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隋朝末年,暴政愈演愈烈,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一路向西,所向披靡,一舉占領隋朝都城長安,扶持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登基,自己做了大權獨攬的丞相,以求合規合法。第二年,隋煬帝死於江都。消息傳來,李淵隨即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唐,定都長安。任命次子李世民為兵馬大元帥,平定各種反對勢力。
公元624年統一中國。
姐妹們都驚訝改朝換代咋這麽容易?不過7年時間,大隋朝就土崩瓦解了,難不成李淵比諸葛亮還運籌帷幄,李世民比101還決勝千裏?
我跟姐妹們說:還真就這麽快。李淵父子在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太原起兵,僅集一府之力,招降納叛,所向披靡,僅四個月便占領長安,六個月便擁有了隋朝的半壁江山。
李淵因此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稱帝最快統一最快的大唐開國皇帝。
但他的辦法一般人不敢用。
當時,突厥因為內部統一而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草原霸主。他們很懂得縱橫捭闔的道理,使者既在波斯宮廷來來去去,又在東羅馬的皇宮裏觥籌交錯。他們借助波斯的力量奪取了西域,又讓東羅馬與波斯連年打仗,兩敗俱傷,自己卻趁機奪取了中亞,把版圖一直推進到裏海,成為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
不僅中亞被其收入囊中,《新唐書》裏記載:隋朝大亂後,以前依附於隋朝的契丹、室韋、土穀渾、高昌等部落國家都改為依附突厥,就連竇建德、王世充等漢人名將都不得不“悉臣尊之,且控弦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按道理,李淵此時要在太原起兵圖謀天下,必然要問鼎長安,而中原北部大大小小的諸侯們已經紛紛對突厥人俯首稱臣,擺在他麵前的,幾乎就是一條死路。
李淵卻不怕。
他已經想好了主意:聯合突厥鐵騎打進中原,財帛金寶歸突厥,土地人口歸李淵。
一拍即合。
姐妹們問我:這事可有史實?
我說:當然有了,陳寅恪先生有一篇《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文章通過對曆史典籍隱晦描述的發掘進行再整理,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為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大唐帝國的建立,實際是借助外族即突厥的力量,來打擊同為本民族的政權隋朝。為了達到奪取統治權的目的,竟不惜奴顏婢膝向突厥稱臣,犧牲本民族利益以取媚外族獲得軍事支持:“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歸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
陳寅恪還說了寫這篇文章的初衷:“考興亡之陳跡,求學術之新知,特為拈出此一重公案,願與當世好學深思讀史之有心人共參究之也。”
姐姐們笑道:這個陳寅恪真是個別扭人。
我說:然也。大家都知道,1945年2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簽訂了用犧牲中國主權換取斯大林對日出兵的雅爾塔協定。當蘇軍的鋼鐵洪流浩蕩開進東北後,別扭人陳寅恪寫了一首絕句叫《漫成》:
北漠西番遠不通,前朝多事耀邊功。
如今萬裏成歐脫,笑煞當年左企弓。
姐妹們問左企弓是個什麽東東?我說左企弓不是東東,是金人的一個將領。金太祖占領燕地後,他要按當初的約定把燕地歸還給宋朝,左企弓就苦勸金太祖不要還燕地。但金太祖不聽,還是還了。
姐妹們都說左企弓真不是個好東西,不過金太祖還行。
我說:也是在1945年,別扭人陳寅恪聽說了蘇聯政府與國民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條約內容,當下又寫了一首七律:
誰結宣和海上盟,燕雲得失涕縱橫。
花門久已留胡馬,柳塞翻教拔漢旌。
妖亂豫幺同有罪,戰和飛檜兩無成。
夢華一路難重讀,莫遣移民說汴京。
姐妹們問雅爾塔協定損害了中國哪些利益?
我說蒙古沒了。
姐妹們默然,然後又問:老蔣知道後肯定反對吧?我說老蔣也默然無語,倒是遠在美國訪問的宋子文說了句硬話,他對美國海軍上將利希表示中國根本無法接受這個協定,他說中國最終將會用軍事手段解決此事。利希問他什麽時候?他說:未來五百年裏的任何時候。
湯圓說:咱們不是說大唐嗎,咋扯到民國去了?
