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2)
海派文化包羅萬象,海派繪畫有跡可循。1月19日,由劉海粟美術館策劃主辦的“劉海粟美術館海派繪畫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春江明月共潮生”拉開帷幕。展覽以上海開埠為開端,以吳昌碩的藝術生涯為主要時間軸線,呈現海派繪畫早期全國各地畫家以豫園為主要活動中心,以書畫社團為紐帶,海納百川、賣畫為生的繁榮境況。
作為研究展,該展以紮實的學術方式由淺入深,慢慢述說。展廳內有一條長約200米的時間軸,以編年的順序,梳理出有關上海的大事記,涉及經濟、文化、公共關係、社學會等方麵。時間軸的上方是海派大家的原作。每一幅作品旁邊,都做了詩堂釋文、款識、鈐印以及佳作賞析,可謂一部難能可貴、精致地道的海派藝術的“教科書”。
首發精絕作品
近70件海派大家的精絕之作,除了劉海粟美術館的館藏外,還有借展自北京和上海藏家、吳昌碩紀念館和上海革命曆史博物館的展品。“滬上三熊”朱熊、張熊、任熊,“海派四傑”虛穀、蒲華、任伯年、吳昌碩,“萍花九友”吳石仙、吳大澂、顧若波、胡公壽、錢慧安、倪墨耕、吳穀祥、金心蘭、陸恢,“海上雙壁”,“海上四妖”,“出藍小才女”吳淑娟,豫園書畫善會首任社長、“錢派”領袖錢慧安,包括首度來滬賣畫即一舉成名的張大千,以及拜吳昌碩為師的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作品,都在展廳中悉數亮相,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麵。
錢慧安 引鳳圖
“海派不是按照師承來定義的傳統畫派,它是在近代上海這個特殊的曆史背景下形成的,這些畫家有著相同的時代背景和地域文化氛圍。”上海市曆史博物館研究員唐永餘認為,海派繪畫的共性是畫作商業化、畫家職業化、畫家組織社團化,技法兼容並蓄、融匯中西,風格清新、色彩豔麗,題材喜慶吉祥、雅俗共賞。在展覽的第二展廳,聚焦的正是上海書畫雅集和書畫社團的發展狀況,以海上題襟館、豫園書畫善會、飛丹閣雅集等書畫團體為代表,它們不再局限於古代書畫家吟詩作畫的文人式雅集,而側重於書畫家之間互幫互助,後成為職業畫家推銷作品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書畫會使單獨的畫家個體變成了具有凝聚力的職業畫家群體,通過舉辦各種聚會、辦展覽為來滬的畫家提供了舞台,也因為掛潤鬻藝、救濟助賑,日益被納入近代社會組織的大網中,逐漸使它們也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社會角色。
吳昌碩的“朋友圈”
說起海上畫壇,吳昌碩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他不僅詩書畫印四絕,而且在書畫藝術走向社會化、團隊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中功不可沒。近年來,“吳昌碩熱”方興未艾,自故宮舉辦吳昌碩大展之後,浙江省博物館和西泠印社都先後舉辦相關展覽。本次劉海粟美術館在表現吳昌碩時,選擇了不一樣的表現方式和切入點,即立體展現吳昌碩所涉及的社團、作品收藏、文人社交、社會格局等。比如,在展廳一角打造的豫園亭台中,有一塊電子屏幕,點擊它就能查看吳昌碩的“朋友圈”。吳昌碩49歲始,有《石交錄》(43名好友記錄)、《削觚廬印存》(18位好友記錄)、《十二友詩》三部反映他和朋友交往的著作,在社團、雅集、戲院中,都留有他們的影子。通過新媒體設備,參觀者便能詳細了解吳昌碩早期老師潘芝畦、師長兄弟楊峴、知音吳雲等人的生平。此外,展品中有來自吳昌碩紀念館的吳昌碩、任伯年、王震合作的《花鳥圖軸》和吳昌碩後人所藏三人合作的《吳昌碩像》,兩幅作品均有故事,無不透露出三人的師生關係。
任伯年繪墨竹,王震補繪吳昌碩小像,吳昌碩題
吳昌碩、王一亭、任伯年風竹花鳥圖軸
本次展覽策展人、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靳文藝表示:“某種角度上講,海派之前,繪畫是沒有煙火氣的文人境界,自任伯年、吳昌碩始,將花卉題材中的文人雅趣與世俗審美結合,形成雅俗共賞的風格麵貌,為大寫意花卉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吳昌碩之後,齊白石、趙雲壑、陳師曾、陳半丁、朱屺瞻、潘天壽、王個簃、沙孟海等皆為其門人弟子,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吳昌碩始,中國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可視化與浸入式體驗
除了將早期海派繪畫的生態環境和風格演化進行立體的勾勒,在展覽形式上,策展團隊充分考慮到現代讀者的信息閱讀特點,力求通過信息可視化和浸入式場景設計,以場景、作品、文獻、視覺圖表和電子互動的方式,給觀眾不一樣的觀展體驗。
王震 麻姑獻壽
比如針對年輕的觀眾,館方特別製作推出了創意視頻,結合H5技術將海派作品中的人物、動物活化為人設故事,讓作品“說話”,趣味橫生。歡呼跳躍的喜鵲取材於海派畫家丁寶書的《仿新羅山筆意報喜圖》,竊竊私語的孔雀取材於陳永的《翠錦紅珠美意延年圖》,騎白馬的書生則取自何遂的《秋林覓句圖》。至於聲稱引領時尚潮流的官家,是沈心海畫的《當朝一品圖》,烏帽簪花紅袍宰相,手捋長須,懷抱如意,祝人步步高升;黃山壽亦有《鬥酒拈花圖》,畫了一個頭戴簪花者,還有白袍老者和書童侍從,貌似在款款行走。“我們把所有的畫用一個小故事串起來,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感受、了解、領略似近若遠的海派文化。”靳文藝說。
吳友如 豫園宴樂圖軸
此次關於海派研究展的策劃,可以說是從收藏與留存、策展與規劃,從社會學到繪畫史,以一條清晰的主線來漫談繪畫,研究關於作品、關於海派的林林總總。事實上,劉海粟美術館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對海派藝術的係統梳理和研究,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介紹,該館計劃用3至5年時間,對海派繪畫的萌芽、繁衍、拓新、轉型等各個時期進行係統性研究,分別以畫會社團發展、藝術教育普及、出版社和畫院的影響幾個方麵為線索,每年推出“劉海粟美術館海派繪畫研究展”係列,以動態的研究形式建立海派文化的研究機製,讓觀眾真正了解海派緣起、發展、轉變及其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來源: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