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30)
明·徐渭《驢背吟詩圖》軸
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寫意畫的用筆方法,曆代畫家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意、力、韻、趣”的用筆“四要”。
筆意
就是要意在筆先,畫家下筆時要心使腕運,以一種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驅使筆墨,才能因意成像,以像達意。筆意是用筆之總要,無意之筆是死筆。曆代畫家創造的藝術,所以能激動人心,主要是畫家在筆墨技巧中融進了激情和意趣。
筆力
就是運筆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筆的力度感有兩種內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謂“力透紙背”、“筆能扛鼎”就是一種運筆功力的表現。表現運筆功力的程度有“老”與“嫩”之說。功力的老到,要有一個長時間的錘煉過程才能做到,所謂“學力到,心手相應;火候到,自無板、刻、結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畫家,即使柔細的線條,也能做到柔中有剛,棉裏藏針,有內在的力度。而初學者,無論使多大的勁,筆痕還是稚嫩無力,所以,筆力是一個長期的功夫。
第二是氣力的力。屬於用筆技巧,隻要掌握用筆的方法和規律,就能做到。運氣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筆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貫注,凝神靜氣,然後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把全身的氣勁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於筆端,使勁力自然透出筆端。切忌表麵的劍拔弩張、火氣十足。
筆韻
所謂筆韻,有韻味和韻律二種含意。韻味,就是要求通過用筆的輕重、虛實、剛柔、方圓、徐疾、頓挫等變化,求得畫麵的統一與和諧。如同音樂一樣,有一個基調、一個主旋律。韻律是用筆要有運動感和節奏感。和書法一樣,講究線節奏,“側法如飛鳥翻然而下”,“勒法如勒奔馬之韁”,“輕如行雲流水之變動”,“重如高山墜石之勢”。
筆趣
筆趣有意趣和天趣兩種含意。用筆有趣,才能使觀者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故筆趣乃是使畫產生形式美感的關鍵。用筆的意趣,在於巧妙地處理筆的生熟、巧拙、老嫩等關係。用筆熟而生巧,美則美矣,但會流於匠氣、市井氣。所以筆貴在熟而後生,由熟返生,“畫到生時是熟時”,才生意趣。用筆靈巧、奇妙,固然不易,但要警惕流於甜俗。所以用筆貴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純樸而磊落大方,乃生機趣。
用筆的天趣,發於無意之筆,所謂“好筆、好墨偶然得”,是一種頓悟,靈感突發。求筆的天趣,固然與畫家的才能有關,更重要的是需依靠平時的學識、修養和長期的苦功。
徐渭 山澗蕩舟圖 立軸
二、寫意畫筆力運用中的平、圓、留、重、活“五筆”是指什麽?
所謂平
是在平穩中求奇峻之力,求力度均衡,如“如錐畫沙”。筆力的平,是使力藏在點劃之內,自然而然,不見起止之跡的一種內在力量。
所謂圓
就是要中鋒運筆,尤其在線的轉折處要如“折釵股”,如“金之柔”,這是一種有韌勁、有彈性的柔力,筆圓氣乃厚,筆力柔中有剛,不鬆脆。
所謂留
是使筆跡運動中用力均勻而自然,在凝煉中求暢快,如“屋漏痕”,如“蟲蝕木”。漏屋牆上緩慢淌流的水漬,積點成線,用以比喻用筆蘊含的力感。要做到留,行筆要慢,力求不急不躁,不飄不滑,自始至終用意誌、氣勁把力度控製住。
所謂重
是一種突發力的運用,如“高山墜石”,產生一種氣吞山河的氣勢。下筆之勢要肯定、大膽,切忌猶疑不決,拖泥帶水。
所謂活
是用筆要靈動不滯。筆的轉折、疾徐、輕重、頓挫等動作要運轉自如,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意到筆隨,意到筆不到,正是為求筆之活脫。筆之活脫,全在心腕配合如一,腕能隨心所欲,心活腕自活,腕活筆自活。
徐渭 羲之籠鵝圖 立軸
三、寫意畫用墨的五個特性是什麽?
墨彩
墨本來是一種單色,但由於中國畫把墨當作色彩來運用,所以有墨彩之說,意思即是墨色美在單純中蘊含了萬物的光彩。黑與白是亮度的對比,黑白對比適當,畫麵就生出亮彩。濃與淡是墨色階梯的對比,於與濕是水分多少的對比。對比適當,墨即有色彩的光輝。
墨階
墨色由濃到淡的層次變化叫墨階。與色階、音階相似。墨階大體可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個階梯。濃的、不摻水的墨為焦墨;摻少量水分,濃度僅次於焦墨者,為濃墨;摻三分之一的水,為重墨;水分超過墨者,為淡墨;水中摻極少量墨者,為清墨。在實際作畫時,可以把墨分成更細的層次。墨階的作用,關係到畫麵色彩層次和調子,層次少,對比強,稱之為高調;層次多,畫麵柔和豐富稱為低調。調子的運用,要按畫麵的具體需要加以調整。
墨質
對墨的處理辦法不同,產生不同質的變化叫墨質。可分:新、焦、宿、退、埃五種。新磨的濃墨,立即使用叫新墨。磨好的濃墨,放在硯台中半天以後,水分有一定的揮發,叫做焦墨。把墨放置一天以上,使水分有較多的揮發,叫做宿墨。宿墨由於部分脫膠,故運筆暢快、墨色渾厚,但光澤較差。放置多天的墨,墨中的膠力大部分脫去,炭粉沉澱嚴重,顆粒粗糙,光澤更差,但墨色厚重,筆痕清楚。埃墨是墨汁在硯台中長期放幹之後,再用水泡起,墨質粗糙,一般不好使用,但在一些特殊效果中也可使用。
墨性
對於墨色的不同處理,產生色性的變化,叫做墨性。分枯、幹、潤、濕、漓五種。不同的墨性可以表現不同的形象和表情。如幹燥和濕潤,粗糙與光潔,蒼老與稚嫩等。枯墨一般用宿墨,枯墨適宜表現老年人幹枯的皮膚及粗糙的衣物等。幹墨可以分濃幹和淡幹,無論濃淡,把筆中水分盡量吸幹,用筆時會出現飛白,適宜表現人物的須發、山石、樹幹等。潤墨幹濕相宜,這種不幹不濕之墨,用筆時略有水暈之感,使用範圍最廣。濕墨指筆中飽含水分,行筆時,水分在紙上自然滲化,墨痕之處,有明顯的墨暈,適合表現比較光潔的物體。漓墨為水氣淋漓之墨,適合大麵積渲染,表現煙霧、水氣等。墨的幹濕、枯潤如果運用不當,就會破壞畫麵效果,太枯則無氣韻;太濕則無骨氣;太幹則枯燥無味;太潤則柔弱而無紋理。
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經驗,總結起來主要有七法:濃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黃賓虹先生說:“畫案之上,一缽水,一硯墨,兩者互用,是為墨法。”又說:“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所以墨法離不開水的運用。用墨七法,實際上是墨與水不同的調和與使用而變化出來的。
注:以上文章來源於網絡
Scan to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