我說跑題兒了跑題兒了,咱們還說大唐。有了突厥鐵騎的相助,革命成功的步伐就加快了。然而,革命一成功,殘酷的內鬥便翩翩的來了。
這個內鬥便是皇位之爭。
皇位之爭的特點就是凶殘,就是殺人,而且殺的都是自己的至親骨肉。你做皇帝,他就得死。他做皇帝,你就得亡。沒有餘地,沒有例外。
這種殺戮,遠的似乎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齊國率先崛起,尊王攘夷,稱霸諸侯。因此,齊桓公被尊為五霸之首。然而,齊桓公之後齊國迅速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原因就是六個兒子爭奪國君大位,其中五個在三十年內先後登上國君寶座,亂透了!近的可以追溯到康熙的九子奪嫡,這是曆史上最漫長而且最盛大的奪嫡之爭。康熙二十四個兒子中,有九個參與奪嫡。而李世民爭皇位的這一場殺戮,史稱“玄武門之變”,格外的有聲有色。
李淵冊封的太子是他的長子李建成,他在李淵起兵反抗隋朝時與弟弟李世民以及突厥騎兵並肩作戰,協助父親占領長安。
但是隻有一個皇位。
雖然已經冊封為太子,李建成仍然對他的這個弟弟李世民心存忌憚。在小弟弟李元吉的建議下,他決定盡快除掉李世民,以絕後患。可惜消息走漏,李世民在皇城的玄武門設伏,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率領刀斧手來到李淵麵前。
李淵多明白啊,跟皇位相比,爹就是一坨屎。他立刻冊封李世民為太子,過了幾天又識相的把皇位給了李世民,自己做了所謂的“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稱帝,年號貞觀。
這個人做皇帝有許多短板,最短的一塊就是誅殺親哥太子李建成逼迫老爸李淵退位,這是一件為天下人詬病的醜事。怎麽才能讓天下人特別是讀書人對著自己伸大拇指而不是豎中指呢?他想起了一個人。
這個人是他死對頭親哥哥李建成的最重要幕僚——魏徵。
公元622年,距離玄武門之變還有三年的時候,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河北衡水人劉黑闥發動武裝叛亂,其勢席卷河北、河南、山東、山西、蘇北……
李世民掛帥出征,卻吃了許多敗仗,連悍將秦瓊都被擊敗,許多忠心耿耿的將領直接戰死。
最後慘勝。
然而這場慘勝僅僅維持了三個月,劉黑闥卷土重來。
這次就不一樣了,魏徵建議李建成掛帥出征,並為他布局謀劃,李建成趁機拿過兵權,在跟劉黑闥的決戰中大獲全勝。
李淵順勢把河北河南等地的管轄權賦予李建成。
李建成的優勢在於文官集團幾乎都是他的勢力,而李世民的優勢則在於掌握著精銳的軍事力量。
魏徵給李建成出主意,讓他去請求李淵讓李世民離開京畿,率軍駐防邊陲。
李淵同意了。
李世民恨死魏徵了,眼看就要開拔,蒙古十八部打來了!李淵無奈,隻好暫時擱置外調李世民,派他先去領兵打仗。
戰爭平定後,李世民當即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但是皇帝也不是好當的,奪取天下靠的是軍人集團,而治理天下則要靠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基本上都是李建成培植起來的,李世民登基後便開始清算。當清算到魏徵頭上時,李世民問他:你為什麽要幫助李建成害我,還離間我們的兄弟之情?對此,魏徵想多說何益?反正一死而已,於是隻淡淡的回了一句:他要是按我說的做,就不會有今天的禍患。
李世民卻覺得這句話有些意思,不但沒有殺他,還讓他做了自己的心腹。
文官集團看到李世民如此重用魏徵,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開始放心大膽的為李世民效命。
成為千古佳話。
有人說魏徵其實是李世民用來給自己做標榜的,並舉出魏徵去世不到一個月,李世民便派人推翻了他的墓碑為證。
我不敢苟同,但即便如此,允許提意見總是好的。
讀中國曆史,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由盛及衰的命運。
唱衰,是出現時間不久的新詞。
唱衰的反義詞應該是喝彩。
貞觀之治,值得喝彩。貞觀之治是兩千年帝製中少有的值得喝彩的華彩樂章,特別是皇帝身邊還有一位經常批評他的魏徵。有一年在冀東的大山裏,我陪一位導演看外景。我和中影集團一位女製片人同車,路上她跟我聊起手裏正在做阿城的劇本《貞觀之治》,我因為對阿城的文字感興趣,就說給我看看劇本?哪想到她一口回絕,說集團有令,嚴格保密。我一笑,說有啥呢,不就是“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源不浚而欲流之遠,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她聽了大驚,急問我是從哪兒看到的劇本?我含笑搖頭。
其實,我不過是背誦了一段魏徵寫給李世民的“諫太宗十思疏”。我知道,不管誰,隻要寫貞觀之治都繞不開這事。
貞觀之治期間沒有一樁文字獄,這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在李世民治下,政治清明,經濟複蘇,文化繁榮。李世民任用賢能 ,知人善任,廣開言路。自我克製,虛心納諫,振興文教,完善科舉,社會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麵。
但是,千萬別以為貞觀之治給老百姓帶來了什麽好處。徭役照樣重的嚇人,特別是兵役。那時當兵不是你自己拿著入伍通知書胸前戴著大紅花去就行了,你還必須自己購置裝備,或刀或斧。不過這也不是李世民的首創,隋煬帝那時就是這樣,更早的木蘭辭裏也描述了花木蘭替父從軍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盛況。那時的農民在徭役的重壓下幾乎個個破產,史書上說“家道悉破,獲至逃亡,內顧生計,四壁皆空。”今天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時也一樣。農民的對策是把自己的手或者腳砸斷了,殘廢總不能去當兵了吧?大概開始有些得逞的,但李世民明察秋毫,於是在貞觀十六年朝廷頒布了命令:“自今有自傷殘者,據法加罪,仍從徭役。”
道高一丈壓倒了魔高一尺。
他讓史家稱讚的,就是允許批評這件事。
允許批評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挺難的。
教員當年在延安的一次講演中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如果我們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麽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隻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於是出來一位王實味,他巴拉巴拉說了一通大灶中灶小灶斜紋布和土布並強調他穿斜紋布,最後他被砍死後扔進了晉西北的一個枯井裏。
後來又有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說法,然後發生了什麽大家都知道。
更有忠心耿耿的彭德懷元帥……
可見允許批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但李世民居然做到了!
