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6)
張大千
有人以為畫畫是很艱難的,又說要生來有繪畫的天才 。我覺得不然。我以為隻要自己有興趣,找到一條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會成功的。從前的人說,“三分人事七分天”,這句話我卻絕端反對。我以為應該反過來說“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對;就是說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
世上所謂神童,大概到了成年就默默無聞了。這是什麽緣故呢?隻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寵,便忘乎其形,自以為了不起,從此再不用功。不進則退,這是自然趨勢,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個人的意思,要畫畫首先要從勾摹古人的名跡入手,把線條練習好(寫字也是一樣,要先習雙勾),跟著便學習寫生。
張大千作品
寫生要首先了解物理,觀察物態,體會物情,必須要一寫再寫,寫到沒有錯誤為止。在我的想象中,作畫根本無中西之分,初學時如此,到最後達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雖可能有點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風俗的習慣的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畫麵上才起了分別。
還有,用色的觀點,西畫是色與光不可分開來用的,色來襯光,光來顯色,為表達物體的深度與立體,更用陰影來襯托。中國畫是光與色分開來用的,需要用光時就用光,不需用時便撇了不用,至於陰陽向背全靠線條的起伏轉折來表現,而水墨與寫意,又為我國獨特的畫法,不畫陰影。
張大千作品
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早認為陰影有妨畫麵的美,所以中國畫傳統下來,除以線條的起伏轉折表現陰陽背向,又以色來襯光。這也好象近代的人像藝術攝影中的高白調,沒有陰影,但也自然有立體與美的感覺,理論是一樣的。近代西畫趨向抽象,馬蒂斯、畢加索都說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而改變的。我親見了畢氏的用筆水墨練習的中國畫五冊之多,每冊約三四十頁,且承他贈了一幅新畫的西班牙牧童神。
所以我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應有太大距離的分別。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溶化到中國畫裏來,看起來完全是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貌,這定要有絕頂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入了魔道了。
張大千 幽穀圖
中國畫常常被不了解畫的人批評說,沒有透視。其實中國畫何嚐沒有透視?它的透視是從四方上下各方麵著取的,現在抽象畫不過得其一般。如古人所說的下麵幾句話,就是十足的透視抽象的原理。他說“遠山無皴”。遠山為何無皴呢?因為人的目力不能達到,就等於攝影過遠,空氣間有一種霧層,自然看不見山上的脈絡,當然用不著皴了。
“遠水無波”江河遠遠望去,那裏還看得見波紋呢?“遠人無目”也是一樣的;距離遠了,五官當然辨不清楚了,這是自然的道理。所謂透視就是自然,濁死板板的。從前沒有發明攝影,但是中國畫早已發明這些極合攝影的原理。何以見得呢?譬如畫遠的景物,色調一定是淺的,同時也是輕輕淡淡,模模糊糊的,這就是用畫表現遠的;如果說畫近景樓台殿閣,就一定畫得清清楚楚,色調深濃,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樣。
張大千 秋江泛遊
石濤還有一種獨特的技能他有時反過來將近景畫得模糊而將遠景畫得清楚而實。這等於攝影機的焦點,對在遠處,更為象我們眼睛注視前遠方,近處就顯得不清楚了。這是“最高”現代科學物理透視,他能用在畫上而又能表現出來 ,真是了不起的。所以中國畫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著美的因素。
講到以美為基點,表現的時候就該利用不同的角度,畫家可以從每種角度,或從流動地位的眼光下,產生靈感幾方麵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構圖。這種理論,現代的人,或已能夠明白,但古人就有不懂這個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評李成所畫的樓閣都是掀屋角。
張大千作品
怎樣叫掀屋角呢?他說從上向下的角度看起來,看到屋頂,就不會看到屋簷,李成的畫,既見屋脊又見鬥拱頗不合理。粗粗看來這個道理好象對的,仔細一想就知道不對了,因為畫既以美為主點,李成用鳥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並且 拿飛動的角度仰而看到屋簷鬥拱,就一刹那間的印象,將腦中怕留屋脊與屋簷的美感並合為一,於是就畫出來了,況且中國建築,屋脊的美、鬥拱的美都是絕藝,非兼用俯仰的透視不能傳其全貌啊。
張大千 擬北宋人畫
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裏,不為萬物所驅使。這裏缺少一個山峰便加上一個山峰,那裏該刪去一堆亂石,就刪去一堆亂石,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一個神仙境界。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改選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筆補造化天無功”。
總之,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舍,全憑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說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他像,當然不如攝影,那又何去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辯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的就畫下來,不美的就拋棄了它。
張大千 荷花
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王摩詰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現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扣”。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隻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是藝術了。
作畫要怎樣才得精通?總括來講,首重在勾勒,次則寫生,其次才到寫意。不論畫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總要了解情、理、態三事。先要著手臨摹觀審各作,不論古今,眼觀手臨,切芯偏愛,人各有所長 ,都應該采取,但每人天生有不同的地方,由他自去追討,不可教他固守師法,然後立意創作,這樣才可以成為獨立的畫家。所以唐宋人所傳的作品,不要題款,給人一看就可以知道是某人作品,看他片楮寸縑就可以代表他個人啊。
張大千 荷花
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什麽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地觀察得來,不隻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曆得多才有所獲,山水如此,其它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
遊曆不但是繪畫資料的源泉,並且可以窺探宇宙萬物的全貌,養成廣闊的心胸,所以行萬裏路是必須的。
張大千 荷花
一個成功的畫家,畫的技能已達到化境,也沒有固定的畫法能夠拘束他,限製他。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畫得熟練了,何必墨守成規呢?但初學的人,仍以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為是。古人畫人物,多數以漁、樵、耕、讀為對象,這是象征士大夫歸隱後的清高生活,不是以這四種為謀生道路、後人不知此意,畫得愁眉苦臉,大有靠此為生,孜孜為利的樣子,全無精神寄托之意,豈不可笑!
梅、蘭、菊、竹、各有身份,作者與受者的風骨性格,又是花卉畫法的祖宗,想不到現在竟成了陳言濫套!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Scan to Follow
: ,.VideoMini ProgramLike,輕點兩下取消讚Wow,輕點兩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