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新複興——義峻的原創文學

寫出最好的作品,表達最動人的口才,彌合文化鴻溝,用激情給世界增色,讓創意和想象力環繞宇宙,抵達心靈最深處,為人類未來打開天窗!
正文

同性戀映照出的人類性

(2009-05-13 08:33:13) 下一個

文/義峻

上帝從天堂望向人間的時候,或許最耀眼的,正是人性的光輝——無論這光輝來自哪一群人。而當你望見這個標題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同性戀者,可能會覺得親切和激動;而若你不是,八成是充滿了驚訝和疑惑,甚至有一些反感。但不管怎樣,我並無意抬高這個人群,而隻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把人性看得有多高貴,人類才有多少高貴性;我們對異端有多包容,我們自己才有多正常。我們對於靈魂麵向宇宙與天國的高遠深邃的追求,應該是無限攀升的,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當然必要的反思也是使靈魂之淵深刻的必需。所以不管你抱持著怎樣的心態,同性戀這個人群確實是存在的,在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大道上,和大家一路走來。不過,這群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這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無論從科學與藝術,社會與生活,心理與意識,性與感情,博愛與理解,等等任何一個角度——因為這是人類生活的整體之無法割裂的一部分,也是一個頗具傳奇意味的誘人故事。

先讓我用寥寥數筆為同性戀者的內在畫個素描(主要皆以男同性戀者為說)。同性戀者的氣質與精神狀態既不是主流男性的陽剛與大氣,強悍與理性,也並非完全女性化的陰柔與曖昧,內斂而感性——他們是一種奇妙的男女混合體,他們的人格似乎是一男一女協調之後的狀態,如果男人是太極圖裏的“陽”,女人是太極圖裏的“陰”,那同性戀者乍一看似乎是孔老夫子所言的“中庸”——其實非也,同性戀者很有些陰陽調合共存的味道,是陰、陽、中庸——之外的第四態。如果用數字關係來解釋,好比陽是1,陰是0,二分之一是中庸,他們有點像是10——就像計算機的二進製,或者是DNA的雙螺旋結構。這似乎涉及到了哲學思辨,的確是這樣的,他們具有強烈的後現代性,因此充滿了形而上和想象力的迷思。

解開這道迷題的關鍵之一,就是弄清楚同性戀的成因——他們是怎麽來的?就像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句,人類是怎麽來的?對此,筆者進行了數月的多學科的鑽研,最後呈現出四點綜合的因素,可以解釋同性戀的出現——請注意:這些原因是相互關聯的,不是單一割裂的。當然,必須指出,目前為止,世界上對同性戀的成因仍然莫衷一是,眾說紛紜。因此也不多我這一個版本吧——第一,先天的基因變異;第二,創造天才的一種模式;第三,社會和生物進化的驅使;第四,後天因素的影響。

先說第一點,科學研究表明,不僅在人類中存在著同性戀現象,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而一些科研結果顯示,同性戀動物的大腦結構和某些基因是異於異性戀夥伴的,例如,同性戀公羊大腦杏仁核中雌激素受體的數量明顯少於異性戀公羊,而與母羊的相當。而許多項研究表明,在胎兒發育時,性激素能讓哺乳動物大腦的結構和化學功能發生永久的變化,從而決定了成年後的性取向。早在1991年,美國神經生物學家利維在解剖了異性戀與同性戀男子的屍體後,發現在下丘腦前端一個被稱為inah-3的區域,同性戀男子顯著小於異性戀男子,而與女子的相當——其實,類似於此的研究報告不計其數,但就像人類這麽多年依然無法攻克癌症,對於同性戀成因的生物學基礎的研究仍然處於“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麵階段,還無法給出確鑿的定論。但其基本的關鍵因素——大腦,激素,基因的異常狀態已經非常明顯。相信隨著科學的進展,終有一天真相將會水落石出。但就像在古代我們不知道“精神病”的真相,而采取了“鬼魂附身”的迷信態度來對待一種生理的疾病一樣,今天我們武斷而無禮的宣判同性戀者是“變態”,那等到了科學為同性戀正名的將來,我們又該如何麵對自己的無知與邪惡呢?

