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妙手

把裝修做出文化來,把過程當成人生過,把技術揉為故事講,把讀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轉載,請先聯係。
個人資料
房崇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兩廳細部待琢磨——房崇修房 86

(2010-09-29 21:52:36) 下一個
我在同時並進地修家庭廳和餐廳,有時按工程需要,有時是興之所至,可謂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在做完了牆麵和地板兩大項以後,細枝末節還很多,哪樣也不能忽略,忽略了就會表現在明麵,拖累了整體的質量效果。洋人修房子的行家常說:Pay attention to details,或者說no details overlooked,都說的是細節的重要。看不見的部分做得對不對,要行家才能看得出,或者日久才能檢驗出;可是表麵細節卻是人人可見,立即現形的,糊弄不得。這一集就來綜述一下在兩廳完成前,我所處理過的各個細部。

一,門窗邊框。

這是指門窗周圍連接門窗和牆體的較厚(5/8或3/4英寸)的木板框,與牆相切,是門窗與結構木方的中介,也是牆麵的終結者。在門的周圍(包括沒有門的開口),我盡量利用了拆除舊門時的原物,因為尺寸基本不變。在原門鎖和鉸鏈的位置有缺口,還有釘眼和磕碰損傷怎麽辦?辦法是用牆灰堵上,與補牆一樣抹磨兩三遍,最好是用sheetrock 90的幹灰,其結果可以做到完全消失無痕。再刷底漆和油漆兩三遍,門框就整舊如新了。下圖是一處鉸鏈凹槽的補法。



在窗的周圍也是同樣情況,但是我采用了新買的板子,因為新舊尺寸相差太多。這是我在在換新窗時,要拆框做從磚到磚遺留的問題,本來如果經驗豐富,測量準確,是可以定製連木框的新窗的,那會省很多事並且質量牢靠。可是我經驗不足,估不準這木框應該多寬,就定了裸窗,為後期加工留了麻煩。四塊木板都要用台鋸先削出槽來,以塞入塑膠窗框。我用了半天,才把兩窗的邊框搞定,但是你在圖上卻不一定看得出費力之後的成果——請注意窗的周邊,那一小圈白框。



二,門窗邊線(trim)及腳線(baseboard)。

這都是起遮掩和裝飾雙重作用的線,隻是位置不同,寬度也應該不同。買來的MDF材料的板已是白色,但那是primed,就是已刷底漆,還要再刷一層半光油漆。為了油漆不串色,所以最好在裝前先刷漆,如上圖。

釘時要細心量準尺寸,用mite saw鋸45度角,再用氣動直釘槍固定位置,從上往下釘,沿邊線的兩邊打釘。下圖是一個尚未完成的窗邊線。



門的邊線因先於地板而裝,產生另一問題,就是確定與地板相接的高度。我取來一塊地板墊在下邊,再略加幾頁紙的厚度,在其上釘門的邊線。這樣,到鋪地板時就不需要再鋸邊線了。自己鋪過地板的朋友,方能理解那個麻煩。



地腳線應該比邊線更寬,是在鋪完地板之後才裝的,做法基本相同,下麵的圖中順便可見。

三,頂角線(crown moulding)。

這個就是純裝飾了,為了使客廳、餐廳以及家庭廳顯得更高雅華麗些,才幹這個錦上添花的事。裝頂角線的難度較大,因其是呈斜麵固定在屋頂與牆麵之間,所以是個三維立體的問題,稍有差池,就兩麵不能合攏。我在裝廚房的木質頂角線時,就產生過問題,還是上家壇在patio兄的指點下才裝好。不是說吃一塹長一智嗎?我這次卻又一次犯幾乎同樣的錯誤。我主觀認定crown moulding是45度角固定,所以其在頂和牆所占的寬度是一樣的,就這麽裝上了第一條,可是再上第二條,卻怎麽也不能合攏。patio兄的錦囊是先在下邊組裝起來再上牆,可是我這兩個12英尺的長條怎麽可能先組裝呢?連得起來舉不起來呀!我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用下腳料做了一個試驗品。



把這個試驗品頂到屋頂牆角位置,畫線實測,才得出頂角線的正確位置和角度。原來其所占牆的寬度要大於頂的寬度,二者的比例大約是1.3:1。換句話說,就是要比45度更立起來一點,大約是51度。我不知這個數據是否理論上正確,但是我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願求證於方家。
 
按照我在安裝廚房木質moulding時學得的方法,把材料鋸出特殊的角度,是個平角33度多仰角31度多的雙斜麵,然後用氣釘槍釘到牆和頂上去。最理想的是還找到牆內木方處釘,但我嫌麻煩就沒有下功夫去找,反正moulding不重,多處釘進牆體也行。12英尺的moulding太長,需要先畫好準確位置,再兩個人合力才能釘上去。這時肯定有釘眼和縫隙,還不算完成。



