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妙手

把裝修做出文化來,把過程當成人生過,把技術揉為故事講,把讀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轉載,請先聯係。
個人資料
房崇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征文】我隻在文學城是個人物

(2017-04-14 11:59:08) 下一個

我隻在文學城是個人物

 

我初上文學城大概是10年前,那時候不知道她已經走過了10年曆程。開始每天看看新聞,逐漸進入論壇,先是在“幾曾回首”注意曆史話題,那裏是有些閱曆的男人們的聚會之地,偶爾插過幾句嘴。又曾經轉到“攝影天地”,因為40多年前我自學攝影達到過發燒的程度,自以為是內行,到此突然發現,當年所練就的光圈速度感光度等指標,在數碼時代幾乎已經全無用處。略發幾片,自知遠遠落伍,小試鋒芒就退縮回來了。然後就轉移到了“我愛我家”,那時候我折騰房子正在興頭上,見別人顯擺自己動手修房,我一看這還不如我嘛,何不也公開上場露一手?我這人的性格就是爭強好勝,願意炫耀而不願虛心學習,年輕時就經常被批評為驕傲自滿,何況是到了這個年紀?

2009年的農曆大年三十,央視牛年春晚對全球直播。小沈陽一夕爆紅,小品的題目《不差錢》成了流行語。那一年的美國金融一點都不牛,那一年的美國人都差錢。

那時候,我正在家裏閑得發慌。此前我花九個月時間日夜趕工修好了一座房,別號“思本堂”。之後休息享受了半年多,原打算賣掉謀利,卻等來了美國的金融危機,市場變壞,房價下跌,不敢賣了。於是隻好以不變應萬變,靜觀變化。閑著也是閑著,那就利用這個時機上網開博秀成果吧。內容嘛,反正我正好有舊貌新顏大對比;形式嘛,反正我過去是專業新聞工作者,也算是重操舊業。

荒疏20年後,乍一在電腦上寫文章,文思滯澀,語句疙疙瘩瘩。不知怎樣上照片,反複試驗,失敗了多次。初次向網上發圖文並茂的大帖,竟然比修房的體力勞動還累。記得折騰了兩個晚上也發不好第一帖,發成的時間我記得很清楚,是200938日。

這一帖題為《且看舊房換新顏》,圖片直觀,對比鮮明。沒想到一鳴驚人,反響強烈,家壇沸騰,喝彩連聲,讀者催促下篇,作者欲罷不能。我在兩天裏連發3個大帖,才把那個房子秀完。每篇的點擊量都過萬,帖子下築起了高樓,跟貼中有人說“有您這手藝,茅屋都可以變成宮殿。”有人說“徹底折服”。有人說“隻有羨慕的份!你是家壇這兩天最耀眼的明星了。”有人看出了“光能幹是不夠的,還要有藝術修養,還要有家裏的好幫手!”

受大家吹捧的鼓舞,第三天苦苦碼了一天字,又寫成一篇《舊房新顏後續的話》,一並回答眾多問題。在開頭處我寫道:

前天我還是一個不會發帖的小學生,昨天就變成了引人驚呼的大牛人。是電子的網上功能,使我體會了某些明星一夜成名的奇跡。

那還是微博和微信的史前時代,博客和論壇就是最摩登的電子傳播媒介了。就這樣,我與小沈陽在同一年出道,雖然我比趙本山的年齡更老。以後我就一發不可收地寫起博客並發到論壇來,首先的連載係列就是《倒房演義》,記述幾年間的經曆。這引起了文學城編輯的注意,在首頁新聞裏推薦了我的“走麥城”。一位隻看城頭新聞從不進城的朋友打來電話,問那篇“12天買了兩座房”是你嗎?那幾個月是我的博文高產期,甚至獲得了眾口一詞的“大師”稱號。本打算每周一篇,實際上前兩個月寫了35篇,前4個月裏我寫了52篇。

與此同時我正在賣那座引人讚歎的房。每天除了等著看房的通知,整理就緒外,我就坐在整潔亮麗的房裏埋頭寫博客。堤內損失堤外補,現實困頓虛擬成功,倒也獲得精神安慰,心理平衡。“思本堂”賣掉後,到7月我又買進一座亟需整修的舊房,開始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裝修,也給個別號叫“傲博廬”。我的網文內容就轉為實時報道這次裝修,總題為《房崇修房》,偏於技術實踐。當時不可能想到,“傲博廬”的裝修竟會長達將近4年,這個係列連寫160餘篇。

