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老宣紙刀刀破萬

(2024-03-19 11:00:31) 下一個

 轉帖

壹書法  2024-03-19 04:58 
  老畫天價頻出老宣紙刀刀破萬
  老畫天價頻出,老紙張也值錢了。“幾乎所有的老紙都火了,古籍專場中的老宣紙拍賣結果令人咋舌,動輒數萬元。在北京琉璃廠裏,老紙身價大漲,別提清代民國的宣紙,連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生產的、僅有20多“歲”的宣紙,一刀(即100張)叫價也至少要2萬元左右。而乾隆年間的冰紋蠟箋紙,一張尺寸不過40厘米×60厘米左右,價格就可達數萬元。老紙大熱,除了市場水漲船高外,與其存量稀少、具有鑒定的資料作用也有關。不過,市場人士認為,老紙也是雙刃劍,鑒定書畫光以紙張年代為依據反容易被誤導。
 
Image
老宣紙
 
  觀察近年的拍賣市場可發現,老紙高價頻現的時間始於2007-2008年左右,與書畫市場的上漲勢頭基本同步,市場人士認為,老紙的行情被書畫市場托起。事實上,老紙一般被列入古籍拍賣專場中,正是因為其具有古籍的紙張美和稀少的特質,特別是箋紙(舊時的信劄用紙)更為玩家所追捧。
 
  據悉,目前拍賣市場上可見的老紙多產於清代和民國,年代最早的應該是乾隆紙,而明朝紙極為少見。
 
  近年來,紅星牌宣紙的價格漲幅都在30%左右。
 
  但與陳紙相比,新紙的價格漲幅還真不算什麽。幾年前,一家賣宣紙的老店還在為倉庫裏一堆發黃的舊宣紙發愁,沒想到消息一傳出去,幾十刀(注:一刀100張)倉底貨引來了眾人的哄搶。在北京,五張丈二宣紙甚至拍出了22.4萬元的高價。一時間,洛陽紙貴的故事再度重演。
 
  從書畫工具到收藏品,宣紙的此番漲價到底是人為的炒作,還是價值的回歸?
老紙是書畫鑒定重要依據
 
  老紙也是鑒定書畫的重要依據--紙張存在的年代與畫作存在的年代是否吻合,比如有收藏者曾在市場上見到一件“雍正禦筆”,其紙張年代卻為乾隆年間,由此就已可判斷該件“禦筆”不可能是真跡。
 
Image
禦用宣紙
 
  另外,在近現代大名家中,不少畫家如李可染、傅抱石等都曾長期訂購專門的紙張創作,而張大千、啟功、唐雲、黎雄才等名家喜歡搜羅老紙作畫,這也是鑒定畫家某個時期作品的重要依據之一。
 
  不過,書畫行家陳俊明認為,由於曆代紙張品種眾多,少有行家能對曆代紙張進行係統的分類,隻能憑經驗直觀判斷紙張的年代。而且,好的老紙並不多見,難以用來作為鑒定資料。
 
市場存在老紙造假畫現象
 
  “老紙也是雙刃劍”,收藏者胡義成認為,老紙既可能是一件書畫作品的“加分題”,又可能是書畫的“軟肋”。比如曾經在拍賣市場上出現一件乾隆的畫作,紙張是金粟山經紙,價格比乾隆的普通作品高出一大截,原因就是金粟山經紙是乾隆的禦用紙,也是鑒定乾隆親筆的重要依據;大名家如用知名老紙創作,作品價格也能大為提升。
 
Image
清代宣紙
 
  然而,市場上也存在利用老紙造假畫的現象。老紙的價格不低,對於造假者來說,高價的“高仿品”才有利潤空間,而“高仿”的難度很大,需要造假者的書、畫、印章都非常頂尖,成本更高;而這種造假一般不能“空穴來風”,需要有原作作為對照臨摹。因此,這種“老紙假畫”不可能多流通於市場中。
 
  “紙張僅僅是鑒定書畫的間接依據”,廣州藝拍牟翔認為,利用老紙造假隻能騙過那些過分相信老紙的人,欺騙不了真正的行家,他認為對付“老紙假畫”的方法之一就是判斷墨香是新是舊。“紙張在鑒定一件書畫作品時並未起決定性作用”,書畫研究員朱萬章強調,鑒定書畫要考慮多方麵因素,關鍵還是書畫作品本身的時代風格、個人風格等。
 