關於第二點,很有些“先驗主義形而上”的味道,其前提似乎是暗含了“神與上帝”的存在,或者就算是自然選擇的一種模式吧。古往今來,古今中外,許多的天才人物都是同性戀者——我們已知的確定的同性戀天才有:達芬奇,蘇格拉底,柏拉圖,米開朗基羅,圖靈,王爾德,維特根斯坦,柴科夫斯基,惠特曼,福柯,伍爾芙,亞曆山大大帝,蘭波,普魯斯特,拜倫,愛丁頓,等等;而由於從古至今,同性戀者被視為“異端”而備受打擊甚至屠殺,因此不排除有許多曆史名人與天才人物的同性戀事跡和特質被掩飾了下去,埋藏於曆史的浩蕩塵埃中,不被人知。所以還有相當的證據表明莎士比亞,林肯,拿破侖,曹雪芹,也都有同性戀傾向和行為,但我們無法據此判斷他們就是,就像我們也不能因為某人結婚生子就斷定他不是同性戀。關鍵是這些天才人物都極富想象力和原創精神,在思想與藝術,科學與社會各個領域裏構建了嶄新的偉大貢獻,推動與引領——甚至變革了一個時代和大眾的生活。有句話叫“天才與瘋子隻有一線之隔”,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科學家早就發現尤其是那些藝術天才的大腦的某些結構和精神病患者極為相似,因此,就像創生萬物的宇宙始於一場大爆炸,所以創造力和破壞力或許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麵,而那些“大腦異於常人”者,比如同性戀傾向的人群,就極可能因此被造物主或者自然選擇造就成了一個思維與想象力不拘一格,極富創新精神的人物。尤其在重“唯美與幻想”的藝術與思想領域裏。所以有句話叫“同性戀是天生的藝術家”,這不無道理,因為他們的“大腦異常”賦予了他們標新立異,突破常規的特質。

第三點,北美,歐洲和日本以及澳洲等發達國家的一些青少年,甚至像一流大學如哈佛之類,許多思想敏銳的年輕人樂於嚐試一種類似於“行為藝術”一樣的性愛角色的有意選擇、體驗並最終確定性身份的“遊戲”——就是說他們對於所愛的對象是不設限的,沒有先入為主的男人愛女人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大膽的嚐試——男生為何不可以嚐試和男生戀愛?再去試試和女生,他們就像戲劇裏麵的演員一樣去演繹和體會各種“性別角色”,以此來增加刺激和體驗人生。所以,他們生理和心理上也許是個完全的“異性戀者”,但是他們主動的選擇了去嚐試和經曆“同性愛”的人生,並且樂此不疲,甚至有一些人覺得這樣很酷——就像故意在舌頭和肚臍上打孔帶環,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但什麽是生活的意義呢,或許精彩的曆程與激情的裝飾就是吧。“超越平庸,突破常規,標新立異,無病瘋狂”的無厘頭作風似乎標榜了所謂的後現代,雖然不深刻但是卻包含一種麵向未來的趨勢。

另外,現代社會各種包裝食物的食用和化妝洗滌用品的使用——裏麵有各種添加劑和化學成份,這些形形色色的化學物質被科學家認為具有降低雄性激素的作用,因此無形中會導致“陰盛陽衰”。還有當生活富足了以後,人的懶惰開始滋生,意誌開始變得軟弱,相信大家都有抱著一堆零食看電視而懶得去做飯的經曆,於是人開始悠閑過度無事可做而變得“無病呻吟”——所以你會看到台灣電視劇裏麵難以接受的“哭戲”和“矯情戲”,而與此很相似的就是,很多日韓港台男生的“娘娘腔”日益加重,以及“中性美男”和“花樣美男”的出現——其實影視流行文化的影響“功不可沒”,這是社會物質與經濟發展導致的一個“副作用”,越來越多的化學物質扼殺我們的身心健康,越來越多的物質享樂主義使我們的靈魂變得軟弱——導致現代人有很多“丁克家庭”和“單身貴族”,他們已經懶得結婚和要孩子了,很可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怕麻煩”,再向前走一步,這個社會發展變異就到了“同性戀”這一站了,再以後,很可能還出現“克隆人”——讓“克隆人”去做自己不愛做的事情。這就是現代與後現代的悖論,人漸漸的成了物質,金錢,科技的奴隸——人的身心本身已經開始異化,越發的無厘頭,不知怎麽活著好,更不知生活的意義。這個趨勢似乎無可阻擋,就像有科學家斷言,十萬年之後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可能絕跡,世界於是成了“女兒國”。但如果這不是人類的意誌可以違逆的,那隻能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用嶄新的高峰思想去麵對未來。因此,在這個尺度上來說,“同性戀者”是走在人類社會進化鏈條上的領先者——但是,“真正的領先者”總是少數的,甚至是邊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被理解的。所以“同性戀這個少數民族”,在主流人群的眼中“是一群變異的少數派”,他們的處境隻能是被掩埋於茫茫人海的庸常歲序,抑或是被排擠到邊緣苟且的營生。當然這是中國同誌的主流命運,而世界上對待同性戀比較寬容的國家也曾經有這樣的階段。

