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一些學者認為《易經》是周代的周文王編寫的。這位《易經》的作者在《詩經》中也有作品被收錄。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天命靡常,惟德是輔 。”意思是說,老天爺的事實在沒有準譜,但隻幫助那些有道德的人。看看,連發明八卦的人都感歎天命難有個準譜,隻能盡力去揣摩,估摸個大概吧。而人呢,隻有堅持自己做人的標準,好自為之,老天爺就會眷顧你的。俗話說“好人有好報。”這也是《周易》要告訴我們的。
上兩回提到《周易》的核心思想是陰陽。這回還想就這個話題多說幾句。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史湘雲和她的丫鬟翠縷有一段關於陰陽的討論。史湘雲告訴翠縷:天地間都是陰陽二氣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變萬化,都是陰陽順逆。”翠縷聽得糊塗,就問,陰陽到底是什麽樣兒啊?湘雲回答:陰陽沒有形狀,“不過是個氣,器物賦了成形。比如天是陽,地就是陰,水是陰,火就是陽,日是陽,月就是陰。”翠縷說這下可明白了,難怪人們“都管著日頭叫 ` 太陽 ' 呢,算命的管著月亮叫什麽 ` 太陰星 ' ,就是這個理了。”翠縷又接著問:“難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湘雲道:“怎麽有沒陰陽的呢?比如那一個樹葉兒還分陰陽呢,那邊向上朝陽的便是陽,這邊背陰覆下的便是陰。”翠縷聽了,點頭笑道:“原來這樣,我可明白了。隻是咱們這手裏的扇子,怎麽是陽,怎麽是陰呢?”湘雲回答她:“這邊正麵就是陽,那邊反麵就為陰。”湘雲說得來勁,繼續教誨丫鬟:“走獸飛禽,雄為陽,雌為陰,牝為陰,牡為陽。”翠縷大受啟發,說咱們人也有陰陽呢。湘雲以為這丫頭這就要進入“兒童不宜”的話題,就沉下臉來訓斥她“下流東西”。沒想到翠縷卻認真地說:姑娘和我就有陰陽。這下讓湘雲笑噴了,心想這丫頭的腦袋一定是被門夾了。我倆都是女的哪來的陰陽?都是陰啊。誰知翠縷一本正經地說:我知道主子為陽,奴才為陰。這規矩你以為我不懂啊。這下湘雲無話可說了。
為什麽史湘雲無話可說?因為翠縷講得一點沒錯,《易傳》就是這麽主張的。《易傳》認為,天地人倫,陽為尊,陰為卑。因此天陽地陰,君陽臣陰,父陽子陰,夫陽妻陰,男陽女陰。
舉一個現成的例子,圍棋在早期是由白方先行的。因為白子為陽,代表高貴;黑子為陰,代表謙卑。試想如果皇帝跟大臣下棋,大臣哪敢拿白棋?拿了黑棋,又哪敢不讓皇帝先下?後來才改為黑先白後。現代黑棋一般代表弱方,而高手一般拿白棋。讓弱者先行占先行之利是合乎道理的。
我自己喜歡下圍棋,雖然多年來長進不大,好歹也算個業餘 5 段,近來在我下棋的兩個網站上都打上 6 段。圍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和《易經》與陰陽之道很有關聯。
圍棋起源於中國是沒有問題的。誰發明的?據說是堯,但無從考證。圍棋起源的時間一定早於文字,否則就一定會有相應的文字記錄圍棋的發端了。如果圍棋發明於堯舜的年代,石頭棋盤和石頭棋子在那個時代出現(日語中圍棋稱之為“碁”,棋子叫做“碁石”,石頭做的),肯定與當時用於占卜有關的河圖和洛書有關聯。根據圍棋大師吳清源的理解,“圍棋發祥之初並不是爭奪勝負,而是為了觀測天文。在尚無文字的時代,棋盤與棋石隻是觀測天體運行、占卜陰陽的工具。”已故的陳祖德九段也同意吳清源關於圍棋最早是占卜工具的觀點,並進一步闡述說:“圍棋的發明肯定跟八卦、周易有關係。所以傳說堯發明了圍棋是有這個道理的,他用占卜的工具發明了圍棋。”
但我覺得陳祖德的話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周易和八卦的產生遠在圍棋發明之後。圍棋起源於無文字時代,而《易經》發明八卦時中國已經進入文字時代了。但從這裏我們可以做出判斷是:遠在《易經》之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陰陽理論進行占卜,否則就用不著在棋盤上放上兩種不同顏色的石子了。而如果沒有陰陽理論在棋盤上的實踐,就不會有圍棋的發明。後來的《易經》是總結了先人的占卜經驗和陰陽理論之後才發明了八卦,恐怕也曾受到圍棋的啟發,或許《易經》的作者本人就會下圍棋吧。
這樣說來,圍棋的本源與勝負博弈無關,是先人實踐陰陽理論的工具。黑白兩色的圍棋從一開始就鮮明地帶有中國的陰陽特色,並把這一特色發揮到極致。換句話說,正因為有陰陽的特色,圍棋才博大精深,魅力無窮。
