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納百川

人生苦難多多,堅守樂觀天性
正文

永遠的汪曾祺

(2009-11-28 07:26:33) 下一個
——在慕尼黑孔子課堂講汪先生短篇小說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還曆曆在目,轉眼間我已經來到慕尼黑孔子課堂與德國人一起讀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說。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 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師從沈從文,1940年開始寫小說。曆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農業研究所。文革中曾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裏的人和事,在渾樸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幹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麵,開風氣之先。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迷上汪先生的作品,是受了小學同學嚴大記者(《文匯報》駐慕尼黑特派記者)的影響。先是能找到什麽版本就看什麽版本,後來覺得不過癮,就在一次回國時買下了他的八卷本全集,又背回了德國。他一生沒寫過什麽長篇,這一點與奧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有些像。從寫作風格上看,則比較接近當今瑞士作家彼得•施塔姆(Peter Stamm)。他從不翹起一根手指教訓讀者,而僅僅把自己所觀察到的生活小事娓娓道來。

他出身書香門第,國學功底深厚。寫一手好字、畫一手好畫、炒一手好菜。港台作家到北京常有去他家蹭飯解饞的,據說他家小保姆的廚藝都讓他熏陶得身手不凡。在國外看他那些寫中國美食的文章更是讓人垂涎三尺。“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當今社會,由於複製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麽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籲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作為作家汪曾祺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有他永遠的席位的。最近他的家鄉又為他開通了個人網站(雖然有些鏈接還是空白的,但總算起了步):www.wangzengqi.cn。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老先生的一位超級粉絲最近推出了一本新書《一汪情深:回憶汪曾祺先生》(蘇北著,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25.00元)。蘇先生最早曾手抄過汪先生的作品,他寫道:“我雖不敢枉稱是汪先生的學生,但我是讀汪曾祺最癡迷、最持久的一個。”

今年法蘭克福書展我本希望德國哪家出版社能推出汪先生的作品,沒想到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德國出版社更垂青那些能來德國朗讀自己作品的青年作家,我曾憤憤不平地想,歌德、席勒早就無法親自誦讀自己的作品了,但這並沒有耽誤德國出版社繼續靠他們賺錢。作為一種無聲的抗議,我從上星期開始每周一次在這裏的孔子課堂與德國人一起讀原版汪先生短篇小說。學生們中文水平好得出乎意料,跟他們一起讀汪先生的著作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也許今天的學生就會成為明天汪先生的出色譯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笑納百川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指正!我也是抄來的,所以放在引號裏。大概是用北方人的視角看,江北也是江南吧!愛因斯坦相對論嘛!
橫塘雨眠 回複 悄悄話 汪曾祺先生出生地高郵明明處於江北,怎麽能說他"長於江南"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