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快意齋論畫》摘錄 吳悅石

(2015-07-17 19:35:19) 下一個
中國書畫每以天趣稱神妙,所謂鬼神使之非工力者。“天趣也,非得之於人,實受之於天”。所謂“天”者,契機也。融情、景、機、趣於一爐,賴人以發之;“趣”者,必先究其情,窮其性,牽其機,盡其態,八麵來風,涉筆成趣,耐人尋味,曲盡其妙者也。情有不容己,趣有不自知,是不期然而然,物我兩忘,自然流露。詩雲:“鬆風澗響天然韻,抱得琴來不用彈”。此等境界非拘執於斧斤者可以夢見。陶淵明有句雲:“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物我交融,令人神往。


   倘若技法純熟,而終不能成透網之鱗,除障之法無它,“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與誌行高潔之人為友,脫去胸中塵濁,自然丘壑內營,信手拈來,妙趣自生矣。此是法,亦是理,前人之述備矣。


    畫禪室論作書之法“在能收縱,又能攢捉”。須知“收縱”和“攢捉”極形象,極富神韻,乃耳提麵命之語,一經開竅,終生受用。“收縱”和“攢捉”一語道破天機,執管之時,揣摩其度、其法、其神,可以豁然心胸。又雲忌“泛泛塗抹”。“泛泛”則不經意,無神采,非精神專注,亦非心神往之。病其浮、薄、軟、滑、荒率之氣也。泛泛日久,成為習氣,則終生不得解脫。


   東坡雲:“天真爛漫是我師”,真書畫之精髓也。道法自然,大道之行也。能天真則能以氣行,當不乏爛漫。千年來能入此境界者數人而已。

   “書道隻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思翁此論似過於簡略,又不甚道地。無巧不成拙,拙而能巧,巧拙互用,方有奇趣。拙可醫甜俗之病,倘若一味用拙,恐入板、結、刻、滯之病,此是思翁不能用拙,故於化境尚欠一步。

思翁雲:“古人神氣淋漓在翰墨間,妙處在隨意所如,自成體勢”。此正一句丹髓,乃臻於化境之法。至於努筆而行,誇張態勢,存揠苗助長之心,所謂朝學執筆而求暮合轍者,焉有體勢可言?有神氣則有態勢,有淋漓之勢則隨心所欲,自有妙著。惜天下人不能淋漓,一淋漓便入江湖。神氣淋漓與隨心所欲可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凡人終老不得其門而入。

   “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思翁此論實為搔癢戳痛之語。人有自知,知有先後,知後能身體力行,而“時出新致”,何其難也!“故常”乃自我,一立麵目便是新自我,時反“故常”則可時出“新致”。此關鈕所在,為萬古不移之秘法,學子當知。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竅也”。思翁此語,正可糾正時人弊端。墨汁問世,省時省力,推廣書畫極為便當,亦有功於時代。然今人不以磨墨為樂,則無曠逸之心,無悠遊之態。豈不知墨汁用淡則無活化之靈,用濃則無筆趣之變?筆墨生發在千磨萬磨之中,中國書畫不磨墨則不知其所以。近人林散之,行筆之中得水墨並行之法,亦得磨墨之趣,曾有話語傳世,以教後人。

    缶翁筆下酣暢淋漓,氣使筆運,如長槍大戟,戛戛有聲,胸中塊壘齊出筆底,是書卷氣,是金石氣,是浩然氣,是雄健氣,是丈夫氣。後之學者學養不夠,氣勢不足,有學無創,筆力孱弱,努力而行,則失之枯梗。

    墨須久研,濃後方可使用。散之老人所謂“熟”也,不熟不用,不熟無精光,無墨彩,不熟無暈化之妙。生熟之墨用過便知其妙。
   書畫雖小道,而小能通大。倘能“成教化,助人倫”,名德垂於丹青,固然可喜。若案頭揮運,退以自娛。自娛娛人,亦不可作頹唐之筆。風骨照人,宜見正氣。吾今日此言,非欲為高論。眼中之物煩雜,不得不開口耳。 包安吳曰:“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性情得於心而難名,形質當於目而有據,故擬與察皆形質中事也。”書畫中之神妙不可名狀,故曰難名。書畫中之能事可以曆數,故曰目遇可以辨析。 

   王右軍作草如真,作真如草,觀《蘭亭》、《十七》二帖可見端倪。包安吳雲:“可為百世學書人立極。至若書寫時用意飛騰跌宕,筋搖骨轉,無一筆板刻,然其用鋒潔淨,又悉歸平正。”此言淺意深,座右常記,當有裨益。

   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所謂法者,求之於形,體現於道,形於一畫,表象萬端。知畫者,見一畫而知其人,是中國書畫魅力所在。
   有品則有格,所謂格高句響,乃文藝之要義。沁人心脾,蕩漾心胸,或曰豁然心胸,都在一“心”字,亦都為一“心”字。 
品格高下即可定生死,心知其意可以領傳承,無源之流必不能入東海,無本之木絕難參青天。生活如此,學問如此,書畫亦如此,故曰吾道一以貫之。學書學畫平常事也,由平常而起,終成不平常之功,水滴石穿,此是理法同源。


   梁山舟論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之。楊守敬以為需增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前人此等論述極多,要言不煩,乃命脈所係,餘拈出以為座右,與同好此道者共勉。 
楊守敬論書雲:“若鄭板橋之行楷,金壽門之分隸,皆不受前人束縛,自辟蹊徑,然後學師法則魔道也。”惺吾老人晚年語重心長,既說與時人,亦警醒後人。可惜後人不自醒,豈不冤哉? 


   習中國文化者如能養心,則一生受用不盡。平時能燕居靜坐,讀書品茗,養心調息,以使精光內斂,一旦用時則神采飛揚,精
光四射矣。觀名家之作,無不神完氣足,異彩競放,或有狂放之處,亦不過平生養心之故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