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 十二緣起支 (生命輪回的次序)

(2009-01-19 17:08:17) 下一個



一、精通十二緣起支的重要性

十二緣起支是佛教裏一個重要的思想。十二緣起主要講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欲界裏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經過前世來到現世再去往後世的三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也就是講,我們來的時候是怎麽來的,走的時候是怎的。        

我們為什麽要去了解“怎麽來”“怎麽走”呢?因為,十二緣起就如同不停轉動著的車輪,從不間斷,我們雖然已經來了,但是將來還是會這樣走的,走了以後還會重頭再來,在重新開始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所準備。十二緣起支裏所講的內容是每個人都必須麵臨的,當麵臨這些問題的時候,該如何去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十二緣起在《現觀莊嚴論》裏雖然是一個難題,但那些比較複雜的部分,我們在這裏暫且不談,目前隻講一些必須學習的關鍵。





剛才已經提到,十二緣起我們已經經曆了成千上萬次。雖然經曆了成千上萬次,但是在這些過程當中,由於我們沒有做任何準備,所以至今它仍然沒有停止。沒有停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在經曆十二緣起時,我們缺少了麵對它的方法,以至於直到今天,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如果今天再不準備解決這個問題,那麽輪回的循環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它是決不可能自己停下來的。

我們不是自願來的,更不是自願走的。走的時候誰都不願意,即使不願意也得走。眾生走時是不自願、不自由的。同樣,眾生來時也是不自願、不自由的。如果那時可以自由選擇,就沒有一個眾生願意去作牛、作馬,但是,我們卻經常看到這些可憐的生命。如果真有自由可言,那麽,它們肯定選擇做人間的國王,或是天堂的帝釋天王等等,而不可能選擇作牛、作馬。這就充分說明了,生命來的時候不是自由、自願的,願意也得來,不願意也得來,為什麽呢?

這是有因緣的,而因緣是可以改善的,因為它是有為法。雖然定業是有的,但是所謂的定業也不是沒有辦法改變,若能證悟空性,或者能厲勵懺悔,則定業也會發生變化。正因為一切有為法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可以改善的、可以轉變的、可以控製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十二緣起。不了解十二緣起支,實際上就是不了解我們自己。

世俗間所謂的偉人,如很多得到諾貝爾獎的、令人尊敬的專家學者,其實他們也隻是精通一些狹窄範疇裏的知識,卻根本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心的奧秘。現在,我們去了解十二緣起,並非出於好奇,就是為了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要找出眾生總是身不由己地穿梭於六道之間的根源到底是什麽。根源找到了,就要去消滅它,隻有這樣才是真正地找到了解脫輪回的出路。

二、十二緣起支的內容概述

在佛經裏將十二緣起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世,第二個階段是現世,第三個階段是來世。

1.前世階段。在十二緣起支中,哪些是屬於前世階段的呢?十二緣起支中的第一支叫作無明支,第二支叫作行支,“行”的涵義是什麽?因為有了無明和煩惱,就會產生一些身、語、意的行動,造作善和不善的業,這些善惡的業就叫行。第三支叫識支,它可以放在前世,也可以放在現世。按一般的講法,識支可以納入現世,故而前世階段隻有無明支和行支。

2.現世階段。第一個是“識”緣起支,第二個是“名色”緣起支,第三個是“入”緣起支,第四個是“觸”緣起支,第五個是“受”緣起支。這五支是屬於現世階段的。

然後再加上“愛”緣起支,愛就是凡夫的貪欲;“取”緣起支,取就是為了滿足貪欲而作的行為;“有”緣起支,有就是輪回的因,即善惡之業,三界、三有是同一個意思,是它的果。這三支雖然屬於現世,卻是後世的因。前麵的五支,再加上這三支一共八支,都屬於現世階段。

3.來世階段。下一世隻有兩個緣起支,第一個是“生”緣起支,第二個是“老死”緣起支,老和死不分開合為一支。為什麽其它都是分開的,隻有這兩個不分開呢?那是因為有些人是老了以後才死,也有些人尚未老就死了,故而是先老抑或先死,這是誰也說不清楚的,所以把這兩個放在一起。

三、緣起還滅的鎖鑰

有“無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識,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會產生後後的果,這就叫作緣起的流轉。若無明停止,則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則識停止,識停止則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則老死停止。這就叫作緣起的還滅。緣起流轉是輪回,緣起還滅是解脫。

現在我們正在經曆的是緣起的流轉,而我們需要做的是緣起的還滅。還滅和流轉的最關鍵的問題在哪裏呢?就是在第一支“無明支”上。隻要我們有無明,其它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個比方,若有火車頭,後麵的車廂就會跟著走;若火車頭停下來,或是根本沒有車頭,後麵的車廂就不可能走。同樣的,若十二緣起中的第一個無明支不停下來,後麵的就不會停止;無明支若是停下來了,後麵的也就無法繼續,所以就會解脫。追根究底,還是要推翻無明,斷除無明。