甚至,還可以做一個更大膽的推測:如果有一天,人類發現了一個外星球,上麵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人類看來的“同性戀”,而他們視人類的男性與女性結合為不正常,那人類該作何感想與解釋呢?

第四,就是有相當的同性戀者的確天生不是的,但是可能由於兒時的家庭暴力,父母婚變等問題,或者是童年與青春發育期經曆了某些對心靈與人格衝擊很大的事件,再如初戀與熱戀階段被異性深深的傷害,則都有可能對個人的心理與性格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被動成為後天的同性戀者——或者在軍隊,監獄,男校和女校這樣異性稀缺的環境中,長久浸染,也會引發對同性格外好感的同性戀特質。

在探討完同性戀的成因之後,我們該關注一下他們的處境與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生活,相對正常人群的生活來說,實在是隻露出了冰山的一角,我們可見的在水麵以上的部分太小太小。但其實,更重要的意義是對於同誌生態文化的一種深刻的感知與反思——因為他們生理與心理的問題繁多,社會生活壓力巨大,他們的靈魂需要被釋放——他們走不出心靈的陰影,社會也很少把陽光照在他們的身邊。

概括起來,他們的身心處境無非是——大都對於自身的同誌身份認知存有困惑,猶疑。認知和接受自身作為一個同性戀這樣一個現實是個很坎坷的曆程——人畢竟隻能做自己,自然天成的自己,不能強迫自己成為一個“非我”。於是,當正常人群可以輕易的知道自己生活之處境的時候,同性戀人群卻要在迷茫與摸索中試探與徘徊良久,他們也會經常的試圖否定自己,這是一個矛盾的求索之途,他們對於自身的靈魂根本和物理處境不甚了然。於是這再一次的彰顯了他們天然的具有涉及哲學、生物學、藝術、文學與思想的糾纏困境。因為他們很難在現實的處境裏厘清自己,於是自然容易投入到非現實的藝術虛幻與完美時空去構建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他們和現實社會似乎隔了一道無形的玻璃牆,於是隻好用自己的“超現實”去麵對人生。誰讓他們生來就是懸空的人,無法確定的兩性間的曖昧遊走者。

上麵這種心理困惑得不到出口,糾結在思緒中,又有非現實傾向,於是生理與感情上的“便利與易得”就大行其道——在同誌的小圈子裏,大家惺惺相惜,“互惠互利”,似乎成了順理成章之事。於是,導引出了同誌圈一個很嚴重的現實問題,就是亂性,和對感情與責任的不在乎——因為這個社會的主流不認同他們,而他們最親近的人,比如父母親戚,以及同學老師,還有單位的同事,幾乎全都在防備之列。你應該可以想象,他們就像關在籠子裏的“老虎”,但是其實他們是和大家一樣的“貓”,不過,“貓”們並不認同這點,於是他們隻好被當成“怪獸”。他們想真實,可是現實是一麵扭曲封閉的鏡子,根本走不進去,他們的苦楚與尷尬,防備與遮掩,怎一個累字了得。於是在小範圍的同誌圈子之內,縱欲濫情,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發泄方式,就像吸毒一樣用麻醉的快感來回避現實,索得在現實中碰壁而得不到的快樂與認同。

