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的書風演變
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9)
▲
劉海粟 國畫墨牡丹並跋橫幅 1988年 劉海粟美術館(常州)藏
劉海粟美術館(常州)珍藏的劉海粟作品,不論在國畫上還是在油畫上,其題款都深具特色,對研究劉海粟的詩文書畫諸藝具有典型的意義:一是呈現著劉海粟的書風演變脈絡;二是蘊含著劉海粟豐厚的學養;三是張揚著劉海粟的寫意精神。
劉海粟的書風演變
劉海粟一生重視書法。在青年時拜康有為為師,這讓他站在時代的高度,摸準了符合其性情的碑學書法脈搏,同時也受到吳昌碩的影響,重視篆書的研習。民國時期,碑學經過乾嘉百年來諸如包世臣、阮元等人的大力追捧,對士子的書法藝術審美起到了引導和示範作用,當時的碑學巨匠以康有為、吳昌碩最具盛名,他們從靈魂深處給劉海粟的書法之路以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正如劉海粟所說:“他(康有為)在書學上,尊碑而不尊帖,碑中又最看重北碑,取其渾涵質樸,莊穆厚重,格調高。他強調廣搜博覽,不獨宗一家。即使是學習行草,他都要我從方筆開始……我學康體書法,頗得神似。”劉海粟汲取了康體書法樸厚開張的精髓,奠定了他一生厚重雄肆、老辣蒼勁的書風。
▲
劉海粟 行書國畫望仙台煙雲跋軸 1981年 劉海粟美術館(常州)藏
1940年的《紅牡丹果圖》題款書法,款曰:“廿九年春,偕妻成成居西爪哇巴刹,山中花氣熏人,多果樹,餘每日啖紅牡丹五六十枚,其味鮮美,作此遣興,海粟。”字體是行中帶草,以圓筆主導著筆勢的生發。字形雖是行書樣式,精神卻是草書的暢達流轉,可以說是其逸筆草草隨性生發的,所謂“作此遣興”實是其心境的自述。正如劉海粟所說:“1927年後,我開始練習《散氏盤銘》,又學了一陣子張旭、懷素草書,因此,雖在字形筆畫上保存了康先生的一些東西,但已經加以變化,開始追求自己的藝術個性,逐漸跳出了康體的樊籬。”是年,劉海粟在印度尼西亞巴城舉辦畫展籌賑難民,也可見其拳拳愛心。
1941年的《陳子昂詩意圖》《南宮雲山圖》《真龍》三幅作品的題款書法,與《紅牡丹果圖》書風迥異,變圓為方,有魏碑行書筆意,是劉海粟早期成熟書法的經典樣式。字形趨於扁方,以方折之筆為主,雜以圓筆為輔,筆調輕鬆,自然清健,線條瘦勁,布白自然,起伏錯落,都顯示出劉海粟此時非同尋常的用筆和章法能力。
▲
劉海粟 行書國畫陳子昂詩意圖跋中堂 1941年 劉海粟美術館(常州)藏
“一位書家前後期有變化,包括暮年突然變化,極為自然;一個人同時有兩種以上麵目,也屢見不鮮。但前後期之間,兩種絕然不相同的字體之間,每有共性,也有過渡階段,將前後作品聯成一體。”1955年的《莫厘縹緲圖》題款書法,即是劉海粟前後期過渡的典型作品。較之1941年的《陳子昂詩意圖》,該題款書法的字形仍以扁方為主,用筆卻是變方為圓,線條厚勁了許多。後期題款書法的厚重蒼勁與此一脈相承。
1978年的《夏山欲雨》和1979年的《黑虎鬆》題款書法,愈加圓厚,內斂中蘊含著蒼勁的張力,濃墨、渴墨交替,其時劉海粟得到平反,病亦痊愈,心情舒暢,從中可見其生命力的頑強。
▲
劉海粟 國畫清涼頂圖並跋中堂 1988年 劉海粟美術館(常州)藏
而1988年劉海粟十上黃山後所作的精品《吞吐黃山》《金箋黑虎鬆》《黑牡丹圖》《金箋牡丹圖》《文光亭潑墨圖》《十上黃山白鵝嶺寫天都峰蓮花峰》《雲山縹緲圖》《鳳凰鬆圖》《丞相源圖》《清涼頂》等國畫,皆是一時絕藝,足可彪炳畫史。其題款書法也大放異彩,足與古人相頡頏。
《吞吐黃山》的題款書法,款曰:“吞吐黃山,裂壁千仞。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石筍矼畫十八羅漢。劉海粟十上黃山,九十三歲。”字字如山嶽般穩重,氣勢藏而欲發,動人心魄。字形無不如意,或方或扁或長,貴在用筆凝煉而有曲曲遞進之妙,字勢雄強。墨法濃墨耀精神,渴筆蒼勁有真氣。正如他在1971年10月23日回函李家耀所說:“對古人下功夫,不為古人所囿,汲取古人精英,還要打破古人的窠臼,以自成其個性發揮的創造。從古人入,從造化出的妙境,仍須藉筆墨以達到,而運用筆墨,先須注意運腕。作畫運腕的力量,不但見之於筆毫達到處,而且要見之於筆墨未到處。運腕必須從書法入手,正如吾弟所說,以書法為骨幹,無往不利。東坡說:‘此竹數寸耳,而有尋丈之勢’,可說明此理。不是運腕超脫,哪能到此!”移之於此,品評劉海粟書法最是合意。
▲
劉海粟 行書國畫芭蕉圖跋軸 1982年 劉海粟美術館(常州)藏
以上作品的題款書法都為行書。1988年《墨牡丹圖》以草書題款,濃墨渴筆相間,字勢連綿,蒼勁華滋。不管是行書題款,還是草書題款,劉海粟都善於根據畫麵具體情況,以積墨、宿墨、潑墨等手法,營造水墨交融的意境,使濃、淡、潑、破、積的墨法在題款書法中,極盡無窮變化,又保持了書法審美意趣。
轉自書法屋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