譬如,做惡夢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和白天一樣地恐怖和痛苦,那是為什麽呢?有了睡眠就產生夢境,但是,給我們帶來影響和痛苦的並非夢境,而是我們的執著,是因為我們把夢境當成實有而導致的。如果做夢時不把夢境當真,那麽雖然有夢境的現象,卻不可能導致這些恐懼和痛苦。

同樣的,在我們流轉輪回的時候,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痛苦呢?就是由於一種執著:原本是如幻如夢的東西,我們卻把它當成真實的,所以就有了那麽多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回頭,能夠證悟它是不實在的、如幻如夢的,這些恐懼、痛苦就都會消失。輪回雖然不一定會立即停止,但從此以後,它也開始逐漸地消失。譬如做惡夢時,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作夢,那麽,雖然夢境尚未停止,依然在夢中,但是夢裏的恐懼和痛苦就會一下子消失。在夢中證悟夢境是虛幻的,所以這一切就都停下來了。現在,我們正在輪回的大夢裏,若能從中蘇醒過來,也就是說,證悟一切是空性的,那麽,後麵的流轉也都會停止。

最關鍵的還是無明,無明就是愚癡,有了這樣錯亂的觀點之後,我們就會把所見、所聞都當成真實的,而正是這種實執,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菩薩證悟之後,精通了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如幻如夢的,所以就沒有了痛苦。正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痛苦,所以才能在乃至輪回未空之間呆在這裏度化眾生;如果他有執著,也同樣會有痛苦,那麽,他就無法做到永在輪回度化眾生了。所以,首先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得斷除無明。

斷除無明的方法,簡單地講就是:第一個是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三個當然是最關鍵的證悟空性。證悟空性最具體的、如骨髓一般最精華的修法,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修法。所以,首先要推翻無明,也就是推翻人我執和法我執。

四、三個階段及兩對因果

實際上,在十二緣起支當中有兩對因果,但是劃分時,並不是將十二緣起分成前後兩世,而是分成了三個階段。

在兩對因果中,第一對因果叫作“能引”和“所引”。所謂“引”,是指引來了後世的五蘊,若沒有前麵的因緣,後麵的因緣就不會產生,後麵的緣起支是由它們引來的,所以叫做“能引”。“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來的那些因緣,所以叫做“所引”。

第二對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沒有這些因,則後世的五蘊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有這些因,所以就有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第一個階段:前世。有了無明,就產生了人我執;因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產生快樂的事物;在去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罪業。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行就是善惡的業。

屬於現世階段的有識、名色、觸等八個緣起支,主要的是無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愛支、取支、有支實際上就是無明支和行支,隻是名字不一樣而已;其它的識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關鍵的問題。今天我們會做這樣的一個人,不是因為前世有了識、名色、入、觸、受支,而完全是因為前世有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的緣故。正是因為這兩個緣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

後世我們轉世時,也有識、名色、入、觸、受支等八支,為了讓我們了解下一世投生的過患,所以隻說老死。

第二個階段:現世。現世的第一支是“識支(阿賴耶識)”。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隻有一剎那,沒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屬於名色支了。

第二支是名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刹那開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隻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隻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

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一起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為什麽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滯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講的人住胎的五個階段,在《俱舍論》乃至大圓滿的續部裏都有提到。尤其是在大圓滿的續部裏,連這五個階段的細節都講得非常清楚。這些經論雖然沒有用 “細胞”這個名詞,實際上卻講到了細胞組合又分裂、分裂又組合的詳細而複雜的過程,尤其是大圓滿裏講得很清楚。這種講法令學醫的人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和現代醫學的說法相當吻合。其中,從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這個住胎的階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間有一段漫長的過程。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說處支,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觸,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麽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麵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夠辨別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之前的這一階段。小孩子雖然也會造業,但是大體而言,像成人那樣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業的情形,在孩提時代還是比較少的。這一期間有十幾年,這一過程叫作受緣起支。

前麵提到了兩對因果,以上講的七個緣起支就是其中的一對: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什麽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引起的。這就是第一對因果。

然後就是愛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欲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欲。

愛之後就是取,取是什麽意思呢?取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於業。因為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準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會騙錢、打妄語、參與競爭,在競爭的時候,有意無意之間又會造成很多傷害,做這些就是在造業。

接著就是有支,解釋為輪回的因。輪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隻是用詞不同而已。行支是上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這一世的因;有是這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惡的業。因為有了愛(貪欲)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回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取,第三個是有。那麽,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回了。因為,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麽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三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以上所講的,是這一世的八個緣起支。

第三個階段:來世。然後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麽呢?生就是前麵講的識,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這兩個是一樣的,隻是用詞不同而已。

接下來是老死,前麵所講的從名色到受之間的全過程都包含在老和死裏。

以上這些就叫作十二緣起支。其中現世的愛、取、有這三個緣起支叫作“能成”,而後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這就是第二對因果。

五、區分兩對因果的意義

輪回的因有遠因和近因;輪回的果也有遠果和近果。遠因是什麽呢?遠因是前世的無明和前世造的善惡業。近因是什麽呢?近因是指現世的愛、取、有。遠果是指後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現世從識到受的五個緣起支。

