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新複興——義峻的原創文學

寫出最好的作品,表達最動人的口才,彌合文化鴻溝,用激情給世界增色,讓創意和想象力環繞宇宙,抵達心靈最深處,為人類未來打開天窗!
正文

中國需要大國民

(2009-08-19 19:04:47) 下一個

文/義峻

寫出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國大,還是民大?一邊思索解答的時候,一幅畫麵就躍出了腦海:是一個正當青春年少的美國大男孩,穿著一條美國國旗圖案的大褲頭,在街邊如風一樣自由的玩滑板。無法不感到,這種對國家的熱愛與自己的情感喜好融合在一起,真是天衣無縫。但那畢竟是太平洋彼岸的世界,中國的國旗從來就是飄揚在人們舉頭的目光中。

中國的事情向來是和別國不同的,所謂的中國特色,的確是很醒目的客觀事實,此番的中國崛起——我不想說複興,因為這裏總有複古的味道,古典的中國就一定是最好的麽?我看未必盡然,這是一個需要徹底反思,融和西學,重新整合,祛腐生新的過程——複興中華文化。在崛起之路上的中國特色之一,我想就是北京很喜歡製定一個高屋建瓴的戰略,政治局開各種重要的會議,來指導國家的發展。這有點像國外的議會討論各種關於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雖然差別不僅在形式上,但在“曆史選擇與存在既是合理”的前提下,讓我們多多關注它的效用——就是中國黨員與官員的執政能力。但是,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崛起之路上,文化的終極坐標,如何得建?前行路上的修正與求索,又要由誰,怎樣完成?是要由國家來製定長期的文化戰略,還是由高水平的自由學者甚至是大師天才來完成,這是個焦心的問題。

記得央視有一部係列片叫《大國崛起》,這是編導們殫精竭慮,集合了眾多國內學者思想的力作,雖不敢恭維它的深度與新意。但是最後一集總結大國崛起秘密的《大道行思》中,有這樣一段話:“在采訪中我們發現,直到今天,大國之謎依然是一個難解的題目,各國的學者提供的答案也是眾說紛紜。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訪的國內外專家在談論這個話題時,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在大國崛起中的作用。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

可見,思想文化在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曆程中,有多麽重要的份量與價值。而另一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毫不客氣的說:“中國成不了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進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而在近期,美國國會研究局有一份關於中國影響力的研究報告,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這則新聞的時候,給出的題目是《美國會研究局報告:中國軟力量不足為懼》。

我想,外國無論唱衰還是唱強中國,都是根據他們自己的需要,進行他主觀的解讀,我們需要的是冷靜的分析——分析別人的意圖,和看清我們的現實。誰會設身處地的為我們著想,隻有我們自己和我們最親近的人——此外,就是我們的“對手”,他要把我們看得最清晰,分析和預測我們的發展趨勢,這樣,他就可以有力的應對我們——因此,麵對很多不友善的言論的時候,我們用不著膚淺的鬥氣,重要的是理性與客觀的撈取混雜其中的金沙,提煉出來,修煉我們自己的真金,隻有真金,才不怕火煉。

而如果我們非但這樣做得不到位,還自己成天意淫在“大國幻想”中,這真是越發讓人恥笑了。中國要想真正成為世界的中心,就應該修煉成定海神針一樣,有文化根基,有文化自信,頂天立地,有伸縮自如的軟硬實力,既可以硬到敲碎巨石,又可以軟縮進耳朵裏,入腦入心。這才是真正有水平的高端文化,才可以震撼和打動人。國家凝聚力的核心是文化根基與高端文化的認同,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創新力與想象力。

但是要達到這些,我覺得有四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時代大背景,我們是人類視野與世界版塊中的華人與中國,我們和其他文明手拉手走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中,美好的未來仍可期待並且蔓延在當下現實中;二是政府一定要高瞻遠矚的製定國家的文化尋根與發掘生新的高端文化建設戰略,並且立即開始實行;三是給思想文化的學術研究,文學與藝術創作以更大的自由,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期望出現“仰望星空”的大師與天才;第四點,就是全體國民,都要有一種自覺提高文化修養的意識與行為,包含提升道德水準,激發個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所謂大國民,大國與國民是相互印證的,大國的文化特征就是國民文化素質的向心焦點,每一個國民都是一個大寫的人,共同撐起了一個泱泱大國。而首先,是每個國民都應該獨善己身,增加修養,共同維護良好的道德與生活環境,尊重與幫扶自己的同胞。國民自身的上佳生活與修養,互助互愛,維護公共利益,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這種國民之間人際蔓延的團結與友愛,正是塑造大國框架的主心骨。

然後就是具有文化自信,當前中國民眾的文化氣質是感性而缺乏修養的,不具有理性成熟的國民性,這在麵對外國輿論與事件中,表現尤為突出,比如不會運用高水平的鬥智手段,隻是流於意氣輕浮的謾罵與報複,以此來彰顯所謂的“中國力量”,其實多數隻是狹隘的民族妄想與感性思潮的泛濫,根本無益於樹立文化形象——就像我們看到韓國人因為“牛肉風波”而強悍的大舉遊行反政府反美的時候,我們感到更多的是不屑,我們看到了一個瘋狂野性的民族,這絕不會給我們的韓國印象加分。

