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一】阿南惟幾的憤怒
1945年8月9日上午,日本戰爭最高指導會議,在一個東京的防空洞內舉行。 參會的日本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感到空前的憤怒。 他憤怒的原因,是因為以首相鈴木貫太郎為代表的內閣,提議日本無條件投降。 阿南惟幾不是不知道,大日本帝國的命運之燭,此時已到了熄滅的邊緣。 在對美國的太平洋戰場,日本已經被對手抽幹了最後一滴油,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日本本土已被強大的美國海空軍全麵包圍。而且,就在3天前的8月6日,美國人剛剛在廣島投放了一顆前所未聞的炸彈,一座城市瞬間灰飛煙滅。
在對中國的大陸戰場,蔣介石的國軍盡管在1944年年末依舊出現類似“豫湘桂大潰敗”這樣的慘敗,但八年來的態度始終如一:打不過,但堅決不投降!牢牢把150萬日本陸軍拖在中國戰場。在對蘇聯的東北戰場,就在8月9日這天淩晨,160萬剛剛經過對德國戰役洗禮的蘇聯軍隊,向駐紮在中國東北的70萬日本關東軍發動摧枯拉朽的攻勢,早就把精銳抽調入關對付中國軍隊的關東軍,毫無抵抗之力。 但以阿南惟幾為代表的軍方,從來沒想過投降。軍方認為,日本此時尚有一戰之力:本土還有52個師團,陸海空軍共計370萬人(雖然武器嚴重不足,兵員素質也極度低下),5200架作戰飛機(大多數為簡陋的自殺攻擊機)。但大和民族是團結的!必須“本土決戰”!為了天皇和大和民族的榮譽,必須“玉碎”!
日本的自殺式飛機
但以日本首相為代表的內閣,認為已經到了必須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時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現在如果繼續死扛,可能後麵連哀求投降的機會都不會有了。 這場爭吵一直維持到中午,直到外麵有人進來報信: 長崎又被扔了一顆原子彈。 整個房間鴉雀無聲。沒人再願意賭,美國是不是還有第三顆,乃至更多的原子彈。 “該不該投降”的議題,迅速被切換到“該如何投降”。
但爭吵還在繼續。 阿南惟幾依舊堅持,必須“有條件投降”,其中包括:“日本戰犯由日本自己處理”,“盟軍不能進入日本本土”等等。在日本內閣的眼中,軍方的這種要求簡直是癡人說夢。你們還有什麽籌碼去討價還價? 這場爭執一直維持到8月10日,也就是第二天的淩晨,最終,雙方決定請天皇決定。裕仁天皇於是被請了出來。
他說了一長段所謂不忍看到百姓受苦的話後,明確表態:無條件投降!
當時的房間裏,傳來一片哭泣之聲。1945年8月15日淩晨1點30分,阿南惟幾在自己宅內,麵對天皇的皇宮方向,切腹自殺。
阿南惟幾。他的第六子阿南惟茂,後來成為日本駐華大使,主張“中日友好”。不過四子阿南惟正作為日本鋼鐵公司副總裁,依舊參拜靖國神社。
【二】蔣介石的痛苦
1945年8月14日,離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還有一天。作為當時中國當之無愧領袖的蔣介石,內心激動,卻也有痛苦。因為就在這一天,國民黨政府與蘇聯達成了一份協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份條約除了一些台麵上的“互相支持”等空話之外,最核心的內容隻有一個:中國允許外蒙古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獨立。 這其實就等於把外蒙古割裂了出去。
1941年蘇聯和日本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規定,蘇聯承認“滿洲國”,日本承認“蒙古國”。蔣介石拒絕承認這一條約。
1945年10月20日,在外蒙古當局與蘇聯的監視和控製下,外蒙古進行了公民投票,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讚成外蒙古獨立。近15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自這一天開始,從中國的疆土中割裂了出去。當時參與談判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一度不敢簽字——割讓那麽大一片國土出去,以後就是曆史的罪人。
蔣介石又何嚐不是這樣想?
但斯大林傳來的一句提醒,戳到了蔣介石的最痛的地方:若不盡快達成協議,共產黨的武裝,就快進入東北了。這是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蔣介石最頭痛的問題。
在中國戰場的第一線,國民黨軍隊一直是抗戰的主力。但在廣袤的淪陷區,國軍早已撤退,一直都是共產黨的武裝在撐起抗日的大旗。日本投降,主力都在中國西南部的國民黨軍隊,根本無法無法在短時間內趕到淪陷區去受降。而共產黨軍隊在淪陷區艱苦奮戰了那麽久,怎麽肯原地不動,放棄接受投降?