上網開博那算上天,其後續發展是又落地了,先後有三家中文報紙連載我的文章。最初讀者限於多倫多當地的華人,後來《世界日報》找到我,他們在北美的五六個大城市都有分社,同時發表,每周一個整版,連載超過三年,約刊160篇。我本來在中國是個報人,能夠在北美又以修房與報紙結緣,起因還是靠網絡,靠的文學城。

那四年就是這麽亦武亦文地過來的,上馬幹活下馬作文,抽空還做了三年多的論壇版主。在枯寂的連續勞作中,我的精神調劑就是把過程拍照下來,記敘下來,貼到網上,發到報上,聽到一些肯定,覺得不但有利於己,也有益於人,庶幾獲得一些慰藉。可用金錢衡量的回報是未來的,多少尚不可知;但精神上、心理上的回報卻是馬上即見,立等可取。

 裝修本來是個人的事,自家的事,關起門來外人莫知,屋頂蓋著從天上也看不見。可是我這次裝修卻成為了公眾事件,在海外華人中傳播廣泛,大約有幾十萬人幾百萬次地看到了我的裝修。這樣,我的裝修等於是實時網上全球直播,無遠弗屆,瞬息直達。我敢說我這房,應該是北美華人中(更大範圍也難說)曝光率最高最全最徹底的一座了。本來是錘鑿斧鋸的低科技勞作,卻插上了網絡數碼的高科技翅膀,使我的埋頭苦幹,變成了傳揚天下。

在上網之前,我本來並不覺得自己做的有什麽過人之處,不過是半路出家,偶然遇到這事可以作為謀生之途,自己又喜歡琢磨,就入門幹起來了。忽一日貼上網來,收到出乎意外的讚揚,才鼓勵我一連串寫下來,一發而不可收。網友的美言聽多了,我才相信自己在這方麵確實有一些異秉,這也激勵我膽子更壯,去挑戰更高的難度,做成了以前沒有做過的事,譬如爬到最高處頂開天窗,和下到最底層挖地埋管等。也就是說,裝修實踐和寫作網文,這文武兩端,是互為表裏,互相促進的。

在寫了一段時間後,我總結了四句話,放在博客的起首處,作為引言,這就是我的宗旨了:“把裝修做出文化來,把過程當成人生過,把技術揉為故事講,把讀者看作朋友待。”

我作為一個文科生或者說曾經的文化人,寫裝修也與理工科生或純粹的技術性作者不同。我不是要寫裝修指南或傳授技術,而是描述自己的曆程,記錄自己的心得,爭取在整體上顯示出文化來。我寫的是記敘文,而不是說明書。希望是有人格有性情有趣味且略具文采的活文字,而不是枯燥冰冷的技術帖。

這些博文都是急就章,邊幹邊寫,不能細磨。但我還是注意在寫法上盡量帶點文學性,一個標誌是,一百多篇,都堅持采用了七字標題,像是中國舊體的詩句。它們既要概括文意,又不能過於晦澀,且要堅持一百多次,真是作繭自縛,戴鐐起舞。我在談枯燥的技術話題時,時常願增加點趣味性,添加點佐料,也就是借用寫散文或雜文的方法,扯到些旁門話題。我借鑒過傳統相聲中的繞口令和《改行》裏老旦的叫板,引用過俞平伯致胡適信裏的紅學語匯,還能不時聯想到相關的古典詩詞。在寫到最髒最累的租用電鎬挖開水泥地麵時,我卻要發揮一段胡思亂想的意識流。

除了文學性或曰趣味性外,我還有意識地加強知識性。就是除了講述自己的幹活過程以外,還查閱各項目門類的一般性知識,使文章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一般與特殊相結合,點和麵相結合。這樣既能豐富文章惠及他人,也能知其所以然指導自己,真是兩全其美。我的文章因此而變得虛實相映,動靜相參,點麵結合,張弛有致,也增加了厚重感和保存再讀的價值在我寫了幾十篇的時候,一位論壇的版主說:把你的博文集合起來,就是一部裝修的百科全書。這說法當然是誇張過譽,但是在幾年之後,我已很少更新博客,其點擊量還仍然每天幾百地穩定增長,有人重讀。這說明《房崇修房》還沒有過時,足令我欣慰了。

