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天

It's just another day in life.
正文

我挺能理解王劍壇友的-----談生存和生態平衡,以及進步

(2008-08-05 03:26:05) 下一個
 我的觀念與王劍壇友類似,可能再稍微樂觀一點.
少套近乎,先從回複(來源: ICLL 於 08-06-21 23:55:29 人類的生存打破生態平衡了嗎)開始.說明,大尺度的泛泛而談,小尺度的以後再說.

ICLL可能誤解或片麵理解了生態平衡的概念,至少我從來不認為平衡是個靜止的概念,反而動態平衡才是生的概念.而平衡的概念可能比較難以定義,模糊一點,多態體係的存在如何?如果體係消失或者體係內多態性不可逆的嚴重降低,就可以說平衡破壞了.夠寬泛了麽? 複雜點來講可以等效為體係的負熵的維持.
具體啥叫人為破壞了平衡,我以為有一個中心層次,即王劍壇友談到的惡性透支,或者說偏離平衡的力大到了係統無法補償以回複平衡狀態.
地球史上,最大的生物為的平衡破壞是綠色植物製造的氧氣讓絕大多數原初的厭氧物種消亡---當然結果是物種的極大豐富.此後幾億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個微妙的能量的平衡點:消耗的略低於獲得的,總體負熵緩慢增長.---也所以我們可以有今天的生活呀,可以讓吃老本的比例在年消費額中居高不下.換句話說,ICLL所講到的生態變化,都是在生物圈的能量淨平衡甚至增加的限度內完成的.以億年的尺度來講,這樣的平衡可以達到兩個好處,一個是允許短時期內的多態性,另一個是為環境的巨變作長期的儲蓄(基因庫越豐富,應付巨變的資本越多). 其他的平衡點可不可能? 也許.沒法驗證,理論上很難持續這麽久.
人類社會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可能百倍於工業化曆史的時間跨度內,也是在這樣的平衡點生存著---絕大部分可以獲得的資源被消耗了用於人口再生產(繁殖:),但總是有一小部分存著.從種群的立場來看,這比把所有資源用盡於比如軍事競爭力要可靠的多了,比如把過冬的存糧換武器去劫掠鄰近部落.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們開始有能力使用存款了.一方麵是化石能的大量使用,一方麵是多態生物圈的大量萎縮.地球生物圈每年獲得的資源或負熵基本是一個定值,但消耗卻未必.那誰來買單呢?其實根本沒有這個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人類真的能夠透支麽?銀行可以提供貨幣貸款,太陽可以預支明年的日照麽?其實工業化給人類的,基本上隻是使用存款的能力.本質上,隻要人類沒辦法從可控核聚變獲得能源,生物圈的能量(負熵)來源就基本隻有按秒給付的太陽光了.(核電? hmm,考慮一下比例和長遠來源吧.引力能?)人們有哪怕一次真正用到了明天的陽光了麽?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有能力使用存款的比沒能力這麽做的,在競爭能力上是大大占優勢的.但這種優勢是不是一種變相的劣幣驅逐良幣呢?太陽公公還可以工作 20億年,我們的存款可以用多久?人類可不可能在種群的角度思考生存的智慧呢?單純以人類長遠的角度來講,我們應付巨變的能力,或者僅僅是生存能力,是增強了還是減弱了?這個角度的進步,意義何在呢?

小尺度,以及大小尺度的關係,下回分解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