準備投降的日本軍隊
更頭痛的,是東北。
70萬外強中幹的日本關東軍,根本扛不住如狼似虎的160萬蘇軍,蘇聯事實上已經完全掌控了中國東北。蘇聯不怕美國,他想把東北給誰,就給誰。
當時的東北,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掐住整個中國的工業乃至經濟命脈。
考慮再三,標準民族主義者蔣介石,痛苦地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來換取蘇聯撤出東北,最重要的,是不支持共產黨軍隊。
然後,後來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蔣介石也知道了。
1953年2月25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宣布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然而,外蒙古獨立早成既成事實,早已敗退台灣的國民黨,喊出來的話,又有誰聽?
1953年,國民黨的中央會議上,蔣介石自己說:
“承認外蒙獨立的決策,我本人願負其全責。這是我個人的決策,是我的責任,亦是我的罪愆”。
“中華民國”後來“主張”的地圖
【三】麥克阿瑟的不安
1945年8月30日下午2點05分,美國五星上將,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的座機“巴丹”號降落在橫濱以西的厚木機場。
即便到了跨出機艙門時,向來天不怕地不怕的麥克阿瑟,內心依舊有一絲不安——盡管,這是他堅持要求飛到這裏來的。
早在一周前,麥克阿瑟就應該降落到這裏,處理受降事宜了。但日本人警告他說,厚木機場停著數不清的“自殺式”飛機,數不清的“神風特攻隊”隊員已經表態:渴望與這位“沾滿大日本皇軍鮮血的劊子手”同歸於盡!
於是,在命令厚木機場的所有日本飛機拆除螺旋槳後, 麥克阿瑟的座機才敢降落到這裏。
從機場到橫濱市區,有13公裏路程。一路上,麥克阿瑟發現,道路兩旁,站立著有3萬日本士兵。這些士兵,都是背對著道路站立的。麥克阿瑟更不安了。
雖然他很得意自己這次的冒險行為——在日本本土,尚有300多萬日本士兵,他卻帶著少數的人登陸去接受投降。麥克阿瑟一生都喜歡冒險,一直冒險到朝鮮戰場上的仁川登陸,之後黯然退出曆史舞台。
身邊有人向他解釋,日本士兵背對道路的這種姿態,是在保衛他們的天皇陛下。
“天皇”,是麥克阿瑟進入日本前,研究最多的詞之一。在進入日本之前,美軍給日本人翻譯草擬的天皇投降詔書,第一句是:“我,天皇裕仁……”麥克阿瑟發現,這句很平常的話,卻讓在場的日本人都麵露慍色。有人悄悄告訴他:天皇從來不用“我”,用“朕”。
於是,麥克阿瑟後來告誡所有部下:“不要不尊敬天皇,這樣會惹怒瘋狂的日本軍人。” 進入日本後,麥克阿瑟做了一個超出軍人智慧的決定。他並沒有如外界所呼籲那樣的,懲戒日本天皇並廢除天皇製度,而是保留了天皇製度,隻是讓天皇發布了一個《人間宣言》:天皇宣布自己也是人,而不是神。
美國人既降低了天皇的威信,又保留了日本人的顏麵。
麥克阿瑟和日本裕仁天皇
之後,麥克阿瑟作為一個駐日本盟軍最高司令,實際上的日本“太上皇”,做出了一係列讓很多經濟學家和政客都豎起大拇指的治理日本方案:
釋放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各類政治犯(麥克阿瑟是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修訂日本的民主憲法,分配給日本農民土地,瓦解財閥的壟斷,甚至給日本女性投票權——麥克阿瑟透露過自己這樣做的目的:進一步讓日本男人的威信掃地。
日本居然在這樣一個軍人的治理下,迅速擺脫了戰後陰霾,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中。
在1945年9月2日,東京灣“密蘇裏”艦上的日本簽字投降儀式後,當時主持儀式的麥克阿瑟,在簽字結束後,特意安排了一個環節:400架B-29轟炸機在1500架美國海軍艦載機的護航下,集體掠過“密蘇裏”號上空。那種整個海洋為之震顫的感覺,是麥克阿瑟希望日本人感受到的:不是要“玉碎”嗎?自己掂量下,有機會嗎?