同誌圈裏的多性伴和集體亂交,已經達到了常人看來觸目驚心的程度,但是他們並不自持,反而樂此不疲。這是異常危險的,因為這不僅會腐蝕他們的靈魂,道德,和性格,更會助長傳染性疾病,尤其是性病和艾滋病的蔓延。尤其隨著時間的推移,圈裏的活躍分子之間不斷“頻繁碰撞”,25歲以上的同性戀者的性關係人群可以輕易達到“幾十個”,甚至“上百”計。不過大多數同誌仍舊對此采取“掩耳盜鈴”的態度,消極無奈,不以為然,卻積極的“添槍換炮”。如果這個趨勢不能得到遏止和改觀,那麽“男同性戀=艾滋病患者”之間的等號將會越來越平衡!!更甚者,在很多同誌的眼裏,別人隻是自己的“性工具”,這是對於人性的蔑視,在不尊重別人的同時,更是一種自我貶低,是把自己降到了“非人類”的動物級別,或者是後現代的“異化人”,這是很危險的趨勢——因為艾滋病毒這個既原始又後現代的疾病會以大家無法察覺的方式迅速繁衍壯大——永遠記住:當高尚的人性衰微的時候,一定有一種強大的災難將要來臨。

而目前對男同性戀行為的幹預措施中,推廣使用安全套似乎成了唯一要務,這件事的緊迫性也許沒有錯,但是過於依賴這種行動是不是在無形中默許了“亂性的最低標準”,換言之——你們可以“縱火”,但是不要燒到自身。於是,“縱火”成了合情合理的事情,隻不過不要殃及自身的健康。個人認為,這種防控措施還是有點放縱和標準太低。而即便這樣,在推廣使用安全套預防疾病傳播的實效上,仍舊是作用有限,否則無法解釋,為何每當一個新的艾滋病報告出爐,男同性戀感染者的快速增加都是共同的趨勢。

對此,筆者認為,降低性病艾滋病在男同性戀者之間的傳播,推廣使用安全套絕對是治標之行,真正要緩解這種危機絕對要有治本之為。關鍵就是走進和改變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發生變化——讓他們變成一群負責任的人,有道德感的人,懂得自律和自我約束的人,以及知道性不是人生的首要追求,那隻是人生正途大宴上的“飯後甜點”——而成就人生的饕餮盛宴,才是對自己和社會的最大負責與貢獻!——如果人們對自己放縱的惡行不以為然,那隻能說我們已經變成了一群惡魔。其實這不僅是同性戀者的悲哀,更是這個社會要麵對的異常嚴峻的挑戰。

在這裏,筆者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如果同性戀者的艾滋病問題進一步惡化,在采取其它措施效果仍不顯著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采用高壓手段,強力幹預——比如通過修補法律空白,加大對於同性間的賣淫,聚眾淫亂,亂交行為的約束,並且對於涉事者進行登記,強製當事人每三個月進行一次體檢。我們有“非典”和當前H1N1流感的教訓和經驗,相信大家還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前提是艾滋病問題已經足夠嚴峻,同性戀者也不願意主動的改變行為,又沒有更好的手段作為選項。

而問題的嚴重與複雜性決不單單在於生理疾病,同誌間性的唾手可得與隨便,使得這種認知很容易蔓延成感情的軟弱無力與不負責任,進而還會削弱其精神的意誌力,蒸發了勇氣與理性。這是同性戀者成就事業與幸福人生的最大障礙。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神的嚴肅與持續的努力是成就任何事業的前提,除非同誌們把“遇到一個愛人,找到N場酣暢淋漓的性愛,投機到一個發達的機會”當成自己的主業。很難想象一個名人,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一個自律的成功人士,一個忙碌的充實者,會經常泡在聊天室裏或者掛在QQ上——釣人“一夜情”,用無聊的聊天來打發時間,或是有一搭沒一搭的騷擾別人,以及隨機性的“碰碰車”般的希圖遇到“真愛”。這種意誌的渙散是同誌人群“靈魂最大的毒藥”,這種心態在無形中腐蝕同誌的幸福人生——但可笑的是,同誌們往往把“性福”等同於“幸福”,進而成為人生的重要追求——他們實在是“性欲的潘多拉魔盒裏的一群妖精”。

