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善業道
業的行為可以 是我 們對 貪 嗔 煩惱的反應。如果我們以為要鏟除不善業,可以通過跟蹤它們的因- 貪 嗔 煩惱。盡管這個辦法看似合乎邏輯,其實卻不管用。 貪 嗔 煩惱是如此根深蒂固,並且我們的習氣同樣深深根植,很難在第一時間裏直接對治它們。 所以我 們要從對治我們的行為入手,通過對治我們的不善業行,我們漸漸的減少執持的 貪 嗔 煩惱 。
業的行為隻能由佛陀所稱的 “ 三 門 ” -身、口、意來造作。作 為初修者,我們需要強調護緊三門:觀察身體的所作所為,每日與他人的交洽談話,當然還有我們心相續中生起的心念。
在對治不善業行的過程中,一個明顯的起點是嚐試 “ 遠離十不善業道 ” 。 這看上去似乎過於簡單,但如果藐視 “ 遠離十不善業道 ” 僅僅是基本修行,這將犯下一個巨大的錯誤,也許大成就者 才 能輕視它們,因為善道已成為他們的特征。但對於初修者,我們實際上不得不反複強調 它 們。 以成就解脫或 證悟的動機來 “ 遠離十不善業道 ” , 在佛教中 被稱 為行持相反方向的-十善業道。戒殺等當然是善行,但是,若以成就證悟的動機來行持戒殺,它就變成一種非常有力的佛法修行。
殺生是最嚴重的不善業道,因為奪取他者的生命是我們所能作的最具傷害的行為。盡管人們也許貪戀他們的房宅或財產,他們的生命是所擁有的物件中最珍貴和最後一樣要與之分離的東西。而且,這不僅僅是人類我們應該戒殺,而是一切的眾生-一切具有感知能力而能感知痛苦的眾生。盡管我們中大多數人不會故意做出這種破壞行為,如謀殺,但甚至僅僅攻擊他人的身體也會趨近那個方向,因此我們應該完全的戒絕。
第二種身體的不善業是偷盜。這不僅指粗重的偷盜行為,比如入室搶劫和偷竊,也包括任何不經允許拿取他人之物,從室友放在冰箱裏的一塊巧克力蛋糕,到辦公室裏的磁盤-除非某物以某種方式已贈送給你,不然將視為偷盜。從某種程度上講,拿取不屬於自己的物件無疑會有害他人,佛陀說過,盜戒必須施用於任何一項大於一顆米粒的物件,因而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正念,而不要虧犯盜戒。
邪淫基本意思是經由行淫而傷害他人。顯然,強奸是一個粗重的例子。諸如性騷擾孩童,買賣婚姻,強行施暴,到利用性作弄他人-一旦利用性交或性暴力威脅傷害他人。這就是邪淫。邪淫會對他人造成巨大的感情傷害。
在與語業有關的不善業中,妄語是首要的一項。我們要進一步說明妄語不僅僅是明顯的行為-說不真實語,妄語是任何我們意圖欺騙他人-無論是說出口(或未說出口而默認的)行為。若在交談中以默認來明顯促成他人誤見的行為,同樣被視作部分的不善業。
兩舌是任何以各種方式離間他人的口業。這包括故意以離間語來拆散團體或夥伴關係,尤其是離間僧團被認為是非常嚴重的不善業道。兩舌一般比這更加細微,比如某人出於嫉妒在夥伴間散播謠言。
惡語傷人是很明顯的,無論這份傷害是出於尖刻的語言本身或話語背後的用意。而最後一項不善語業,綺語,也許看上去害處輕微,從某種方式上卻是最危險的語業,因為我們經常傾向於無義閑聊,也許我們所說的閑話並無直接害處,但想一想那好幾個小時被我們浪費在無意義的閑聊當中,尤其是假如我們延伸綺語的定義包括看肥皂劇。
最後一個造作不善業道的根門是心念,這是所有三門中最有害處的,因為正是心識驅使了一切的其它業道。貪欲和瞋恚或能或不能導致對他人身體上的傷害,但是它們肯定傷害到了我們自己。
最後一項不善業,邪見最具危險性,因為其它所有的不善業都是從邪見中流露出來的。一般來說,邪見意味著否認這樣基本的事實,諸如因果法則等。當然,我們都相信因果法則,但是,若我們真的對自己誠實,我們的行為並不都經常如法,如同我們相信的因果法則。如果我們持有因果正見,僅僅認知某一行為將導致我們未來受苦,意味著我們將不再造作那樣的行為,而立即能停止造作任何十不善道。
對治粗重的煩惱先
為了減輕和對治不善業,我們必須日複一日的緊護身、口、意三門。我們需要調服自心-如果有必要,可以稍為調弄它們。這就好比人們想要戒煙而帶上戒煙貼。如果戒煙貼能起作用,那麽,無論是戒煙貼裏的化學成分真的有效還是它僅僅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都無關緊要。有時,我們不得不調弄心識,因為戒斷不善業是我們對付貪嗔煩惱的唯一機會。
我們終極目標是拔除苦諦的根子,即我們的根本無明。但是,假如我們以為能直接根除無明卻是不現實的,解脫出苦海是有明確次第的。在聖天菩薩造的《四百論頌》中,聖天菩薩說-“現見行等苦,違時則消失,以是具慧者,發心盡諸業”。他指出我們要首先對付最粗重的煩惱,有意識並堅定的對付嵌入我們內心的不善習氣。如果最粗重的煩惱是嫉妒心,那麽嫉妒心是我們先要精進減輕和消除的。在我們開始對治粗重的煩惱以後,細微的煩惱將會浮現出來。
當我還在色拉寺的時候,為了建立我們的辯經場,我們不得不去砍掉一些非常古老的印度榕樹。印度榕樹的枝條會往下垂長而成為根莖,因而印度榕樹可以獨樹成林,非常茂盛。實際上在南方的印度,有一處非常有名的景觀,在那裏僅一棵榕樹就可以覆蓋方圓十英畝地。年輕有力氣的學僧提議要首先砍掉榕樹的主幹,但是那些年長的僧人說不可以那樣砍樹,因為榕樹有那麽多的枝條根莖,如果砍掉主幹,會破壞其它的東西。他們的方法是先砍枝條,使得榕樹體積變小,然後再碰主幹的方向。
我們當時正在學習關於煩惱的部分,有一位比我年長三歲的學僧爭論要直接先砍掉榕樹的主幹,其中有一位更年長的僧人告訴他,他的辯論道理不切合他的行動。就象砍印度榕樹,為了對付心識,我們需要從粗壯的部分開始,一步步的趨向細微之處。用這樣的方法,貪嗔煩惱的“因” 和惡業的“因”兩者都可以斷除。
僅僅知道吸煙有害也許不足以戒除惡習-我們也許不得不緩慢戒除惡習。相似的,一個人也許熟知瞋恚有害卻輕易發怒。當瞋恚心繼續存在的情況下,他不得不花很長時間去決意斷除由瞋恚心發起的行為。首先,瞋恚心發出的行為必須先斷除,然後是瞋恚心本身,這同樣是從粗重趨到細微的過程。
對於發心要斷除一切集諦(苦因)的修行人,首先重要的是集諦的第一方麵-無明,即業行的因。精進並持之以恒的去減少不善業將有助於我們減輕苦因。如果相反,妄想直接斷除無明的根而同時又完全放縱自己的不善業是肯定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