四,燈上飾圈。

一般來說,餐廳正中的吊燈是全房裏最重要的一個燈,需要裝飾突出它。所以需要在燈上裝一個飾圈,也是與周圍的moulding相呼應。按照說明,裝它有用螺絲釘的,也有說用強力的建築膠的,但是我實踐後發現兩者都不必要,隻在裝燈時延長鐵盒的兩個螺絲,就在中心固定住了。



現在先隻看一個燈圈,至於燈是啥樣子,下次再看全貌吧。

五,填眼膩縫。

這其實不是一個單項,而是在trim、crown moulding、baseboard和飾圈等多個方麵都需要做的一個附屬步驟,但因其作用重要和用途廣泛而單列一項。釘後必有眼,因牆體誤差等原因也必有縫,或寬或窄,要靠wood filler和caulking來填補粘合。別看這事小,但裝修完成後的整體感覺、質量高低、手藝如何,很大程度上就看這最後一抹。這麽說吧,隻要沒有縫,手藝就還成;隻要一露縫,業餘就現形。下圖是我填眼膩縫的三種材料,視用處不同而靈活采用。



六,地板連接。

上次已經分兩集講了家庭廳的地板,接著再鋪餐廳的地板,當然不能再重複報道一遍了。但還是有點與前次不同之處,可以在此作為一項補充。餐廳有兩個門,下麵是通門廳的門,我故技重施,還是用一橫來打頭。在門框下麵,要鋸出一個小拐彎,再塞進去。這門外將鋪瓷磚或石板地麵,會與地板等高。



上圖隻是捎帶的鋪墊,下圖才是我要強調的重點。我的餐廳原來是廚房,鋪的整片vinyl地麵,所以在下麵加了1/4英寸厚的plywood木墊板(underlament),就比相鄰的現廚房(原餐廳)高了一塊。一般來講解決的辦法有二:一是不能容忍高差,就得拆掉全房間墊板。我不願意這麽做,因為既費力又糟蹋材料,我正嫌sub-floor強度不夠呢,何況門廳裏也是同樣情況,難道也要拆嗎?第二個辦法是容忍高差,在廚房接口處加一個reducer過渡。在考慮多時以後,我兩法都未取,而創造了第三法。



兩門框之間的這條地板是後鋪的,它的外側比內側高1/4英寸,我在外側的下麵墊了一條3/4英寸寬的合成地板料,使其變為一個緩坡。這是沾了我的地板寬的好處,在5英寸的寬度裏降低1/4英寸,坡度是5%或4.5度,就不很明顯,算是平緩過渡了,就像香港回歸一樣。這個坡度在圖中幾乎看不出來,但從反光率的不一樣能感覺到。最後再另加一條T形實木moulding蓋在接口處,它本來是為兩邊同高的地板接頭設計的。為使地板有脹縮餘地,我把接口略鋸寬了些。這T形條是原木的,我stain成深色了。



上圖就是stain時的現場。怎麽這麽多條木頭呢?誰記性好,我的家庭廳裏還有活沒完成呢!

七,壁爐木台。

這木台就是所謂饅頭(mantel),我把壁爐貼了石牆以後,還剩了這事沒有做完,此時一起補齊。買石頭時可以定做這“饅頭”,要價500多,把我嚇回來了。我在Home Depot買了楓木的材料,自己量體裁切,先染色再組裝。用的是我去年刷外門剩的stain,塗了三遍。等幹以後,釘在石牆原來準備好的木方上,再刷了兩遍清漆,還是過去刷地板剩的。



深色的木頭與淺色的石牆形成對比,效果還算不錯。我花了不到50元。

八,瓷磚台基。

這也是壁爐的一點遺留工程。壁爐的基礎石台以下,是原來的米黃色瓷磚,與我的石牆不協調,也太舊。這裏既不適合用石頭來貼(太厚會超出台簷),也不適合用地板來蓋(也厚,難貼)。我的辦法是專門買了兩塊深棕色地磚,裁成窄條,像貼牆磚一樣貼住。這顏色的地磚是沒有多少人願意鋪的,但用在這裏正合適。其深色與地板連成一氣,使整個壁爐顯得穩重了。



不知不覺,又整了個八法,這次可不是有意的。

這一集裏看的都是局部的照片,因為要講的就是細部嘛,我就盡量避免整體照,先藏而不露。等下一集,我再專門展示整體的新舊對比,隻愛看完成效果的妹妹們,下次再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5706 回複 悄悄話 super, super, super again.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