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王亞法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張大千的孝悌

(2008-09-22 03:08:53) 下一個

 

張大千的成功,首先是他的人品,他恪守中國儒家文化,講孝悌,以仁義待人,獲得別人的尊敬。張大千是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的,從八歲開始,每晚臨睡時,跪在母親床前,一麵給母親洗腳,一麵匯報一天的功課,十幾年如一日,一直到離開母親,出外謀事。住在網獅園時,他已經名氣很大了,但是隻要一回到家,就不忘記給母親洗腳。母親曾太夫人曾摸著他的頭,深情地說:“爰兒,你今年三十四歲了,今後洗腳的事就交給丫鬟們吧。”

大千回答:“能給娘洗腳是兒的福氣,隻要兒在娘的身邊一天,這份孝心是一定要盡的。”

張大千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賦和勤奮外,社會上靠的是二哥善子,因為二哥早年去日本留學,跟隨孫中山,認識許多上層人物,如張群、於右任等,日後成了張大千的摯友;經濟上靠的是三哥麗誠,他是個民族工業家,是長江華星輪船公司和貴州卷煙廠的創辦人,是張家經濟的掌門人。四哥文修,寫得一手好字,詩詞也寫得好,對大千的治學幫助很大。張大千是一個信奉“孝悌”的人,他把幾位兄長的照片一直掛在台北“摩耶精舍”的畫室裏,直到今天。

最值得一提的是,張家的三妳(mi)——張大千的三嫂羅正明。她比張大千長十五歲,在張家發跡前,嫁給張麗誠做童養媳。在張家貧寒的歲月裏,是他背著年幼的張大千,慪著腰,在別家隴過的紅苕地裏,翻找遺留的小紅苕,嚼碎喂養,以致大千晚年,每每向人提及此時,就哽咽不語。當台海兩岸政治略有鬆動,他就托香港名流張應流先生回大陸探望三嫂,並一再囑托,要代他行三跪之禮,說著拜倒地去要向比他年輕幾十歲張應流磕頭,請他把大禮帶回去送給三嫂,唬得張應流連連驚呼:“老太爺,我不敢當,我回去送你一個大禮就是了。”

那天他送張應流出門,還不住叮囑:“一定要將你代我向我三嫂磕頭的照片帶回來!”

大陸的文革動亂剛平息,張大千就寫信給在上海的侄女張嘉德,他是張善子的幺女,筆者親見此信,是寫在一幅紅梅喜鵲圖上的,信的意思大致是:大陸局勢趨向平穩,外出探親也已寬鬆,你將此信出示當局,可獲赴港簽證,抵港後餘事我會托人辦理雲雲。

不久張嘉德帶領女兒端端到達香港。當時台灣政局尚未開禁,台方懷疑張氏母女是大陸政府派出去統戰的,再加上上海統戰對象開會時,立信會計協會的創始人潘序倫信口胡說,張大千已有家屬放出去搞統戰了,此言很快傳入台方,致使張氏母女滯留在香港徐伯郊家中數月。徐伯郊是著名鑒定家徐森玉的兒子,他受張大千所托,為張氏母女入台盡力奔波,但毫無見效,最後不得不老將出馬,張大千帶了兩幅畫親自拜訪蔣經國說:“我此生有成,全賴先仲兄提攜,嘉德是先仲兄的幺女,先仲兄逝世時,她隻有四歲,為報先仲兄之恩,我寧可不擔保自己的親生子女,但一定要將嘉德母女擔保出來,請您高援貴手。”

在張大千的力求下,蔣經國親自批準張氏母女入境,同時被批準的,還有何應欽的一位親屬,這也是台海兩岸交流的一段秘聞。

張大千在大陸時,張家幾房弟兄不分家,子侄幾十人生活在一起,儼然是一個鼎食鳴鍾之家。張家的稱呼也非常有意思,子侄叫善子一律叫“阿爸”,(善子沒有生兒子,大千將自己和二夫人生的兒子包蘿過寄給二哥,以後葆羅出國,從巴西到美國,又到台灣,一直陪伴在大千身邊);叫大千一律叫“爸爸”,(因為大千在老輩中排行第八,也有諧音“八八”的含義)。

張善子平時不苟言笑,說話處事非常嚴肅,家中人人都怕他,隻要他在家,孩子們都不敢輕舉妄動,在重慶時,有一次善子出門,孩子們看見阿爸走了,一下子來了勁,帶上臉譜,掛起胡子,敲響銅鑼,把畫案當作戲台,上下蹦跳,演起京戲來,不料善子殺了個回馬槍,回家取東西,看見書房內外弄得一團糟,氣得他胡須倒豎,一聲虎嘯(張善子號“虎癡”),下令孩子們挨個跪著,親自動手,打了個滿堂紅。如今已經八十多歲當年少年,回憶起起那件事,還是禁不住開懷大笑。張家的子侄和社會上的人一樣,都說爸爸脾氣好,講道理,從不打人,孩子錯了他會耐心開導,直到人心服口服為止。

張大千事業的成功是以儒家的孝悌為前題的。

在近代畫壇上,被眾口一詞說好話的,隻有張大千了,誠如徐悲鴻所說“五百年來第一人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