說知識,記裝修,我也有意無意地與我個人的曆史聯係起來,使裝修記成為帶著我個人印記的獨特經曆,同時也擴大到中西文化與社會的對比。從加拿大舊房子建築的年代,我能回想起同時期自己在中國的經驗和住房條件;從北美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錯誤地以鋁代銅,用錯了電線,我“閑扯”一筆當時中國是走錯了路線。有會心的網友跟貼說:這段寫得好,用了藏鋒筆法。

在網上發帖,講究“無圖無真相”,講裝修的過程就更需要眼見為實。我在以前折騰過的十幾個房子裏,幾乎完全沒有留下照片,直到2009年初將要開博時,才開始大量拍照。我這個過時老發燒友雖拍不好攝影作品,但拍修房照還是富富有餘的。“思本堂”的裝修已經完成,隻能拍修成後的新顏了。再修“傲博廬”,是詳細的全程記錄,就必須隨時拍照。相機要放在附近方便處,自己幹活覺得每到時機,就停下來拍兩張。因為環境嚴酷,塵降灰磨,真苦了我的那台新單反相機。這樣的實拍堅持了四年,大約拍了上萬張,選出來用於博客上網的有兩千餘張。這些照片使我的係列網文圖文並茂,證據確鑿,以看圖促說話普及,以真相助世人理解。我的300餘篇網文,幾乎都是這樣實打實的內容,既有實幹的基礎,又有實拍的形象,它們得來不易,不像空口說白話的議論和想象那樣輕鬆。

照片雖然多,但是我從來不上自己的,希望隱姓埋名,把網上與現實分開。這一點,大概與多數所謂“網紅”大異其趣。這一是因為我從本性上就不是一個喜歡熱鬧想出名的人;二是因為我在博文中把自家的情況寫得太多,還是希望能保留一些隱私,不想在生活中讓人把我認出來。

當修房基本竣工時,我在博客裏聊發了一點感想:連我自己都驚訝,一座房能修這麽久,耗費如此長的生命;一件事能寫這麽多,吸引如此廣的讀者。本來是關起門來幹活,變成了名聲在外;本來是台下一個不起眼的看客,變成了舞台上眾目睽睽下的表演;本來是人海一隅的芥豆之微,被網絡和媒體虛擬地放大了,似乎成了個人物。

其實,我隻在文學城的虛擬空間裏是個人物。在現實中,我還是我,走到哪誰也不認識我。修了這麽多,寫了這麽多,也沒變成經濟效益,還是個隻能省錢不會賺錢的業餘汗滴曼。名是虛的,要是能把網上的知名度變成實際點的好處該多好,我不是不想啊,隻是不知怎樣做到。說到底,我還是個俗人。

大約也是在2010年,本地的一家中文電視台找我,想拍一個人物專訪,他們還是從文學城上發現我的,但是被我婉言謝絕了。這有幾個原因。一是自從上網開博的第一天起,我就沒有想出頭露麵,既沒有經濟利益,又可能招來麻煩,我何必要露真容呢?對個人上電視我沒有興趣,那麽拍房呢?這就是其二,修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當時的房裏還是亂糟糟的工地,拍出來也不好看。修房的過程不是偶爾來一次就能拍好的,需要有攝製組經常造訪,連拍幾個月才能顯出成效,就像是HGTV裏那些修房專題片一樣。可是像我這樣一個小人物,怎麽值得電視台花那麽多時間追蹤拍攝、連續播出呢?就是我同意,人家願意奉陪嗎?第三,我的長處是能幹能寫,短處是模樣不帥也拙於口才,如果出鏡,必不如讀我的博客那般叫座,這樣的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於是,上電視之議遂寢。

到了2014年夏秋之間,我從網上看到,上海東方電視台的一個房屋改造節目很火,那節目叫《夢想改造家》,我幾乎每集都看了。節目中記錄了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十幾家房屋改造工程,並且在物質改造的同時關注了人情冷暖。我覺得自己的修房過程與他們倒有相似之處。區別一是我的房子大多了,不必螺螄殼裏做道場;區別二是我的時間拖得太長了,節目組跟我耗不起;區別三是那些節目中都有屋主、設計師、施工方和攝製組四方人馬,而我是一身而四任,這幾個身份都由我一人兼了。從幾年來的效果看,我還完成得不錯吧。