同性戀者太在乎自己的強烈性欲感,這是他們的魔障,他們對性欲的色相要求很高,很多同性戀者形容自己一看見帥哥“心突突直跳,腳都走不動。” 另外對於很多同誌來說,同性戀這件事本身就幾乎是他們世界的全部。其實,是他們自己放大化了性欲、美感、和同性戀這件事本身。當人的精力聚焦和癡迷於一點的時候,這一點必然會幻化成宇宙一般大。所以同性戀者想要光明正大的走進大眾,也必須對自己進行身心的反思,不要使自己的“同誌天地”過大化。如果要想讓常人接受你們這個群體,認為這很正常,或許首先應該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常態化,不要太高調和特出,所謂槍打出頭鳥,這永遠是不變的道理。這個世界沒有多少王子和公主,也沒有多少安靜的角落可供你棲身,這個世界是大眾的,和泥濘的,要有麵對真實的勇氣,和一顆平常心。

除了性,其實很多同誌非常期望一份美好而長久的愛情——人人都需要愛,這是人的本性欲求。愛是人類存活的理由和夢想之一,所以永遠不要懷疑真愛的存在。人來到世間,男人和女人都在尋找,尋找自己靈魂的完美,感情的安定,尋找自己的家,尋找一顆陌生的心靈,藉由愛,兩顆心連在一起,生活在一處。正像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那些相愛到老的伴侶,遠比早年單身的人生活的更加健康而幸福。相比於“天經地義”的異性愛戀,同性戀者在人類的自戀之路上遙遙領先,但其實他們仍舊是痛苦的,因為不管自己把自己看得有多美,靈魂仍舊是孤獨的——人還是需要一雙不是自己的手的撫摸。愛和被愛是人的本性,也是生活的真諦。隻是,一份純潔的愛,一份真摯的愛,是多麽難能可貴。

同性戀者的愛情,也有些特殊性。他們是想找一個摯愛的人,但其實,他們最愛的人,首先在他自己身上,那是一種深度的自戀——而不是一般意義的自戀,如果一個異性戀的男人,他也可以自戀,但他的生理結構和心理感情都是單向的,要想獲得最終滿足,就必須向異性投射——因為異性具有他沒有的東西。但在同性戀者身上,自己和同性夥伴的生理與心理是如此的相似不說,更因為自身兼具男性與女性的雙重特質,所以會出現一種“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先天便利,他離一個能夠滿足自己欲求的人是如此之近,所以他深深的愛戀著“她”——也就是他自己的一種幻化分裂與靈魂本質。籍由同性戀者這種特殊的狀態,可以讓我們看到人類的一個本質欲望,就是自我的實現感,對自我的讚同。這是人追求進步與完美的最大動力之一,因為它源自於性欲,是一種性欲的直接升華與變相發散——不僅要成就自己,也想要別人都和他自己一樣的尊重自己,愛戀自己!

所以當你看見一個大男生對著鏡子不斷以各種角度斟酌修飾的時候,這很可能就是個完美主義的自戀的同性戀者,但你不應該嘲笑和蔑視他們的這種特質。因為隻要你想想你的母親,你的姐妹,你的女朋友,就會發現,她們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她們是在美化自己,取悅男人,謀求實現感與現實的收獲。差不多每個gay都有一種酷炫的明星情節,他們總希望自己是這個人群中的焦點與亮色——像王子一樣被人眾星捧月,像公主一樣被人嗬護備至。

於是,極度的自我私欲、任性、濫情,等自戀情結導致的非道德作風就蔓延到了同性戀的愛情生活中——因為他們本質上最愛自己,所以怎麽會把別人——包括所謂的愛人真正放在心上,這很不容易。同性戀的交往之間充滿了各種“非道德”,這也是李銀河博士評價這個群體“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還有同誌圈內的詐騙,搶劫,甚至情殺事件,也有急劇上升的趨勢,這都是要引起社會足夠重視的問題。

而同性戀者經常向對方隱瞞自己的真實年齡,這實在不是他們的本意,本意是他們有一種先天的唯美傾向,虛幻主義,不想長大,對麵容與身材的完美追求是天大的事情。他們喜歡自認也希望別人認為他們很年輕,很光鮮照人——突然發現這和演藝圈的明星們很相似,譚詠麟叔叔說自己“永遠25歲”,還有很多明星,也都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年齡,及至眾多女性,為了美而進行整容和化妝——這是不是同樣有違真實呢?還有很多異性戀的大男人——端著酒杯,叼著煙卷,指手畫腳,呼天海地的胡侃神聊,這是不是虛幻的吹牛呢?如果這樣是可以的,那同性戀者對外在的唯美追求和“虛幻認同”是否存在道德困境呢?如果我們能夠認定他們是一群沒有道德的人,那是不是也可以認為整個人群都是缺乏道德的——因為大家都善於用撒謊來裝扮與掩飾自己。如果他們是因為某種原因不得已的撒謊,那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與喜好,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為了自己的舒心而欺騙別人呢?這是作為一個人——不管你的性取向如何,都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道德是什麽?它的尺度在哪裏?

