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收書人說
我經常看著我的書櫃發愁,既愉快又發愁。愉快是因為由衷的愛書,發愁是因為這麽多書該弄到哪裏去?
因為沒錢,我在此間沒有自己的房子,我住的幹休所完全是賴父母的蔭庇。如今父親已故去多年,母親也已經高齡到天花板了,雖還健旺,但規律無情。金嶽霖先生八十八歲壽辰之際,馮友蘭先生送了一副對聯,首聯八個字——何止於米,相期於茶。米字拆解即上下兩個八,中間一個十,所以將88歲稱為“米壽”,而茶字的草字頭為“廿”,二十的意思,下麵的“木”拆為“八十八”。八十八加二十,即一百零八歲的意思。俺娘雖說早已過了米壽,但“茶壽”隻是跟遙遠地平線上的共產主義一樣可望不可即。
一旦摧折,書去何處?
在銀灘倒有個陋室,雖然不大,但總能收拾出一間來放書。開車來去,也帶了一些好書。於是興致勃勃的按房間尺寸買書櫃,一排排的書擺放整齊後,站在那兒打量,心中竟會有一絲無暇做南麵王的意興。
僅過了一年,樂極生悲。當我從嶺南避冬歸來,又在家裏盤桓了幾日,回到銀灘才發現大事不好:不僅冰箱發黴,不僅電視機布滿了斑點,不僅茶幾腿兒長了苔蘚,不僅衣物發黴……
我的書凡是在離地三層擺放的,全部長毛生蘚!
因為潮濕。
徹底壞了的有張潔當年提到過的《契訶夫短篇小說選集》,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其中《美人集》、《父親集》、《愛情集》漚成了泥,同樣漚成泥的有《海外竹枝詞》,有光緒年間刻印的《石頭記》……
心都在滴血。
晾曬了幾天,又買回幾個書櫃,這回懂事兒了,書櫃下三層一律空置。
這回回家呆的時間比較長,就打算清理書籍。以前也清理過幾次,第一次清理的是期刊,像《當代》創刊號,頭條我記得是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還有《讀書》創刊號,裏麵有一篇由當時的中宣部理論局局長李洪林撰寫的《讀書無禁區》,還有《長江文學叢刊》1981年第一期,上麵有趙振開由地下轉到地上的中篇小說《波動》……
好像幾毛錢一斤呢!
第二次清理的是回憶錄,什麽人的都有,好像有一次回憶錄熱,退下來的老幹部好多都在寫。印出來就會送我父親,還寫上“指正”一類套話。
我父親拒絕“指正”,因為他根本不看。
但是我看,我就是想看看這些人怎麽寫自己平淡的一生。我看過一位高院院長的回憶錄,他回憶自己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其實已經是1949年初)時說,他帶領一支武工隊前往新區,十幾個人的武工隊除了每人一匹馬以外,“每個人一挺機關槍”。我委實被嚇到了,不是被我軍精良的裝備嚇到,而是……小時候我家住在軍營裏,我經常會看到有的戰士軍裝肩膀上縫著厚厚的補丁,而且還針腳密密麻麻的如同縫紉機軋過一般。我問我媽,我媽告訴我那是扛機槍的,因為機槍重,經常會磨破軍裝,所以打了堅硬的補丁。而且我還知道了機槍手還必須有一個副射手,負責搬運彈藥並且隨時頂替壯烈犧牲的射手。我於是給我父親講了他這位下屬回憶自己的機關槍生涯,我父親一邊看報一邊回答:胡說!