22年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盛唐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大唐可圈可點之處很多,但我以為最可圈點最值得寫一筆的就是允許給皇帝提意見,換句直白的話就是允許批評皇帝。
所有史書都在講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其實,是成天批評他的魏徵成就了他鐫刻在曆史上的美名。
盤絲洞姐妹們表示了異議,她們問我難道唐朝有民主嗎?我說沒有啊,誰說唐朝有民主了?不僅唐朝不可能有民主,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不可能有。姐妹們說那你說唐朝允許批評皇帝。我分辯說我隻是說允許提意見允許批評而已,這與民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所謂民主,重要的標誌我以為是人格平等。李世民常常虛心納諫,魏徵也常常犯顏直諫。但這不是民主,因為他們之間的人格是不平等的。
魏徵是以一個臣下的身份給至高無上的皇帝提意見或者進行批評。
而作為皇帝的李世民接受了他下屬的意見或者批評。
魏徵對李世民的評價是:聽言則遠超於上聖,論事則未逾於中主。意思是聽你說話比以前的聖人還明理,但你做事還不及一個平庸的君主。
李世民也沒事。
有一次魏徵來找李世民請示事情,他遠遠看到李世民胳膊上站著一隻鷂子,見他來了便慌忙把這鷂子塞進懷裏,他怕魏徵批評他不務正業玩物喪誌。其實魏徵也早看到了,看破不說破,匯報完事情也不走,就在那兒巴拉巴拉跟李世民扯閑篇兒。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魏徵唱個肥喏然後告辭。
李世民趕緊掏出鷂子,已經憋死了。
魏徵其實也是懂得怎麽說話的,不是海瑞那種人,就差問候嘉靖他娘了。貞觀十一年的時候,有大臣諫言李世民“頻繁打獵,真是驕奢淫逸的國君”。李世民聽了很不高興,跟魏徵說:四季打獵是正常的禮製,我打獵又沒侵擾百姓。臣子貴在言辭得當,國君貴在聞過則改。如此詆毀謾罵,簡直就是詛咒!
魏徵說:因為國家開辟了進諫的言路,所以上奏折的人很多,有人放肆揭短也是正常的。漢元帝時有個大臣叫張猛,張猛曾經對漢元帝說,國君聖明,臣子就敢直言進諫。
李世民聽了心裏美美的。
有一次李世民對魏徵不滿的說:我經常說話但是得不到愛卿的回應。
魏徵說:我是怕回應了你以後,不妥當的事便會實行了。
李世民仍然不滿,說你可以當時回應我,但事後再勸諫我不能那麽做不就行了?
魏徵說:過去舜說過,不能當麵迎合他。我要是當麵迎合陛下,事後再勸諫,這哪裏是侍奉堯舜的做法?
李世民一聽魏徵原來是把自己當堯舜看的,樂的見眉不見眼。
據《貞觀政要》記載,整個貞觀之治期間,魏徵向李世民麵陳諫議五十次,向李世民上奏疏十一次,一生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
他居然善終。
貞觀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魏徵掛了。
李世民沉痛的說:“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臨終前,李世民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魏徵的長子魏叔玉。
然後李世民要厚葬魏徵,但魏徵媳婦不同意,他媳婦說魏徵一輩子儉樸,厚葬違背了他的三觀。
李世民隻好作罷,不能厚葬,那就在榮譽方麵做文章吧。他賜魏徵陪葬昭陵,而且在出殯那天率領文武百官出城為他送葬,還親自給魏徵的墓碑題寫了碑文。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沒幾天兒,太子李承乾和名將侯君集謀反事發,侯君集就戮,李承乾發配。
李世民想起來了,魏徵跟李世民說這兩個瓜慫都有宰相之才。
李世民下令解除了女兒與魏叔玉的婚約,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六年後,公元649年,李世民也掛了。
大唐沒掛,大唐踉踉蹌蹌走進了盛唐。
丘吉爾說: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