西方人也有喜歡圍棋的,但水平高的不多。有個叫 Michael Redmond 的美國人當上了日本棋院的專業八段,這是洋人中頂尖人物了,但在棋手裏也是個平庸之輩。日本八段九段洋洋幾百號,多得讓人開玩笑說,一塊磚頭從日本棋院樓頂掉下去,保準能夠砸死兩三個九段。西方人下不好圍棋,除了不夠普及之外,缺乏東方人對陰陽的微妙感覺是最重要的原因。
西方人發明的國際象棋是等級森嚴的一場中世紀戰爭。而圍棋就簡單多了,一張空棋盤,雙方輪流把黑石頭和白石頭往棋盤上擱,放在像爻字的一個個交叉點上。黑白雙方輪流落子並改變棋盤狀態的過程,正是陰陽互長相克的過程。你來我往,黑白棋子好像是在譜寫一支抑揚頓挫如泣如訴的二重奏。
有個圍棋術語,叫“交換”。意思相當於象棋中你走一步我走一步的回合。但“交換”一詞強烈地表現出價值比較的意味。我們常可以聽到棋手說“這一交換黑棋損了”或者“這個交換沒有必要”等。圍棋的勝負就在於打破陰陽平衡。如果一次交換後出現大的不等值,或者幾次交換後出現幾次小的不等值,陰陽就不再平衡,勝負的天平於是就向一方傾斜。韓國棋手李昌鎬最令對手畏懼的特質叫“不戰屈人”,就是不跟你大砍大殺,而是在一次次交換中潛移默化地積累微小的陰陽不平衡,最後對手輸都不知道怎麽輸的。
我自己在網上下棋,有時不出十幾回合,就能感覺到看不見的對手是位很難對付的主兒,思路清晰,進退有據,每一步棋都讓你感受到壓力。因為每一枚棋子都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或者說效率,逐漸拉開與對手的距離。而每一枚棋子的價值和效率又影響到周圍棋子的價值和效率,就像八卦中一條陰爻或陽爻影響到整個卦符的意義。
但是一枚棋子的價值與效率並非最重要的,最要緊的主動權。有時對方給你一大堆棋子吃,你還在自鳴得意之際,無形中你已經把主動權,也就是陰陽發展的導向交給了對方,輸棋也是早晚的事了。能否不拘泥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把大局納入自己行棋的軌道,主導自己的行棋節奏,這就是業餘棋手與專業棋手的區別。
有一個圍棋術語最能反映對主動權的爭奪,叫“逆收官子”。官子階段是一盤棋的最後階段,雙方各自占領棋盤上剩餘的地方,先是大官子,然後是小官子,最後是單官。所謂逆收官子是指放著大官子先不去占,而是先手搶占某個小地方,或是寧可做出小的犧牲,先手破壞掉對方可能會占據的大官子。這就是陰陽導向的問題。
還有兩個很能反映陰陽氣勢的圍棋術語,是直接從日文中搬過來的,因為中文沒有傳神的翻譯,所以棋手們就直接用日文了。一個叫“見合”,另一個叫“氣合”。
見合比較好理解,意思是“非此即彼”。給對方兩個選擇,你隻能占據一個。你如果 A ,我就 B ;你如果 B ,我就 A 。如此保持陰陽平衡。
“氣合”比較難解釋一點,有點“較勁”的意思。氣可鼓,不可泄。不能讓對手在氣勢上壓住自己,一定要頂住,以此保持陰陽平衡。你在某一處發起挑戰,我偏不買賬,在別處另尋戰機;或者你明擺著設個套讓我鑽,我偏要跳進去,看你能把我怎樣。這就是氣合。
陰陽成就了圍棋,圍棋又見證了陰陽,把它發揮到極致,是圍棋博大精深。現在國際象棋的軟件已經足以戰勝世界冠軍,而電腦圍棋還在嬰兒階段,主要原因就是圍棋中陰陽的大局觀太難掌握了。我在幾年前曾專文討論過電腦圍棋的話題,各位如有興趣,可到我的博客來看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115/200906/1737.html )
有人提倡軍事家應該學下圍棋。同理,當年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說: “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
正因為圍棋充分顯示了中國最古典文化精髓,才被列為琴棋書畫中四大文化遺產之一。有名句曰“閑敲棋子落燈花”。體現男人的優雅時刻,莫過於此了吧?這意境能與之媲美的,唯有形容淑女的“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了。
周易、八卦、陰陽、圍棋,我們的祖先早已把這些空對空的東西鼓搗到極致,讓後輩的我們簡直沒得玩兒了,隻好跟在先人的偉大教導後麵借題發揮,如此而已。有一回我看到明人馮夢龍《古今譚概》裏頭的這個段子,拍案叫絕,簡直可以拿來下酒了:
一位書生前來麵見高僧,忽見長老書架上赫然有本成人讀物《西廂記》,大驚失色:你這個道貌岸然的東西,咱還以為你是什麽道德標杆呢,想不到居然躲在廟裏看黃色小說哈。高僧仍然一臉莊嚴,拱手曰:先生莫誤會,灑家正從此書悟道。書生更是呆掉了下巴:那啥?這裏頭也能悟道?你倒說說,哪一章哪一段哪一句讓你悟道來著?高僧回曰,就那句 : “怎禁她,臨去秋波那一轉。”
你能不把咱先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嗎?真是咋說咋有理啊。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