找來了收破爛的師傅,廢紙價格降到兩毛錢一斤了。
第三次清理的目標是從新華書店內部發行組買的所有圖書。那時也不知道哪根筋抽著了,各個省的新華書店都成立了內部發行組。隻要拿著機關開出的證明,便可以在內部發行組的圖書室裏隨意選擇。所謂機關證明,也僅僅是證明你爹的職務。
這裏是我當年買書最多的地方,我買了瑞典共產黨人寫的《和平的反革命》,買了《赫魯曉夫回憶錄》,買了朱可夫的《回憶與思考》,買了華西列耶夫斯基的《畢生的事業》,買了錫蘭——現在誰還知道錫蘭——共產黨人寫的《赫魯曉夫主義》,買了日本留學生的談話錄《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嗎》,結論當然不是。文學方麵買了前蘇聯的《州委書記》、《你到底要什麽》、《熱的雪》,還按期買了《摘譯》、《外國文藝》以及《世界電影》和《外國電影劇本選》……
當廢紙賣的時候收破爛大叔告訴我一毛錢一斤。
最後一次就是昨天。我變得比前幾年略微聰明了一點,主要是幾次清理後留下的書比較珍惜,便決定找找看有沒有收舊書的人。網絡真是個好東西,還真給我找到了,而且還有電話號碼!我打過去,是一位女士接電話,說他們專門收舊書,而且隻收社科類。
當下約定了時間。
昨天中午,我給這位女士打電話,她說她丈夫已經出發了,讓我在門口迎一下。
在門口站了三五分鍾,見一輛三輪載貨摩托車朝我駛來,然後停車,老師傅笑吟吟的下車,自報家門說是收書的。
我趕緊把他迎上二樓。
攀道都是要從熟人開始攀的,他說他曾經在省史誌辦工作過幾天,我就問他可認識一個叫杜凡的懶散書生?他說當然認識,他是我們主任,就是他把我調去的,他離開後我也走了。
我說他是我的忘年交。
他說他死了三年了。
我大驚,我竟不知道!也是因為我長年在外地流竄,消息自然閉塞。懵懂了片刻,我又問:我還認識他一個好朋友徐無鬼,好像還是個政協委員……
他脫口而出:曾X東,也死了。
本來還有幾位要打聽的,竟不敢再問了!恓惶間想起了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因為有了兩位共同好友,我們相互便很自然的親近了許多。我把要清理的書從書櫃裏搬到地上,他一邊翻檢一邊跟我聊天。他說他今年已經78歲了,但真看不出,因為身體很是硬朗。我問他做書的曆史,他說8歲。我驚奇,一個孩子從8歲就開始做書?他一笑:我8歲開始搜集小人書,我那時就有很多成套的小人書,像五十年代版的26冊《水滸傳》,我也有,現在成交價都是天價。像六十年代版的《三國演義》全套六十冊,現在的市場價是八萬元,我也有。
我羨慕道:那你發財了呀!
他淡淡說沒發上,1966年破四舊一把火全給燒了。
他說他這一生都被書毀了,八十年代的好日子來臨時,他的許多熟人朋友都紛紛下海,或做生意,或出國,或開公司,開古舊書店的隻有他一個。開書店雖然跟人家做大生意的人不能比,但也還是有過屬於小人物的歡欣。他對我回憶起八九十年代去江浙滬淘書的日子,江浙滬因為曾經的富庶,加之有良好的文化根底,所以民國以及之前的私人藏書樓特別多。後來由於人人都知道的原因衰敗,大量的古書舊書便流散於市井坊間。他說每次去幾乎都是滿載而歸,他告訴我,“那時也有風光的時候,書店一天的利潤抵我上班一年的工資!”
我問他那時一個月工資是多少?
他說43塊錢。
然後他翻出一本書,笑嗬嗬說你還有這個版啊?我一看,是周揚譯的《安娜卡列尼娜》,他說周揚譯書不行,整人還行。要說《安娜卡列尼娜》,還是草嬰的比較好。周揚這個人一生很複雜,功夫全花在官場了。你算算1949年以後的文藝界的事,除了WG沒有他不參與的,人家說他是“文藝沙皇”。不過那夥文化人誰整誰我都覺得不冤。都說胡風如何如何,他的萬言書我看過,一開頭就狠批朱光潛,說他是“為蔣介石法西斯服務”,哪兒跟哪兒啊這是?那會巴人批聶紺弩,巴金批蕭乾,蕭乾批沈從文,老舍批吳祖光,錢學森批錢偉長,吳晗逮誰批誰。一直折騰到WG,連文藝沙皇也進了秦城。
我笑:明人雪庵有一首剃頭詩存世——聞道頭須剃,何人不剃頭?有頭皆可剃,無剃不成頭。剃自由他剃,頭還是我頭。可憐剃頭者,人亦剃其頭。1974年夏衍在囚室裏想起這首剃頭詩來了,便活剝成一首“整人詩”——聞道人須整,而今盡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整自由他整,人還是我人。請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他笑笑,誇我記性好,說四條漢子都是整人好手,三十年代就開始整胡風和魯迅。不過周揚的譯作不具備收藏價值了,沒人能看得下去。
看他頗懂書,我便從書櫃裏取出一套《紅樓夢》給他看,並申明不是賣。他接過來看看書脊,說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你是在1988年買的吧?
