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河 父親去世已經二十多年了。對父親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流逝變得越來越零散,但是那些留下來的卻隨著年齡的增長
而變得越來越清晰。“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也許就是這個理兒吧。幸運的是,在自己當了
家之後並不需要為柴米發愁,但是從為人之父後自己對孩子的那分愛之中,我才真正從內心深處體會到了父母對
自己的那片心、那份愛。特別是聯想到當時那種艱難的生存(對,是生存,不是生活。在生存尚成問題時,是談
不到生活的。)環境,父母的那片心、那分愛就顯得更彌足珍貴、銘心刻骨。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夢,其心也
苦、其意也切,但是能夠作望子成龍之夢的父母還是幸運的。因為當父母為僅僅養活兒女而苦苦掙紮的時候,他
們是沒有權力做夢的。天下父母都期盼著自己的孩子能快點兒長大,但是父母盼著孩子長大又擔心將來沒有足夠
的衣食養活他們的那種心情,是我們這一代很難感受到的。我開始記事兒的時候正是三年困難時期,象當時的千
千萬萬的中國家庭一樣,為了使父親這棵家裏的頂梁柱不倒下,媽媽總是給他作點小灶兒。那時所謂的小灶也不
是什麽大魚、大肉,不過是一個雞蛋加一點兒麵炒了,或者僅僅是一盤多加了幾滴油的炒土豆絲之類的菜罷了。
從我記事兒起,父親的那盤小灶就從來沒有完全吃了的時候,就是隻炒一個雞蛋他也要剩下三分之一留下來給我。
不懂事兒的時候,我總是眼睛盯著父親的菜盤,等著吃他“剩下”的小灶。後來長大了,漸漸的懂得了父親的苦
心,便常常推說自己吃飽了,而父親總是生氣地說我嫌他髒,逼著我把它吃掉。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在已經不必
為吃發愁的時候,每當我看著孩子吃得香甜的樣子,還會想起當年父親盤子裏“剩下”的半個雞蛋、幾塊豬肉,
還有父親的那片苦心。 5/17/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