你也看到了以色列在戰火紛飛中用鐵血求生,你也很歎服俄羅斯的軍事技術,還有二戰之後,戰勝國與戰敗國同樣是廢墟一片,但是德國與日本仍然以最快的速度成為老二老三,但你或許不知道,他們四國是世界上居民私人藏書最多的國家。一個酷愛讀書的民族,怎能不興旺發達?因此,你可以反感法國在奧運聖火傳遞時對中國的不友善,但你不能不讀《巴黎聖母院》,那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你更要知道,最優秀的民族文化,一定是散發著一股具有普世價值與人類性的思想與感動,所以,我們不能夠抵製這樣的高端文化。因此,不去法國旅行,無法踏入盧浮宮的藝術聖殿,對中國民眾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損失。我們傷害別人,或許可以,但是不要忘記,我們同時一定也是被傷害者。

兩年前和一位資深中國外交官聊天,在問他關於俄羅斯的未來時,他說:“俄羅斯的經濟確實有一些困難,不過你看俄羅斯的民眾,精神狀態裏總有一種貴氣,還是一種大國人民的氣質,俄羅斯的未來一定會很好。”所以當美國在俄羅斯的後院發動一連串顏色革命,抑或在俄羅斯對門的東歐構建導彈防禦係統時,我們看不到俄羅斯民眾有什麽大規模反應,如果換作是中國,憤青們恐怕早已是翻江倒海了。因為俄羅斯人自有一種氣定神閑,知道自己是有實力的,有手段的,困難是暫時的,我才不在乎你,你能把我怎麽著?所以財大氣粗的美國人麵對俄羅斯的高雅藝術和文化修養時,在骨子裏也經常是心虛的。因為即便是在蘇聯剛解體那會,俄羅斯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很多俄羅斯人就是省吃儉用,也要花錢到劇院裏聆聽交響樂,欣賞芭蕾舞。今天中國中產階級和富人已經不少了,但是鍾愛高雅藝術的人,有多少呢?

當我們因為別國為四川地震而設立哀悼日而感念不已的時候,那我們有過這樣的行為麽——或者在之前的緬甸颶風災難中,我們表現的是不是過於冷漠?我們的自私與狹隘,不僅映照在別人的目光中,更表現在對自己同胞與環境的態度上。走在大街上,到處是路人與汽車互不相讓的道路爭奪戰,尾氣與硝煙同彌漫,這樣的處境與心境,怎能是大國民的素質,倒是很小家子氣。所以愛國,首先是要愛自己,獨善己身,增加修養,樹立自信,更從身邊小事做起——愛護環境,愛自己的同胞,幫扶弱者,讓愛意流溢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提高國民素質,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更不是兩三天的事,是大家共同麵向自身與人群的努力——如果你懂得某個知識,可以講解給困惑不得解的陌生路人;更可以善意勇敢的扭轉社會風氣——比如正告那些扭開水龍頭不知關閉節約的人。

一次聽一位空軍的軍事研究員講話,他說某年美軍太平洋戰區司令訪問廣州軍區,中方宴請他,粵菜美食,名揚四海,結果這位美軍將領吃得滿嘴油光,大快朵頤,直豎大拇指,但不想,卻突然冒出了這樣一句話:中國美食,天下第一;美國軍力,天下第一,讓我們都保持下去——什麽叫罵人不帶髒字,什麽叫高水平,這就叫!換成白話,你中國人不就是能研究吃麽?而這句話也暴露了西方人的本質想法,在他們的眼裏,中國人就是低了一等的——因為你缺乏麵向信仰與心靈的高深文化,缺乏高雅與富含想象力的藝術精品,缺乏獨樹一幟承載文化的高端產品,缺乏別出心裁引領時代的創新能力——而這些正是讓人敬佩與隨從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的關鍵所在。所以,當下中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全民都需努力提高文化修養,對於優良傳統,對於麵向未來的新銳思想,都需要努力發揚與構建!泱泱大國,是需要很多具有高尚修養,寬容心態的國民來支撐的,這樣的國家與民族才真正擁有魅力,讓人歎服。

如果要定義大國民,我想我會用這幾個詞匯來勾畫他的骨架——理性的,成熟的,有文化修養的,道德高尚,心懷開放,思想新銳,重視科學與欣賞藝術。正因為有了這樣大寫的國民,這個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二者是互為表裏的。

立足中華,麵向世界——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需要大國民!(未完待續——在寫作完這篇文章之後,我深深感到,某些論述是有局限性的,需要更加廣泛深入的拓展開,我想說的,原來更多。所以,我有了一個想法,把對於當下中華文化與中國問題的研究與思索寫成一係列的文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探尋明白其中的究竟著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也是一個很困惑當下中國的問題,亦是一個很有挑戰也很有價值的事情——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浪潮波濤洶湧的複雜時代。我願意花費心思與精力來把它梳理一番,希望可以給關心民族與人類未來的朋友一些解答與啟示,不勝欣慰。水平有限,而這又必然是一個浩大的篇章,但至少,我是真誠努力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