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吏, 原指掌文案的官吏,後稱訟師為刀筆吏。
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
因刀筆並用,曆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
自宋元後,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史記·汲黯列傳》:“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
《漢書·張湯傳》:“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
清 高樹程詠《蕭相》雲:
“英風猶想入關初,相國功勳世莫如。
獨恨未離刀筆吏,隻收圖籍不收書。”
尹思泉聯語書法:
前半生辛苦後半世讀書亦是修來鴻福
瞿塘峽似蝶朗瑪峰如夢斯為第一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