隊中,隻有我們是非專業藝術團體。”吳勇說。
“本土文化就是一個‘金礦’,經過打磨後的原創作品變成了一塊又一塊金子,呈現在市民眼前。”市群藝館館長吳聖彪表示,下一步該館將繼續抓好群眾文化精品原創,讓群眾演自己的生活,以本土節目向世人展現海口的魅力。二、黎族民間舞蹈風格特征的形成因素
舞蹈的民族風格,是指沉積於某一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個性特征,它體現和蘊含著該民族特有的肢體動律。一個民族的民間舞蹈風格的形成,包括自然 與社會、物質與精神因素。象自然環境、生產勞動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語言係屬等,都對舞蹈風格的形成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舞 蹈的不同層麵,或內容、或形式、或風格,是特定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製約下和在曆史文化的積澱過程中形成的。
1.民族曆史和文化血緣因素促進民間舞蹈風格的形成
中華民族是經過漫長的發展、融合逐漸形成的,許多民族之間有著深遠的血緣關係。黎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文化的民族,遠在秦漢以前,黎族先民就從 兩廣地區陸續遷徙到海南,族源屬於古代百越民族駱越中的一支,語言屬於漢藏語係壯侗語族黎語支,與我國南方的壯、侗、布依、水、傣、高山等民族有著密切的 血緣關係,這些民族雖然居住在不同的地區,但同為古代百越人的後裔,他們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古越遺風,其傳統文化體現了百越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刀耕火種、 “幹欄”式建築、少女閨房、文身、穿筒裙、善紡織、祖先崇拜,靈魂崇拜等。由於有著相同相似的文化和習俗,這些民族的舞蹈無論在內容、形式和審美習慣、肢 體表達方式上都有著相同相似的特點,如:在舞蹈內容上,存在以舞蹈祭祖、送喪、祈平安等古越人的巫俗;在舞蹈形式上,有著象黎族、布依族的《舂米舞》、壯 族的《舂堂舞》、高山族的《杵歌》等以舂杵敲擊舂臼起舞的同源異流的舞蹈表現形式;在舞蹈的審美習慣和肢體動作上主要傾向於用胯、腰的動作做為主要動律來 展示舞蹈,舞姿呈現相類似的“三道彎” 造型。
2.自然環境與生產勞動方式對民間舞蹈風格形成的影響
民間舞蹈風格特征可從形式與內容兩方麵的多種因素呈現,但最重要和最穩定的還是體現在肢體動作上,肢體動作作為民間舞蹈的形式要素,盡管受內容 的製約,但其運動方式卻是相對穩定的,是形成舞蹈風格獨特性的標誌。自然環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生產勞動方式對人肢體運動方式的影響最為直接,它深刻影響著一 個地區或民族舞蹈風格的形成,無論那個民族或那個地區的民間舞蹈,都蘊含大量自然環境與勞動方式特征賦予的信息,民間舞蹈的姿態、動律、步伐等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著其舞蹈生成的自然環境與生產勞動方式的基本特點,並以本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反映在舞蹈文化上,成為該民族民間舞蹈的標誌性特征。黎族主要居住在海 南島中部的五指山區和西南部的山區、丘陵地帶,這些地區群山聳立,丘陵起伏,河流溝溪縱橫,天氣多雨潮濕,人們經常在窄小潮濕的山路中行走,形成了行走時 左右擺胯的橫擺動律;經常爬山涉水,造就了側身行走時手腳同邊的順擺動律;常年行走山路,腿部靈巧、敏捷,煉就了膝部適應性極強的富有彈性的顫動。同時, 由於道路崎嶇,植被茂密,視野受到限製和阻礙,形成了黎族民間舞蹈動作幅度較小、節奏較快、動作輕盈靈巧的特點。黎族主要從事以農耕為主,兼並狩獵等勞動 生產,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形成了屈膝、彎腰的三道彎體態,舂米、簸穀等勞動方式使臀胯部形成前頂後撅的前後動律。男子狩獵時屈膝半蹲圍捕獵物的動作也是男 子舞蹈的常用動作。這些地理環境與生產勞動方式因素,形成了黎族民間舞以腰胯動律和下肢動作為主、步伐靈活穩健的特征。
3.生活習俗因素對民間舞蹈風格形成的影響
生活習俗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勞動方式的製約下形成的,可分為物質生活習俗和精神生活習俗兩方麵,它與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一樣,影響著人們身體 的運動方式,是促成民族民間舞蹈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就物質生活而言,人們的服飾、飲食、居住等習俗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民間舞蹈的體態、動律的形 成,其中,服飾習俗的影響最為顯著。例如:黎族女性喜愛穿筒裙,由於裙子窄小,站立時胯部會隨著重心的移動推出,形成自然的三道彎體態。又由於受筒裙的限 製,黎族女性邁步時步幅小而頻率密,走路時胯腰部會隨著重心的移動而左右擺動,抬腿時幅度小、膝蓋內夾勾腳等,這些特有的體態、動態和動律特征,都是黎族 民間舞蹈特有的肢體動律,是其動作語匯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另外,裙子的長短對黎族民間舞蹈體態、動態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居住在深山地區的黎族女性為 了爬山涉水時更方便,大多穿著短筒裙,因此動作小巧靈活,而居住在有河流的平地、丘陵地帶或沿海地區的黎族女性大多穿著長筒裙,動作相對來說趨於平緩舒 展,這是形成黎族女子民間舞蹈動作風格既輕快靈巧又舒緩細膩的因素之一。
與物質生活習俗相類似,人的精神生活習俗對民間舞蹈風格的形成也產生一定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宗教禮儀、祭祀等信仰習俗方麵。黎族信仰是以祖先崇 拜和自然崇拜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崇信鬼神的習俗。在民間,流傳著許多以祭祖、送喪、驅鬼、除病、祈平安為內容的宗教祭祀舞蹈,這些舞蹈形式古樸,帶 有明顯的原始觀念遺存,所蘊含的具有特色的動律、動作特征是黎族民間舞風格獨特性的標誌。如:黎族宗教祭祀舞蹈《招福魂舞》中祭祟人的招福動作、《跳娘 舞》中娘母的祈神驅鬼動作、《趕鬼舞》中道公的驅鬼動作,分別體現黎族民間舞蹈動作語匯中典型的前後動律、順擺動律和橫擺動律,並作為常用的動作語匯出現 在舞蹈中。出於對鬼神的崇信和恭敬,人們在跳這些古老的舞蹈時往往神態虔誠,或是凝望祭壇,或是低眉順目,上體較直,上身動作平穩,這些宗教禮儀中的動 態、動作特征,深深融入黎族民間舞蹈語匯中,對黎族民間舞蹈風格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如:由於對鬼神的虔敬,這些舞蹈在起舞時無論身體如何擺動,頭部始終 向著祭壇,下肢動作無論快慢、腳下無論是走、跑、跳、蹬、吸、踢等,上身都保持相對平穩,體現了對鬼神崇信和恭敬的心態,這種頭部動作和舞蹈時上身相對平 穩的狀態,是黎族民間舞顯著的動態特征。這說明,黎族民間舞蹈風格的形成,不僅有外部文化留下的烙印,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直接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