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風細雨話經濟(2)工資

(2008-07-15 09:28:03) 下一個
路人甲為什麽工資比路人乙高?

第一種答案是根據人的不同特征來理解的。這其中有包括無法更改的特征和可以更改的特征兩種:

1)性別(男+),身高(+),體能(+),年齡(16-50+,50-),家庭(父母收入+),種族(白+)等等

2)工作經驗(類似年齡),教育(+,PHD-),地域(倫敦紐約北京等+),職業(金融醫生等+),產業(和信息技術有關+),婚姻(已婚+),孩子數量(1-3+,3-)等等

+代表有同方向變化的關係,-代表有反方向變化的關係。

點看全圖

哥倫比亞大學Jacob Mincer教授(2006年去世)

自從偉大的Jacob Mincer開始這項研究以後,經濟學家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去尋找可以影響個人收入的特征,以理解為什麽工資收入會體現以上的差異。

比如說,在其他特征一樣的情況下,一位女性工人的收入會比一位男性工人要少10-15%,而這種性別特征是無法更改的。所以,如果女性的收入要趕上男性,就必須在其他可更改的特征上變得更強:比如說,更高的教育,在大城市工作,數學英語技術更好,更年輕等等?

可是,為什麽會這樣?

為什麽在其他特征一樣的情況下,女性收入會比男性要低?

如果其他特征確實是一樣的,女性的生產力和男性應該是一樣的。一個雇主用同樣的價格雇傭一個工人,應該是對性別無差異的。

在其他特征一樣的情況下,女性的低工資是對女性天生的歧視嗎?

路人乙可不可以通過模仿路人甲來提高自己的收入?簡言之,有沒有不可逾越的歧視?

寫出傳世之作《歧視經濟學》的Gary S. Becker並不認為存在純粹的歧視,因為它違背人類的理性。任何一種所謂的歧視後麵都有合理的原因。

比如說,女性對家庭的責任感更強,會主動放棄一些工作機會來照顧家庭。男性必須對女性的家庭勞動加以補償,所以男性的收入看起來要高一點。但是,我們忘記了還有家庭內部分工和收入分配的問題。所以,女性工資低,可能隻是一種“統計上的歧視”。

點看全圖

芝加哥大學教授Gary Stanley Becker(1992年諾獎)


以上所有因素都是可以測量的,所以可以通過統計調查取得數據加以驗證。但是,對於那些不能測量的因素呢?

比如說,所謂的“內在能力”?男性收入高可能是由於他們擁有女性所沒有的“內在能力”,而這種能力在以上因素中沒有充分表達出來。

教育工作經驗等等可以表達一部分“內在能力”,但是不完全。所以,剩餘的沒有得到代表的男性“內在能力”的優勢就表達在其他特征一樣的情況下,男性收入還是更高上了。

可是,對於一個經濟學家而言,不能測量的東西就不存在。

解決的方法很多:可以用IQ值,出生時的體重,小學數學語文成績等等來代表內在能力;或者,隻調查雙胞胎的收入差異,因為他們的基因相似,家庭環境近似,內在能力可能相似;或者,隻調查同一個人不同時段的數據(PANEL DATA),因為一個人的所謂“內在能力”是不變的,所以他/她的收入變化會正確的表達在教育等方麵。

“內在能力”理論可能有些道理,但是千萬不要相信它可以解釋以上的男女收入差距問題。

哈佛大學的第27位校長Lawrence Henry Summers是Paul Samuelson的侄子, Kenneth Arrow的外甥,1993年John Bates Clark Medal的獲得者,美國前財政部長,在經濟學界的地位不能說不顯赫,可是就因為過分相信並在公開場合宣稱男性的“內在能力和內在偏好”比女性更多樣化,辭去哈佛大學校長一職。

點看全圖

哈佛大學教授Lawrence Henry Summers

接替他的哈佛大學的第28位校長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是一位女曆史學家。

而且,即使我們把“內在能力”指標加上去,我們會發現還有大概1/2的收入差距問題沒辦法解釋。

我們還是解決不了個人該如何致富的問題,因為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麽會有1/2的收入差距沒辦法解釋。

那麽,我們到底忽略了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