對於同誌來說——愛情已然失去了“形而下”的繁衍後代功能,隻剩下了感官的娛樂,和心靈情感的棲守。但更加重要的恐怕是“形而上”的自我的新生,藉由另一個心靈作為鏡子,共同走向新的自我——並且找到人生的真諦和目標,為這個社會做出獨特的貢獻!個人感覺,愛情會經曆以下四個階段:性感激情期;衝撞磨合期;平靜溫暖期;親情不舍期。有一個靈魂和生活的伴侶,相依相偎,一起慢慢變老,這真是很溫馨浪漫的事。所以請同誌們不要再感歎真愛難尋,堅守不易,那一定是你自私自戀的一隻左腳,和亂性不負責的一隻右腳,共同把真愛踐踏在腳下,使它奄奄一息,而你卻還在左顧右盼——不要埋怨沒有真心愛人,不要輕言沒有持久的真愛,那是因為你根本不具有這樣的心態和努力——生活,不僅是我們擁有什麽才去經營什麽,更是我們選擇了什麽,就去追求和堅持什麽。這是先驗的主動幸福,誰也奪不去!

形而下的東西其實不是很重要,一切都不重要,靈魂是最重要的——那是上帝造人的時候,唯一關注的東西。

下一站,我們需要探討一下同誌們的出路和未來——相比於同性戀的心理認同與生理混亂,艱難的社會處境與極大的精神壓力更是同誌們心頭懸著的一桶水。一旦不小心打翻了這桶水,就可能讓他們的人生付之東流,或者沉溺於痛苦的汪洋大海。問題的關鍵在於兩點:其一,是同性戀外表舉止的“娘娘腔”;其二,是中國社會囿於傳統的保守思想,以及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的“天然使命”,讓同性戀者既難以麵對父母、親人、師友、同事、領導,和眾人,又在最終的人生歸宿上備受折磨。

很多同性戀者30歲左右無奈的走入了“正常婚姻”,不僅自己的身心要蒙受巨大的隱忍和痛苦,更是對女方極大的不尊重和不公平,更有向一般大眾人群傳播性病與艾滋病的巨大風險。因此這是一個“焦心而痛苦”的困境與悖論——告訴父母與麵向社會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幾乎是撞牆;而若隱瞞下去,人格分裂般的活在不屬於自己的生活裏,那又是一種“誤入歧途”,所以中國當下同誌的出路,在哪裏呢?我想:一是自身的理性與自強,不要自我折磨與折騰——無論是肉體與心靈,不要亂性不要走極端;二是不斷的做一些努力,向社會發聲,表明存在,讓人們不斷加深和擴大理解;三是需要上層和大環境的開明,比如立法“同性婚姻”;四是賺取鈔票無數,錢包鼓鼓,可以遠走高飛,或者讓無法接受的人閉嘴,因為你生活的足夠好。

這是一個多麽美好的暢想詠歎調,但是不知能否和背景的交響樂協調配合,共同演繹一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文明大歌劇。其實,對同性戀者采取開明與寬容的態度,這首先會使得這塊冰山浮出水麵,而一旦浮出水麵,就會大大減少與冰山相撞的危險。進而去理解與感化他們,這塊冰山就會漸漸消融,成為人際的汪洋大海的一部分。不知何時,“同性戀者”能夠抹去身上背負的“異類與變態”的標簽。就像我們很難確定一個人是完全健康的,而另一個人是“有病的”——完美無缺實在是太遙遠了,每一個人都有生理或心理的不適,都或多或少是一個“病人”,所謂的“健康人”對比“病人”無非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因此,一個人有什麽樣的性取向,也應該是一種生活和心靈的自由狀態,不該苛責,更何況還有生理的先天性。

