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6)
2011 (57)
2012 (49)
2013 (49)
2019 (1)
2023 (4)
上篇說的是我製作了一塊“蘭亭”木匾,而沒有說的是它並不是為自己做的。起因是一個朋友要開餐館,他本是位作家,性喜風雅,給店起名叫“蘭亭”。他知道我能文能武,就找我幫忙,既做店麵裝修的顧問和技術指導,又賦予我兩項裝飾的任務。第一是刻那塊匾,其材料帶樹皮的木板就是他自選的,為了有個清淨的環境,我帶回自己家踏踏實實地做。第二件是他把店內大幅的牆麵承包給了我,讓我在上麵寫書法。我說為了突出主題,就不要寫別的內容了,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吧。誰敢在書聖麵前隨意揮灑?這就必須要臨摹他的經典字體了。原本采用最能體現王羲之筆意神髓的馮承素摹本,從網上下載打印出來。
本來想減輕工作量,隻摹寫一部分。但是一實測這麵牆,寬約7米,高2米7,再對照《蘭亭序》原作的長寬比例,這麽大的牆正適合容納全文,隻得給自己加碼,勉為其難。要寫字的篇幅是寬4米多,高近1米5。在這麽大的牆上摹寫,字體放大了幾十倍,不可能像普通臨帖那樣憑空臨摹,因為靠近牆麵時,無法控製整體布局;也不能像匾上兩個大字那樣雙鉤複寫,因為無需那麽精確,不值得費那個勁。
我采用的還是傳統方法,首先在打印原稿上打格,再在牆上打格放大,以便於定位。其次用鉛筆勾勒出大致的筆畫結構,再用畫筆蘸黑色丙烯顏料描寫成字,每個字約15厘米見方。由於是寫在牆麵油漆上,要便於長期保存,顏料也類似於油漆一樣粘稠,這就不能采用普通的中式筆墨,像在宣紙上那樣運筆揮毫。與其說是寫字,還不如說是類似於壁畫。這是我摹寫的原稿和工具。
寫了個開頭,眾人都說效果不錯,增強了我的信心。
鉛筆勾勒開路,毛筆描摹行進。我的體會是,既要理解王羲之的行書筆意,又要有畫素描的定位功夫,最後用毛筆表達出來。
如果靠近了看個別的字,對照原稿感覺略有偏差,或是拘謹不夠靈活,但是離遠些看整體,還是體現了王羲之的韻味,一望可知是《蘭亭序》的筆法。連王羲之的塗改處,也照描不誤。
我寫得很慢,斷斷續續用了約一周的工夫。到後來有點後悔自己逞能,非要寫全文,暗想下不為例了。
字寫完後,還要加描上紅色的圖章,是選擇原件上部分最主要的收藏印章,描在原位,大多數都是乾隆皇帝的。它們與原文黑紅相映,相得益彰,顯示出更加地道完整的中國古典法書的典型形象。要知道我曾經以刻圖章為業,這是拿手好戲呀!圖章描得比較快,隻用了半天即完成。
開頭部分,圖章依次為“神品”、“乾隆禦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壽”。
中間部分,圖章之所以在這個位置,是原件上兩紙之間的騎縫章,依次為“石渠定鑒”、“寶笈重編”、“重華宮鑒藏寶”。
結尾部分,圖章依次為“乾隆鑒賞”、“石渠寶笈”,結尾處是“紹興”(鳥蟲篆,宋代)。
完成了的《蘭亭序》壁書整體。
還需要交代一下那塊先期完成了的“蘭亭”木匾。把它送回店內,店主朋友極為滿意,為表示其程度,必須要擁抱我一下。把木匾掛起來之時,恰逢北京城裏拆匾之風正盛,我也算蹭了個熱點吧,幸虧他們管不著我這段啊!
為掛匾而專門製作的木架,並且與店內的收款台結合起來。這木架也是我設計並參與製作的。
裝飾搞得這麽高雅,似乎不食人間煙火,其實隻不過是一家餐館,主打賣麵。店的名字是“Landing Noodles”,意為移民登陸者,皆來吃麵,諧音就成了“蘭亭”。這透出店主的文化底蘊來,不愧是作家。他移民後潔身自立,準備以商養文,在多倫多市中心的唐人街與大學附近開起了這個店。其店外的招牌也是我幫助設計的。
我除了在店堂裝修方麵給他幫了些忙外,在裝飾的文化氛圍和檔次方麵也有貢獻,可以說是得到了露一手、顯示才藝的機會。既是助人,也是自娛,兩全其美,不亦快哉!
我積蓄已久的蘭亭情結,這一次寄托到了木匾和壁書之上。如果它們使一家麵館增加了文化特色,如果吃麵的食客們在大快朵頤之餘,也能關注並欣賞我的才藝展示的話,我的情結發揮便具有了實用價值。精神與物質結合起來,方是功德圓滿。
【又及】
12月20日,新製作的室外招牌安裝完成。這圖案也是我參與設計的,紅色的“麺”字出於我的手筆,模仿印章形式,卻又必須讓多數人易於辨識。招牌上有地址電話,願來吃麵或賞字者可以按圖索驥。但是請新年以後再來,歡迎跟作家老板提到本信息來源。
該餐館在多倫多?得便必去造訪。
房崇先生作品可否貼上一二以便欣賞?謝!
陋室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