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一個“易”字含有兩個意思:簡單與變化。上次說了說《周易》的第一個基本思想簡易,下麵再說說第二個基本思想:變易。
《易傳》對“易”字有明確的解釋:“生生之謂易”。所謂“生生”就是生生不息、不斷繁衍、不斷發展、不斷變化。《易傳》還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此語直接引自老子的《道德經》。生,就要有兩個條件:一是事物的本質:陰陽,二是事物的規律:變化。這,就是易。
“易”這個字的甲骨文是一隻杯子傾倒水的樣子,以流動的水表示變化。孔子和老子都很看重水的特性。《道德經》裏多次提到水。最有名的話是“上善若水”,說最好的善的品格就像水一樣。老子用水作為對品格的最高評價。水是靈動的,因為始終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在無形之中積蓄著力量。不斷的流動使水剛柔並濟,陰陽交合。《道德經》和《周易》都反複提到剛柔二字,作為陰陽的表象之一。水就是最好的見證。
看那陰陽太極圖,多像一顆水珠在優雅地緩緩轉動。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流線型,把天地間的變化高度概念化、藝術化了。黑與白、陰與陽不是一條直線硬邦邦地分割,而是緊密無間地互相環抱,如一對戀人溫柔相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有一首歌叫《你是我的眼》嗎?那歌頌的恐怕就是最高層次的愛情了吧。陰陽太極圖中就是白中有隻黑的眼,黑中有隻白的眼。愛情需要互動,陰陽需要互動,世界需要互動,這正是《周易》所強調的互動,彼此關照的互動關係。《周易》認為陰與陽不是兩個不同的物體,而是同一物體的兩麵性,但不是如硬幣一樣的正反兩麵,而是陰陽互相轉換,互相作用,互相交匯、互相依存、互相補充。正是這樣的轉換、作用、交匯、依存和補充的過程帶來世間萬物的變遷。
《易傳》用八個字來概括《易經》中的符號係統:“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仔細看八卦,的確如此。這說明什麽呢?一方麵說明《易經》結構的精密性(孔子用四個字來形容《易經》,叫“潔靜精微”,很貼切),另一方麵又說明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陽性事物往往陰性成分居多,而陰性事物又往往陽性成分居多。或者說 陽性事物更需要陰,陰性的事物更需要陽。這就是辯證法。我們常說“外柔內剛”、“外剛內柔”也是這個意思。表麵對立的陰與陽在更多時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我們把某一卦中的一條陽爻或陰爻改換或變動位置,整個掛就全變了,原卦中的所有的陽爻和陰爻的作用都不同了。例如我們把屬於陽卦的坎卦最下麵的陰爻換成陽爻,就變成了屬於陰卦的兌卦。這就是陰陽轉換,你變成我,我變成你。我們日常說“你這個人怎麽變卦了?”就是這麽來的。
《易傳》開篇解釋乾卦時引用孔子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用我們今天的話解釋,就是天道運行周而複始,永無止息,誰也不能阻擋,君子應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鬥下去。
現代人喜歡使用的成語“自強不息”就是從這裏來的。僅憑這個成語,就足以證明《周易》不是一本宣揚迷信的書。所謂迷信就是相信一切皆是天注定,自己所能做的隻有等吃等喝等死。而“自強不息”就是告訴我們:盡管天有天的規律,要強的人還要不斷自己努力去改變命運。命運一詞在日語裏叫“運命”。從漢語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日語的說法更具主動性:自己的命要自己去運作、運轉、改善,沒別人幫得了你的忙。我們還常說“轉運”,也可以理解成自己的命運要自己去扭轉,要外力去推動才能改善。
《易傳》說《易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四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製器,四才是卜占。算卦是最後的,也是最次要的。所以,我們因該改變一個錯誤的概念:一提到《易經》就想到那是一本教如何算卦的書。
《周易》中還有這樣的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則思變”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窮,就是發展到了極致,“窮盡”。任何事物走到了盡頭,就要變。變了就通,即“通暢”,柳暗花明了。“通”了好運才能持久。
物極必反,是我們的生活常識,也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個核心命題。十五月圓,就到了極致,開始變為月虧了。冷在三九,冷到了極致就開始變暖了。雪萊不是有句名詩嗎?“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就是陰陽交替,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們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易經》中但凡所謂的“吉卦”都是暗示變化的那些卦。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這樣總結《易經》中的規律:“事物在變化發展時就有前途,是吉的;停滯、不變化,就沒有前途,是凶的。”
我特別喜歡《易傳》裏麵下麵這段話:“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這段話用白話文說就是說:孔子說:天下的事物,有何足以讓我們困擾憂慮的呢?天下同歸於一個目標,所走的途徑有不同。同歸於一個美好理想,有百種不同的思慮。有什麽好擔憂的呢?日落月升,月落日升,日月就這樣往來交替,遂有光明照人間。寒去暑來,暑去寒來,寒暑就這樣往來交替,遂有四季構成歲月。已往的事情已經屈縮變小,而將來的事情會發展擴大,屈縮擴展的交替給人們帶來利益。
我自己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天地間自然有其自身陰陽交替的規律,我們隻是聽其自然,認真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過去的就讓它消逝遠去,未來的就讓它好好發展。孔子說:那麽我們又有什麽可杞人憂天的呢?
用這樣坦坦蕩蕩的心態去麵對世界,似乎不需要算什麽卦了。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咱也不惦記。孔子的中心學說就是向善。以孔子為主導的《易傳》的核心也是積極入世地向善。孔子的那些核心思想,譬如中庸、理性、變革和承擔,也恰恰也都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易傳》中大量出現“子曰”二字,然後開始引用孔子的話。但在這些孔子語錄中我沒發現任何對占卜的直接評論。可見孔子對算卦本身並不熱衷,他所看中《易經》的,是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那是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基礎。
算卦占卜可以被稱為巫術,是與科學對立的。但巫術與科學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兩者都相信世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因此世界是可以認知的;二是兩者都相信人類一旦認識了自然,掌握了其變化的規律,就可以利用它、控製它、改造它。而《易經》也並未滿足於巫術的水平,它企圖通過占卜來認識世界,追究事物的本質。《易傳》更是通過用儒家哲學進一步闡釋《易經》,成就了整個東方文明的一塊基石。
問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