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
2014 (1)
——王亞法
疫情期間,悶坐家中胡思亂想,望著四壁,腦子裡突然跳出一個“囚”字。
老夫不由拍案叫絕,由衷讚歎倉頡老祖的偉大。
“囗”是“圍”的古字,中間押著一個“人”,這就形成了一個象形的“囚”字,這就是老夫當下自囚的處境。
浮想如潮,老夫又從“囚”字聯想到囚籠,從囚籠又聯想到戊戌六君子……
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六輛裝有囚籠的車子,駛向菜市口刑場,囚籠裡押著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位戊戌變法失敗的義士。
這次行刑,轟動京畿,囚車所過之處,官兵戒備森嚴,百姓觀望如潮。觀望的民眾中,有捨身相救而無法下手者;有怒目瞪視而不敢發聲者;有手撥佛珠而暗中祈禱者;更有麵黃肌瘦,衣衫襤褸,形象汙穢,擠在人群中,投擲爛菜皮,高呼擁護朝廷偉光正,逆賊該殺的五毛者……
敲鍵至此,老夫不由老淚橫流,悲憤交加,如果第七輛囚車內的是我,我一定會後悔,劊子手若不割斷我喉管的話(如果那時的政權還沒有那麽黑暗),我會高呼:我值得捨身拯救這批腦殘的畜生嗎!我值得改良這個非我族類的外來皇朝,讓他繼續苟延殘喘嗎……
激憤過後,老夫喝了杯清茶,繼續搜索和“囚”字有關聯的詞句。
自明朝以後,漢語中出現了一個“龍生九子”的成語,傳説龍有九子,個性各不相同。他的大兒子就叫“囚牛”,在眾兄弟中數他脾氣最好,囚牛龍頭蛇身,喜好音樂,善辨萬物音律,能發天籟之音,傳説他後來變成了胡琴的主桿。
還有“楚囚”一詞,典出春秋時楚人鐘儀被晉國俘虜的故事,就此後人把俘虜就稱做“楚囚”。大漢奸汪精衛行刺攝政王載灃被拘,在獄中曾有:慷慨過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之句。《晉書》又把獄中囚犯相互訴苦,寫成“楚囚相泣”,變成成語,聯想當今湖北的疫情,居家隔離,楚地人人爲囚,相泣苦訴。想不到古人隨意的句子,和當今湖北的境況如此契合,真是天意。
《古文觀止》中有篇“辨奸論”的文章,作者是蘇東坡的尊人,蘇洵老人,文中用了
“囚首喪麵”一詞,望字生義,和“蓬頭垢麵”的意思相近,是前文提到在菜市口向戊戌六君子投擲爛菜皮五毛們的形容詞。
《辨奸論》是一篇指責王安石變法的文章。
大宋熙寧年間,國情凋敝,經濟積弱,為了挽救皇朝的衰敗,宋神宗採用了王安石富國強兵的變法政策,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熙寧變法”。這次變法和以後歷次朝代的變法一樣,變法者急於求成,難免病篤亂投醫,將投機者、失意政客、落魄文人,甚至奸宄,不論良莠,均括入囊中,作為新政人物使用。蘇洵老人見了頗為不屑,擬成此文,指責王安石,甚至還點了當世幾個道貌岸然,陰賊險狠人物的名字,文中形容了“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麵,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等激烈語句。
歷史是麵鏡子,讀《辨奸論》自然就聯想到十年文革,老毛重用四人幫造反派;今上使用張春橋Second等一批爛貨……
翻閲《辭海》,有“囚籠政策”的條目,抄錄如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的一種殘酷的政策。即以鐵路爲柱,公路為鏈,碉堡爲鎖,輔以封鎖溝、牆,分割抗日根據地,然後實行網狀壓縮包圍,逐個加以摧毀,。坑日根據地軍民以實行精簡和採用分散遊擊戰術擊破這一政策。”由此看來,今日當局控製瘟疫的辦法,和日寇當年消滅中共抗戰根據地的戰術,有相似之處。
屋外疫情嚴重,爲保老命,不敢出門,囚在家中又無聊,隻能説“囚”哭“囚”雜想“囚”,自“囚”(求)多福了!
二〇二〇年三月三十日於食薇齋南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