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書而無禮 ——當下書法憂思之一 作者 陳勝武

(2014-11-12 13:00:45) 下一個
不學禮,無以立
    在中國古代,“禮”是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係統而完整的程序。禮儀幾乎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製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行為準則。《論語》中,孔子對兒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禮,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為人處世的圭臬和精神脊梁。
    美國作家賽珍珠在1938年的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的演說中說:“現代中國作家所寫的那些小說,過多地受了外國的影響,而對他們自己國家的文化財富卻相當無知。”這句話在將近百年之後聽來,仍然振聾發聵。賽珍珠雖然講的是文學,但是用來指中國人對待自己的傳統,卻是再適合不過了。
中國人號稱信奉中庸之道,卻往往做出全世界最極端的事情來。要不要繼承本國傳統文化這樣的話題,全世界估計也隻有中國人才會討論,並且為此爭論了一百多年,還沒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化處於艱難的解構與重建過程之中,禮製隨著舊製度被推翻,被全盤否定和汙名化。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等一般行為和日常社會活動的禮節儀式,代表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這些也同時被國人輕蔑地拋棄。不可諱言,經過近百年的全民族共同歧視打壓和強製清除,如今傳統禮儀逐漸被人淡忘,很多同胞還對此懷有快感,“禮儀之邦”令人惋惜地成為了一個曆史名詞。我們從小在學校中都接受過尊老敬賢、禮貌待人等抽象文明禮貌教育,但是很少有人教我們具體應該怎麽做。哪怕我們有學禮之心,卻少有學禮之途。《論語》說:“質勝文則野。”盡管中國人是善良、真誠的,但是當今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細節中,缺乏具體禮儀細節的教育和踐行。中國人看起來會讓人有粗野的感覺,隻是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渾然不覺而已。近年來蜂擁到海外旅遊的同胞們在當地的表現,無數次反複證明了這一點。我們襲用西方禮儀,中國領導人到西方訪問,要遵循當地禮儀,西方領導人到中國訪問,我們也用西方禮儀來接待。在禮儀方麵,我們沒有自己的話語權和成熟完整的禮儀製度。
    《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孝經》說:“禮者,敬而已矣”。自謙而敬人,是中國禮儀精神的核心。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由此衍生出來的禮儀製度,涵蓋了古代中國人社會和生活的每一個環節,當然也包括書麵禮儀。書儀,原本指古代關於公文和書劄體式的著作。我借用這個詞語,擴大其涵蓋範圍,用來指“書麵禮儀”,就是指中國書畫作品,以及信劄、日用文書等的書麵載體的體式和禮儀。書儀通過內容、材料、字體、格式等要素體現,深刻的展現出書畫家的道德修養和文化品位,對作品的藝術價值有重要影響。得體地使用書儀,是文明禮儀的基本要求,是個人修養的重要體現,對於書畫家更是須臾不可疏忽的重要文化素質。
     孔子談論禮和樂時,有段非常精彩的話語:“達於禮而不達於樂,謂之素;達於樂而不達於禮,謂之偏。”這段話同樣非常適合用來評論今天的書法,當今書家對傳統的學習和繼承是片麵和偏頗的,書法被從文化傳統和日常生活中剝離,正在被用解剖的、技術的方式大卸八塊,成為單純的視覺藝術。一種傳統藝術,隻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鮮活地存在,才能真正具有人文價值,才會輻射出蓬勃的生命力。這裏所講的生活,實際上是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等活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總和。鄭曉華先生指出:“因為書法藝術的特殊生態形式——實用的和藝術的是從來不分離的,應用型的書法未必都能躋身於藝術審美,但高品格的純藝術書法形式完全可以應用於生活實用。”幾千年來書法從來沒有脫離生活成為獨立的純藝術,思想、情感、生活、筆墨互相交織、震蕩、融合,才會誕生佳作,甲骨文、金文乃至漢碑、摩崖,以及《九成宮醴泉銘》《顏家廟碑》《玄秘塔碑》等等曆代碑刻,《蘭亭序》《祭侄稿》 《自敘帖》《韭花帖》《黃州寒食詩帖》等曆代墨跡,無不如此。
     缺乏書儀是當下大多數書家和書法的通病。當今書家從年齡層次來看,一些前輩書家對於書儀掌握運用的比較好,越是年輕的越是每下愈況,其對傳統文化以及民俗的漠視和無知,往往洋相百出,達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