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訪談 | 文人情懷 士人擔當—— 畫家何加林

(2019-05-15 19:23:00) 下一個

 

 

       他是畫家,是老師,更是一位文藝誌願者;他勇於探索,在創作達到相當高度後毅然轉變開始了新的嚐試;他誨人不倦,曾為學生連軸上課12小時,直至淩晨時分;他甘於奉獻,堅持扶掖新人、文化扶貧。他就是著名畫家、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文藝誌願者協會副主席何加林。在京城春花滿樹的四月天,記者和何先生午後相約,品茗暢談,聊過往、說將來,談情懷、話擔當。不知不覺已暮色四合,意猶未盡。

 
 

 

 

藝術家要有創造精神

 

 

《大河美術》:您出生在軍人家庭,少年時代隨父母在西北生活,青年時代回到杭州,後又來到北京。您怎麽看待人生的這番遷徙,對您的藝術創作又有何影響? 

何加林:對,我的經曆在同齡人中不太一樣,我祖籍是浙江義烏,出生在江蘇揚州,父親是軍人,一歲到四歲隨父親在山西榆次度過,後來隨父親換防到陝西,在寶雞待了12年。1976年回到了杭州,在杭州生活了35年,2011年再從杭州調到北京,也算是一個走南闖北的人。古往今來,很多偉大的藝術家都有遷徙的經曆,我覺得藝術家應該經過一番遷徙,才能夠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感悟。

 

 

離開熟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也是一種探險,藝術家有了探險精神,才會有創造精神。我一直覺得中國當代的藝術家缺少創造性和創造精神,大多是秉承著一種傳統的學習方法和模式即模仿,久而久之就默認了這種模式,模仿古人、模仿今人、模仿西方,從而忽略了創造性。但是我們的古人不是這樣,比如中國山水畫在宋元時期之所以形成高峰,是因為當時藝術家們的創造,不重複別人、與眾不同。到了明清以後,我們明顯發現很多藝術家開始模仿,比較典型的就是四王。我比較欣賞西方人的探險創造意識,他們有很多挑戰生命極限的探險,雖然表麵看是一個單向運動,是個體的冒險,但從整體看,他們形成了一種文化和觀念,在探險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東西。比如攀岩、翼人、高山滑雪,通過戰勝自我,排除恐懼,到達別人沒有去過的地方,享受到他人沒有看到的風景,得到一種新的精神收獲。這種新的體驗無論是對生活、對工作還是對藝術創作,都大有裨益。

 

《大河美術》:在走上繪畫藝術道路後,您可謂順風順水:32歲就憑一幅《秋氣嶙峋》獲得全國首屆中國山水畫展金獎,從1989年到2014年連續五屆都入選全國美展並多有獲獎。但是在純水墨風格的創作達到一定高度之後,您發現了自己在設色方麵的“軟肋”,並開始做相關的實驗和探索。實際上,風格的轉化對一個相對成熟的藝術家來說是有風險的。

 

《藏屋》39cm×64cm,2014年

 

何加林:但凡優秀的藝術家,在創作進行到一定程度後,藝術上一定會有瓶頸,沒有瓶頸就沒有突破,但關鍵是你有沒有能力突破,這就因人而異了。在我看來,遇到瓶頸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就像我以前畫水墨,在杭州的時候畫園林、畫江南水鄉,甚至畫全國各地的山水。自認為在水墨探索上有了一定的積累,也畫出了一些比較滿意的作品。但後來就乏味了,越來越概念化、程式化,怎麽變都在瓶子裏,重複自己並產生了一種肌肉記憶。

其實我小時候興趣愛好比較廣泛,除了畫畫,還喜歡文學、音樂、體育、弈棋、詩歌、寫作等等。而恰恰是廣泛的興趣愛好,成就了我突破瓶頸的方法。麵對同一個表達對象,可以用音樂的方法解讀,也可以用美術的方法、文學的方法甚至體育的方法去解讀,下意識地去改變。來到北京以後,我發現對色彩有了新的感覺。不同於南方的四季常青,北方一年四季色彩的變化是很明顯、很豐富的。這時要畫顏色,還真是我的一個弱項。中國的山水畫設色一般是用表征法去表現,如春綠秋紅等,因此形成了青綠山水、淺絳山水,一用就是千年。但總是用這種方法去表達自然未免太古舊,而西方的色彩觀又太寫實,不符合中國畫的表達。所以,我就開始探索色墨混用、色色混用的方法去畫,偶爾也借用一下西畫的色彩方法,爭取讓畫麵既有傳統又有新意。

 

《甘南迭部》 34cm×45cm 2017年

 

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但是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因為在我看來,作為一個畫家,就是要有探索精神,有探索一定會有犧牲,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同時,色彩我肯定畫得不如水墨好,如果我隻滿足於水墨畫,何必再去探索色彩?我缺這一塊,我補課,補課不丟人,如果哪天走出來,那對我來講人生就更完美一些。

在我看來,藝術最高的境界是質樸,幾年堅持下來,作品中呈現出了過去沒有的蒼茫、樸厚和拙趣。現在對我來說,這些努力沒有白費。何況我發現後麵還有很多路可以走,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雲台山一鬥水》 49cm×49cm 2015年

 

《大河美術》能給我們舉例講講“還有很多路可以走”包括哪些方麵嗎?