因為我在文學城裏似乎成了一個人物,就結交了一批不見麵的朋友。網站有悄悄話的功能,為網友提供了私下聯係的途徑。有多人向我谘詢修房的技術問題,我不可能逐一細說,但基本上做到了每問皆複。有少數人請我去實際為他們修房,或如果到那個城市願意請我喝酒,最火時我甚至敢說走遍美、加的大城市,都有人願意請我進門,隻要我願意幫忙,就不需要住店。凡有水井處皆歌柳(永)詞,凡有華人的北美城市皆有房崇的粉絲。還有一位網友與我多次信函往返,要求我為其公司組裝從中國進口的活動板房,還要先回中國的廠家去受訓。他們之所以舍近求遠要找我,是因為我在網上顯示出來的技術和人品,贏得了他們的信任。這話說起來簡單,其實真要落實卻不易,因為修房需要眾多工具,而我不可能開著一輛大蓬車走南闖北,長途奔波,更不能這樣從加拿大過境去美國。所有這些幫忙的要求,都隔絕於虛擬空間了。另外還有兩位網友來信,不是求助,而是談他們的創業設想,邀我共同合作。

網上是虛的,我在生活中卻能見到虛實結合。我有的朋友跟他的朋友說認識房崇,那朋友的朋友挺羨慕地問:能幫我引見嗎?我有一次去看華人經紀主辦的open house(開放屋),忍不住發了幾句內行的議論,然後說漏了嘴,說我是在網上寫修房博客的。那女經紀猶豫地問:“您是房……?”我就承認了。那女經紀大喜,說她老公是我的粉絲,立刻致電家中,讓老公和我通了幾句話。電話那頭也很興奮,說雖然沒見到人,總算聽到聲了。我在修廚房買抽油煙機時,到了一家華人店,為了讓店家讓點價,就說我在網上寫博客,報上有專欄,可以給你們宣傳。店員問我的筆名,就說了,他立刻大喜:哇,您就是房崇啊,太景仰了!看您的文字很年輕嘛,怎麽……(這麽老)?這下子,我就非在這買不可了。還有一次為做廚房和酒吧的石英石台麵,石材店老板相隔一個月,到我家來安裝了兩次。第二次來時他說,在一個月裏他的很多客戶都說知道房崇,他為什麽要提起我來呢?顯然是他拿我來打廣告了,如果房崇家的台麵是他做的,能證明他的質量好。這事該怪我自己,誰讓我上一次告訴他我就是房崇了?

文學城也有可能化虛為實,她居然幫助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成就了一段網絡佳話。20098月,因為看到了我的憶舊博文,一位我20多歲時的老友(甚至可以稱是“紅顏知己”的)通過悄悄話主動相認。當年,我們都是青年工人,我曾借樣板戲詞戲稱她們“好閨女”,曾聽她講述“四五”前夜在天安門廣場怎樣當民兵,曾並肩抗震搶險,她曾最早向我透露了“四人幫”被捕的絕密新聞。失去聯係30多年之後,卻在文學城內突然碰麵,怎能不大喜過望,怎能不驚歎網絡的強大功能?後來在我的裝修過程中,她又做出了高明的點評,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我立刻言聽計從,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又過了幾年之後,我去渥太華登門拜訪,終於與老友重新見麵,實現了“他鄉遇故知”。

文學城也讓我結識了新朋友,還都是高檔次的文化人,因為我的興趣和本事也不限於裝修呀!我曾求得了“華翰齋”的書法條幅,收到了“史迷”簽名的紅學專著。同為畫家教授,戴漢至邀我去他家幫助興建畫室,徐唯辛曾光臨“傲博廬”寒舍與我娓娓夜談。我曾經三次跨國訪問“牛城地主”之門,交流經驗;也曾經約會才女“金大班”,她為我寫了篇文章,題目是《大隱隱於市》。

這一評價真是深得我心,換句話說,我甘願在現實的人海中隱身。縱然在文學城中是個人物,卻也隻是見文不見影,見房不見人,見首不見尾。

 

【謹以此文,恭賀文學城20周年。借此機會預告:我以原發在文學城上的《倒房演義》和其它博文為基礎,加工整理為一部書稿,暫名《北美尋家記》,將於年內在國內正式出版,敬請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中部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很好!閱讀你的文章很多年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