我說是,花了我四塊零五毛呢!
他微笑,說品相還不錯,好好保存吧。我們國家首次出版《紅樓夢》的是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人文社要到1962年才出第一版。《紅樓夢》熱在國內的興起跟教員有關,他多次在各種場合推薦人們讀《紅樓夢》,還指名要少林寺出身的許世友將軍讀,許和尚抱一本《紅樓夢》讀,想想都是很有意思的畫麵。他還說讀五遍才有發言權,並且說第四回是總綱。
我說第四回是說護官符的,教員大概認為階級關係在第四回就清晰了,後來的矛盾衝突就是階級鬥爭了。
他說:其實第二回也蠻有意思,冷子興演說榮國府那段話真讓人清醒啊——如今生齒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劃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麵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
這回我誇他記性好。
我問他生意如何?他歎氣說提不得了,就算有三三兩兩的顧客進店,也都是隨便看一眼就走,很少有人買書。
我問他是不是因為人們沒錢了?
他說其實買不買書跟有錢還是沒錢關係並不大,開書店的老前輩跟我說,六一年六二年的時候,一臉菜色的革命群眾連飯都吃不飽,但還是要買書的。現在總比那時候好吧?
我問那為什麽呢?
他說恐怕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對前途很懵懂很迷茫,因此沒有心思讀書;一個是整個社會缺乏文化——讀書還是需要有點文化的。雖然大學裏還開著漢語言文學專業,但是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我們年輕的時候,人家聽說你是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會問你是寫詩的還是寫小說的?現在人家聽說你是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會問你是準備考公還是考編?
我承認這就是現實,我對他說我有時也會去機場接朋友,到早了就去逛候機樓裏的書店,十年前幾乎是工具書的一統天下,過了幾年工具書不見了,被各種成功學和名人傳記取而代之。上個星期我又去了,發現成功學和名人傳記不見了,大行其道的是各種命理書和星座運程,你說這些變化反映了什麽呢?
他一笑:很簡單,形勢好的時候人人發奮自強,所以都買工具書;形勢不大好的時候慕強,所以都讀成功學讀名人傳記;完犢子的時候信命——大致就是這個樣子。
他選好了書,然後跟我說價錢:這幾摞五塊錢一本,這幾摞三塊錢一本,剩下這幾摞我就不要了,你看行不行?
我說:這幾摞你不要可以,但你能不能都拉走?不要錢,你哪怕找個收廢品的呢,好不好?
他說不好,那我按兩塊錢一本把最後這幾摞收了吧。
我說萬萬不能再要你的錢,那幾摞也太高了,我不能收你這麽多錢。
他說不高不高,你必須收,不收我就不要了。
兩個窮人為價格爭執了好久,我要少要,他要多給,後來還是依了他。
他從包裏取出一根粗繩子,挽了一個巧妙的結,然後捆紮起一摞書,利索的背在背上。我問你行不行啊?畢竟78歲了。他說沒問題,幹慣了。
樓上樓下往返數次,把書裝到了他的載貨三輪車上。
要走了,我對他說:宋人柴林鬱有一首禪詩我覺得送給你很合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而今塵盡光生,照破青山萬朵。
他一笑:把而今換成來生就貼切了。
他發動三輪車,說再見。
我說我問你最後一個問題:這樣過一生後悔嗎?
他說:不後悔,按自己的意願活一輩子,其實是很難的,但是我做到了。人與人不同,有的想做人上人,有人想看天外天。
三輪摩托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