當我們把心靈的寬容尺度放大的時候,就會容得下很多“異常”的事物,而同時也因為容納和理解了各種不同的新鮮事物,而變得視野開闊,充滿想象力,而這,正是作為一個人,對世界無限精彩與多樣性的激情認知。仔細觀察社會上的那些成功人士,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在思想和精神上絕對是不回避任何“異端”的——他們一定會去用心了解與體悟“一種異常與新鮮”,這就是人的靈魂與心智高遠深邃、淵博精細的體現。

所以,當我們對同性戀者怒目相向的時候,我們扼殺的是自己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封閉的是自己的心思。一個社會中某一群人的沉淪與不被重視,享受不公平的低級待遇,是這個社會整體不夠進步與公平的表現,所謂“水桶理論”——最短的一塊木板決定水桶的容量。就像為何美國是最強大的國家,因為美國即便是最廣大的老百姓,相對於別國,也是很富有的——藏富於民,社會的硬力量與軟文化分散到每一個人身上,讓每一個人都綻放奇光異彩,整體必然無可匹敵。

而同性戀者和正常人群的互動與相處,其實就像兩個同性戀者,或者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一樣,需要很多的理解,遷就,忍讓和改變。麵對不解與憤懣,爭執與矛盾,雙方都需要作出讓步,任何良好的關係都是經營出來的,是個不懈的努力與調整的經驗主義和感情主義過程。總之不要把同性戀當作外星人來看待,畢竟我們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的,當然首先,同誌們最好也不要刻意表現的像個外星人。

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在這個問題上,就是每個人其實都是正常人,隻不過他們這一群人有同性戀的特性而已,但絕不是本質上的“病人和變態”。一個社會對多元化與異端性的接受與包容,必然導致文化多樣性的旺盛與個性創造活力的蒸騰,所以,今天世界上對同性戀最寬容與重視權利的國度,都是發達的先進國家。這首推歐洲許多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和尊重同誌權利的國度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這個國家有強大的基督教信仰傳統,各州的法律也不同,地域差異很強,但文化上最為發達的馬薩諸塞州率先全美實行同誌婚姻合法化,但是這項法令實行5年來,在一開始的半年之內,許多對同誌迅速歡喜的走入婚姻殿堂,但是後來卻明顯的逐年遞減,而婚後的各種摩擦與問題也明顯多於異性婚姻,因此,本質上還是同誌們清醒的認知與剖析自己的想法與性情最為重要——不要先怨天尤人!

在亞洲,像日本,新加坡,韓國這樣東方文化氣質的國度,雖然富裕,但是在對待同性戀者的態度上,依然有所顧忌,比較保守。而像伊朗等一些伊斯蘭教國家,和非洲的一些非常貧困與愚昧的國家,對同性戀者采取極端的殘酷態度,這真是21世紀人類文明的悲哀。

最後,同性戀者一定要學會揚長避短,發揚自己思維與個性上的優勢。但是同時一定要遏止自己性格上的軟弱多情,感性化的女性氣質傾向,這不僅表現在外部的舉止行為上,更重要的是要尋求內心世界的堅韌與剛強,理性與自律。比如同性戀者在幾乎所有的藝術領域裏都是長項,這是很值得一提的——舞蹈,音樂,繪畫,設計,主持,色彩行業,造型,服裝,傳媒,時尚,美容,影視,等等,這是多麽光明的“遠大前程”,但是,一定要記得:“人間正道是滄桑”。不要把生活輕描淡寫成吃喝玩樂,這樣的心態是對自己極大的不負責。

我們都要相信,這個世界總體是在不斷進步的,而影響大眾觀念的英雄人物也遲早會出現的,隨著科技的一日千裏,人心也將激情躍動。由此對於同性戀本質的深入研究與廣泛探索,必將會為這個群體和社會大眾開辟嶄新的視野與天地。那時,將會是一個更加異彩紛呈的世界,各種花兒一齊綻放,爭奇鬥豔,就像許多國家同誌們的盛大遊行。

同性戀者的最大願望,恐怕是在這個世界上有個獨屬於他們的“男人島”,但他們更加期望的,何嚐不是這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島:所有人都真誠的走在陽光下,互相尊重,可以對遠遠走來的陌生人,會心微笑——但美好的期望和嚴酷的現實也許沒有多大關聯——改變,隻能從自身的思想與言行開始,當務之急,隻能是——自製,自強,自愛,自重——真正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對自己和別人負責!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