Image
範曾作品《屈原與漁父》
 
宣紙與墨相結合形成書畫無法複製物質性
 
  鑒定工作者在處理中國書畫真偽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中國書畫經驗鑒定中的“眼學”。當然,“眼學”並非中國書畫鑒定學,雖然有人力圖將以“眼學”為主體的中國書畫經驗鑒定專業提升到學科層麵。但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經驗積累到建立學科,還需要有更多的學術支撐和更完備的知識結構。在藝術品科學鑒定的國際大趨勢和注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國內新形勢的共同影響下,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促進與指導下,中國書畫鑒定由經驗主導階段走向科學發展階段就具有了曆史必然性。我們利用光學儀器對書畫材質進行檢測時發現,宣紙類中國書畫紙具有指紋一樣獨特的纖維狀態。於是就對這類書畫紙的微觀狀態並結合墨色、印跡進行了大量的檢測試驗,證實了以下三點。每一張宣紙類中國書畫紙的任何一處微觀纖維狀態都是唯一的。人們能複製出同類的紙(即同地點、同年代、同原料、同批產、同方式的書畫紙),但無法複製其纖維結構的微觀狀態。這種纖維結構狀態的差異性,主要由其特殊的生產工藝所決定。切割工藝中的切割方式決定了紙漿纖維的長短不一,撈紙工藝中無序組合的紙漿纖維被竹簾撈出水麵,各微小纖維都是以偶然狀態凝聚形成紙張。於是,宣紙類書畫紙在這種生產工藝中就必然形成了纖維結構狀態的處處差異;
  第二,墨、色、印跡融合在獨一無二的纖維結構上,其微觀狀態也必然獨一無二。在微觀視野中,每一幅使用了宣紙類書畫紙原創作品都擁有了獨一無二的紙纖維結構和獨一無二的墨、色、印跡狀態。這兩個獨一無二的狀態之結合,形成了該作品無法被複製的物質形。
 
  第三,書畫作品的物質形態是由紙、墨、色、印泥等材料結合成的物質結合體。這些材料往往因曆史變異、品種差異而使其內部物質成分發生變化與差異。每一種不同物質成分的墨、色、印泥往往都具有不同時空的烙印,都能成為防偽、辨偽的依據。所以,用光學儀器對書畫原作的物質成分進行定點檢測並取證備案,也具有一定的防偽意義和作用。中國書畫紙曆史悠久,在造紙工藝、原料成分、品種樣式諸方麵,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區別,又隨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有許多隨時空變化而產生的特征和規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檢測不同年代、不同種類的書畫紙,捕捉其規律性特征,是鑒定中國書畫作品的一條科研途徑。通過大量檢測曆代書畫材質的有關信息,可以掌握各時期書畫材質的共性和特征。如果在鑒定工種中發現某書畫的絹、紙、墨、色、印泥以及膠礬等添加劑的材質特征與作者署名及創作年代信息不相稱,就可判斷作品有問題。利用科技手段,檢測書畫作品的紙、墨、色、印泥等,並根據各類書畫材質隨時代變遷的曆史痕跡和特征進行斷代分析,可以成為古代書畫作品辨偽的重要依據。實踐證明,隻要檢測出書畫材質與作者署名、作品年代不符的一項“鐵證”,就可以否定該作品的真品歸屬。這種通過科技檢測尋找“鐵證”的方法,頗具有學術價值和“實戰”作用,往往是不容置疑的一錘定音的最佳辦法。但是,科技檢測不是萬能的,這些科技檢測的初步成果更不能解決書畫鑒定中的所有問題。特別是遇到與古代原作同時期的贗品,以及後來用老紙、老墨等材料製作的高仿品,以科技檢測識別真偽就會倍感困難。目前,科研人員正在構建書畫材質的時空坐標,它不以朝代為單位劃分,也不是按照以世紀為單位劃分,而是匯集紙、絹、墨、色、印跡等數條演變脈絡於一線,並根據它們在不同時空所初顯的各種變異特征設立間距不等的時空坐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