何加林:舉一個例子,就說我們現在的山水畫創作,還是停留在寫實的、狀物的、具象的,停留在一種老舊的文化藝術觀裏,難免會有弊端:一是偏於世俗,因為老百姓喜歡,看得懂,還有就是習慣性審美,大家都在用一種約定俗成的方法和角度去畫畫,形成套路,即使汲取西方的某些現代畫法或觀念,也是一件皇帝的新衣,缺乏本質性突破。山水畫發展到今天,還是那種敘事式的、情節式的、狀物式的、意境式的形態,在我看來,是亟須改變的。西方印象派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樣態,在他們那個時代的當下是處於邊緣化的,但之後卻能代表那個時代,是因為印象主義的繪畫樣態、觀念突破了當時的主流意識。而中國的山水畫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中國人的山水畫創作觀念和樣態走到今天是否能被打破,我覺得西方的印象主義行為模式可供我們借鑒。

 

《記憶的碎片》200cmx180cm 2014年

 

我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抽象和具象之間是否有一個通途?這個通途是否可以打破千年來的審美習慣和傳統的主流意識?是否能改變千年來山水畫的那種語言表達模式?我認為這要比某一個技法的改變更重要。如何捕捉和掌握這個觀念,我覺得這是我未來的追求。所以我在教學中就告訴學生,在走過了初學時期“畫不準”到“畫得準”這一階段後,現在要盡量爭取“不畫準”,“不畫準”和“畫不準”不是一個概念,“畫不準”是基礎能力問題,“不畫準”則是意識能力問題。藝術要的是創造力,意識先行才會激發創造力,而創造力是不可複製的、能分辨的、各具麵貌的東西。如果十個人都畫準了,則很難分清是誰畫的,若十個人都不畫準,就不同了,很容易分出你、我、他,創造性也就孕育其中了。

 

 

畫人讀書亦有道

 

 

《大河美術》:您不久前發表了名為《畫人讀書亦有道》的文章,談到畫家讀書要分三個層次:讀畫論,讀文論,讀哲史。我們該怎麽理解?

 

《甪直殘院》38cm×58cm 2016年

 

何加林:對。讀畫論解決的是畫理和畫法問題。古人講房前必有三分田,為什麽?因為這個房屋前麵要有空間讓人可以活動,就像是人需要空氣來呼吸一樣,出門就碰上山石或樹木,畫麵的氣息就堵了。如果說我們不讀畫論,基本的畫理都解決不了,隻一味狀物地去畫,就不會有高度。古人在這方麵有很多的真知灼見。      

其次要讀文學類、工具類的書。因為讀文學類的書是涵養文心的。文心是什麽?就是讓你的作品有畫外之意、弦外之響。作為一個畫家,麵對壯闊雄奇的山光水色,會被深深地震撼,但是怎樣用畫筆將它表現出來?如果讀的文學經典多,就知曉古人是如何抒發胸臆的,在作畫時,自然就更容易用畫筆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筆墨巧妙地抒發出來。所以對於畫家而言,文學類書籍包括詩歌、小說、散文,還有《文心雕龍》《天工開物》等,都要去讀,這是涵養文心的基礎。現在有些畫家的作品幹巴巴的,不是筆墨幹而是整個畫麵空泛無味,就在於裏麵沒有情感沉澱、沒有巧妙構思,自然無法感染別人,更遑論成為一位出色的畫家,所以畫家必須多讀文學類的書籍。

 

《秋雁疊嶂》122cm×244cm 2016年

 

讀哲史類的書就更重要了。比如“境界”,就是佛家用語,不讀哲史類的書,根本不會知道何為“境界”。再如當前習主席反複講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何為“創造性轉化”?如果你不讀曆史、不讀哲學,根本琢磨不透。比如宋代理學講究格物致知,所以宋人在人、在物上都在研究人、物背後所蘊藏的真理,這就叫“格”。這種“格”轉化到繪畫上,就形成了“宋畫寫真”這一整體風尚,這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什麽?比如石濤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現在我們把這個主張發展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叫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的,“創新性發展”是將前人已有的經驗發展為適應新時代的理念。如果不讀哲史類的書,就很難看到二者的本質區別。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畫家要具備一定的國學底蘊,靜下心來對傳統文化進行思考,才能創作出有感染力、啟迪心靈、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

 

 

 誌願工作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大河美術》:去年10月,您當選為中國文藝誌願者協會副主席,是唯一一位繪畫界的副主席。您如何看待文藝誌願工作?

何加林:這件事對我是很意外的,也說明中國美協對我信任,誌願服務工作對我來講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是對社會的回報和感恩。

 

《石龍潭》 53cmx76cm 2013年

 

我除了經常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的文藝誌願服務工作外,還在六年前,把來北京跟我學畫的學生們組織起來,經過民政部門的備案審批,成立了“北京逸真畫院”這一新文藝群體,裏麵絕大多數都是草根畫家,很大一部分人還沒有工作。經過幾年的學習,他們的作品都有了長足進步和自己的麵貌。盡管畫院麵臨著經濟上的困難,但在這六年中,畫院的畫家們絲毫沒有為名為利去畫畫,而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為近年世俗之風盛行的畫壇帶來了一股清流,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在他們每年做一次純學術性展覽的同時,我要求他們更多地參與社會的服務工作,並成立了“逸真心”助貧行動小組和“逸真心”文藝誌願者小分隊,到邊遠貧困地區進行扶貧和美術誌願服務活動。鑒於畫院許多畫家沒有工作,可以自由支配時間,讓他們可以分組輪番進行支教服務,改變以往“蜻蜓點水式”的講座輔導模式,產生長久的社會效益。我們的力量雖然很單薄,但是我們願意用自己的點滴行動,影響身邊的乃至更多的人,都加入到誌願服務行動中來,幫助他人、回饋社會,感恩時代、感恩祖國,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藝術簡曆
何加林,1988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係山水專業。先後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係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創研部主任。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館長,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係中國文藝誌願者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入選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本文刊於2019年5月15日《大河美術》第02版

 

 

 

 

 

 

 
 

Scan with WeChat to
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