麥克阿瑟在“密蘇裏”艦上代表盟軍簽字
但那個時候,麥克阿瑟還是有不安的,因為接下來作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長官,他將決定日本的未來發展走向。所以,在1951年4月,美國承諾將政權歸還日本政府的前夕,當麥克阿瑟離開日本,看到上百萬日本人夾道歡送他,高呼“大元帥”的時候,他心底裏的那絲不安,才徹底消除。
那一刻,倔強的五星上將,熱淚盈眶。
【四】岡村寧次的迷惑
1945年9月9日上午8時52分,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大禮堂,中國戰區日軍投降儀式開始。麵對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日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解下了佩刀,凝視了投降書足足1分鍾,最後,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岡村寧次簽署投降書
但即便在那一刻,岡村寧次都未必解開了心中的那團疑惑。1945年8月11日,岡村寧次聽到歐洲各國電台播放的“日本即將無條件投降”的播音時,他是不以為然的。他給大本營拍去的電報是:“而今百萬精銳仍在,竟向重慶的殘兵敗將投降,這是奇恥大辱。”
當時,他和他的幕僚做過最壞打算: 把所有駐中國部隊集結在山東半島,建立一個獨立的”占領區”。
然而,8月15日中午,他親耳聽到了天皇宣布投降的廣播。然後,他下令,要求全體官兵“謹遵聖意”。然後,就該考慮自己的命運了。
岡村寧次
自陸軍大臣阿南惟幾開始,日本軍方1名元帥,4名大將,6名中將相繼自殺。包括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鬆井石根等7名惡貫滿盈的戰犯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處以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處無期徒刑。
但無論絞刑、無期徒刑還是有期徒刑,數千名被起訴的日本戰犯名單裏,沒有岡村寧次的名字。
崗村寧次1941年擔任侵華日軍華北方麵軍總司令,1944年升任整個侵華日軍的總司令,曾在華北占領區殘酷殺害抗日軍民,以及實行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
作為侵華日軍最高領導者,岡村寧次人間蒸發?並沒有。
岡村寧次隻是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接到了蔣介石的電報:“應對本委員長指定之部隊投降,如對非指定之部隊而擅自向其投降或讓防,……直接予以處置。”
所謂“非經政府指定之受降部隊”,就是指共產黨的武裝。換句話說,日本軍隊隻能向國軍投降,不能向共軍投降。岡村寧次堅決予以執行。他可能不知道,這救了他自己的命。
岡村寧次投降時上繳的佩刀
1945年9月12日至1948年3月底,崗村寧次被“軟禁”在中國南京,名義上是軟禁,但實際上,是充當國民黨的秘密軍事顧問,協助與共產黨軍隊作戰。
1948年,岡村寧次終於被正式送進上海戰犯監獄,但不久就以“保外就醫”的名義出獄。
1949年1月26日,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岡村寧次的審判,但中華民國軍事法庭的審判結果是:“無罪”。
共產黨方麵提出強烈抗議,要求重新逮捕岡村寧次。當時的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為了能和共產黨和談,下令重新逮捕岡村寧次,但時任淞滬警備司令的湯恩伯堅決不放人(老蔣那時雖下野,但大家懂的)。
當天,岡村寧次乘坐美國輪船返回日本。
蔣介石到台灣後聘任的日本顧問團
1950年,蔣介石在台灣台北市陽明山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岡村寧次被聘任到台灣,擔任高級顧問,負責訓練國民黨軍隊。
1966年2月,岡村寧次因心髒病,病逝於東京,活了82歲。一代侵華日軍最高長官,最終還是逃過了懲罰。
日本投降後,作為戰勝國,中國原本應該派出一個師,駐紮到日本的名古屋的。但不知什麽原因,中國的這個師沒有出現,日本是美國獨占的。
作為戰勝國,中國的東北本來就是應該正常接收,無論是國民黨去,還是共產黨去。但為了讓蘇聯撤出,我們居然讓出一個外蒙古。
即便是戰後,中國的旅順港依舊是被蘇聯占據的,直到1955年才歸還。
即便是戰後,外蒙古依舊沒有回歸中國。1961年聯合國決議蒙古是否能入聯,當時仍是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可以一票否決,但因為美國的遊說,最終棄權。蒙古獨立終於板上釘釘。
想起一個之前推送說過的典故。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立刻有人出了個謎語。謎麵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打曆史人物一。
共產黨控製的報紙,給出的答案是:蘇武 。
國民黨控製的報紙,給出的答案是:屈原。
但無論蘇聯的武力出兵,還是美國的原子彈轟炸,這兩個答案似乎都忽略了中國自己。
從1931年到1945年,中國軍隊付出了傷亡380萬的代價,共殲滅150萬日軍,再另外拖住150萬日軍。在這背後,還有3000萬平民的犧牲,1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以及一個被打得滿目瘡痍的國土家園。
無論是國民黨的正麵戰場,還是共產黨的敵後戰場,他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做的一切,都值得後人永遠銘記。
還是想起了那個著名的問答。抗戰時期,一位中國士兵對一位記者表示:“中國肯定會獲勝的,肯定會。” 記者問:“那時候,你準備做什麽?” 士兵回答:“那時候,我肯定已經死了。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願勿忘國恥。願永世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