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情結憑何寄(上)
2015年秋,我在家中後院建了一個木涼亭,當時記錄的文章題目叫《八柱蘭亭循序裝》,為《房崇修房》係列之第160篇。為了附庸風雅,我故意扯到了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蘭亭:“我這亭子本來與王羲之的蘭亭沒有任何關係,但是乾隆皇帝曾經在圓明園裏修過一個蘭亭八柱,把與王羲之蘭亭序有關的八篇書法分別刻在八柱上,如今這八柱保留在中山公園裏。現在我這亭子也有八柱,就與蘭亭攀上親緣了。”
當時想過給涼亭掛上塊中文的匾,但是沒有實行。我自己動手修房子上演全武行,是半路出家,是計劃外的改行;而舞文弄墨才是我的本行,是看家的本事。早在20多年前剛出國摸索生計時,我便曾販印賣字,以中國文化謀生,這總好過打工受累。那時候我就設想過,可以在木板上刻中文書法,製成匾聯,也就是循著石刻印章的路徑,在材質和體量上擴大範圍,或許也是商機。為此我從國內買了參考書,也去建材店尋買木板,但終究沒有付諸實踐。
直到最近才得了個機緣,使我這個久違了的心願得以實施。我要製作一塊木匾,指定要刻“蘭亭”二字。為追求風格古樸,買來了帶樹皮的厚鬆木板,這隻在某個特定的Home Depot有售。此板寬48英寸,寬約22英寸,厚2英寸。
“蘭亭”二字當然要用王羲之的經典字體,正好在微信中看到《蘭亭序》單字放大的帖子,於是把這二字單張打印出來。但是還不夠大,利用公司裏帶放大功能的複印機,再行放大到適當尺寸。
下一步需要把紙上的字體複印到木板上。按照幾十年前的老辦法,這很容易做到,就是采用複寫紙(俗稱搨藍紙)墊在紙下,描摹即可。我年輕時寫文章要留副本,就是這麽做的。可是當今電腦時代,複寫紙已杳不可尋,我專門去辦公用品店找了一圈也“踏破鐵鞋無覓處”。如果沒有它,要想把字體描摹準確,雖不是不可能,卻就要大費周章了。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一疊過去店家收信用卡所用的小票,20多年前我就是用它收款的,如今已成廢物。這小票中一張的背麵為黑色,具複寫功能,於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我把八張小票用膠帶粘為一體,正好夠複寫一個字的。用圓珠筆沿著字體雙鉤描摹,字體的外沿便印在了木板上。
專門去美術用品店買了一套木刻刀,比較便宜的小型刀即合用。沿著字體的邊緣鑿刻,再向內斜削一刀,這樣字體就顯出來了,並略具立體感。按中國傳統方式,字右起左行,還加上了落款和印章。這落款沒有寫真名,卻是網名,莫不是我入戲太深?其實魯迅、莫言也都不是真名呀!而這樣做,也就適合我上網來秀了。耐心地刻了三天才完成。
刻好以後,染色刷漆。為避免軟木的不均勻吸收,要先刷一遍處理劑conditioner,然後用二合一的帶色清漆刷了兩遍,中間間隔8小時。
幹燥兩天後再為字體加塗顏色,用的是丙烯(acrylic)顏料。按照傳統,字體為藍色,但不能用純色,是用深藍、淺藍、黑、白四種顏色調配的。
配上紅色的印章,相映生輝。
我是第一次做這個,卻是實現了埋藏心底20多年的一個心願。也可以說,這是我在修房中鍛煉出來的DIY手工藝,與中國文化基礎的結合,是文武結合的實績。
匾做好了,將掛在哪兒呢?不是在我家裏,它將展示在一個公開的場合。而且隻刻倆字怎能過癮?怎能完全寄托、抒發我的蘭亭情結?我還將在大幅的牆壁上,放大摹寫王羲之《蘭亭序》的全文。且待下回再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