即使有遠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會投胎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有了前世的因——無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這一世中修行成就,沒有了愛緣起支,徹底地斷除了對輪回的貪欲心,那麽,即使在往昔所造的惡業尚未完全清淨的情況下,下一世也不會再投胎轉世了。

經書裏麵講,木車有兩個車輪,若缺了其中一個車輪,車就沒有辦法行走;同樣的,即使以前所有的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貪欲,就不能轉世了。

粗大的貪欲要通過出離心來解決,細微的當然要通過人無我的修法來解決。

阿羅漢有遠因,但是沒有近因——愛支(貪欲),因為貪欲屬於煩惱,而阿羅漢已斷盡所有的煩惱。他這一世因為前世的因緣,也會感受很多果報,在《百業經》等經書裏講了很多阿羅漢受報的公案。盡管如此,下一世他卻不會再入輪回,因為他沒有了貪欲。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這些,所以把十二緣起支分成兩對因果。

有人會提出質疑:那麽,很多高僧大德已經成就了,為什麽還有違緣?還有病痛呢?這有兩個可能性。一個可能性可以從十二緣起中看出。雖然高僧大德們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經斷除了煩惱,但是以前他們曾經是凡夫,不要說一般的高僧大德,連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過凡夫,在做凡夫的時候,凡夫人會造業,而因果是永遠不會錯亂的,不會虛誤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隻要他的遠因還沒有了結、沒有還清,那麽,這一世他也會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這些痛苦是他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在整個生命循環當中的最後一次。

我們都知道龍樹菩薩的故事,樂行國王的太子到他麵前索取他的頭,龍樹菩薩說:“你自己砍斷帶走吧。”太子用寶劍無論怎麽砍他的頸部,都好象在虛空中揮舞般,無法砍斷。龍樹菩薩就說:“我在五百世以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但是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異熟果報還未清淨,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斷我的頭。”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斷了龍樹菩薩的頭。也就是說,即使像龍樹菩薩這麽高境界的人,也還是會受因果報應的。所以,一個可能性是,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們也許還有最後的一些果報尚未了結。

另一個可能性,可以從下麵的例子中看出。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報應,但是,佛陀為了讓世人明白因果不虛之理,仍然會示現生病。例如,舍衛城的惡生國王向釋迦牟尼佛的故鄉進攻,殺死了七萬七千釋迦族人,當時,整個城市的街道遍布“鮮血”。因為惡生國王下令,隻有當城市的街道上鮮血橫流的時候,才能停止殺戮。最後沒辦法,他的手下隻好把很多紅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在道路上傾瀉,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樣,惡生國王這才滿意。就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頭也痛起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釋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過惡業,佛也說:“因彼惡業,雖然我已證得無上菩提,卻仍要感受頭痛苦報。如果我沒有獲得如此圓滿的功德,那麽今天也會被惡生王殺死。”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佛是為了讓人們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現頭痛的。另外,據《律經》的記載,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冬天氣候很寒冷,刮風時連竹子都會裂開,當時,很多比丘都因沒有鞋、帽禦寒而生病,佛也因此而生過病,生病時也會吃藥。有一次佛背疼,就請迦葉比丘念經,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但這些都是不可能的,隻是一種示現。因為有這些疑問存在,佛就把十二緣起支分開,成為二對因果。在因果問題上連很多學佛的人都是很迷糊的,根本不了解,那教外人士就更不用說了。雖然根本不懂因果是什麽,但是很多人膽子很大,還是敢於駁斥、批判。若連因果是什麽都不了解,那他駁斥什麽?批判什麽呢?但是,在眾生業力現前的時候,他會有一股莫名的動力和勇氣;在某些情況下,魔鬼、魔障也會賜給他們勇氣。

在兩對因果分開以後,因果、輪回的道理就顯露出來:“能成”的主要是欲望,欲望斷除之後,就不再有下一世。

六、依十二緣起,反觀自省,精進修行

現在我們看看自己,十二緣起支中哪一支沒有呢?一支也不少。既然都有,那麽下一世繼續輪回的準備就已經做得非常充分了,所以我們一定會回來的。回來的時候會回到什麽地方,那可就說不定了,得看善惡業的輕重。若是善輕惡重,則回到惡趣;若是善重惡輕,則回到天趣、人趣,但是,在短暫的利樂過去以後,終究還是會墮落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再怎麽反反複複作人或天人,也沒有多大意義,在沒有完成了脫生死的任務之前,我們始終是不太安全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墮入惡趣。這並不是某些外道所講的世界末日或審判之類,也不是嚇唬人的話,而是輪回中的實際情況。

基本上,我們對於生命兩頭的認知是比較模糊的,但是現在透過十二緣起支,我們知道了自己是怎麽來的,怎麽走的,對於生命的兩頭有了比較清楚的概念:我們雖然不知道前世自己是人還是其他的什麽,但是前世一定是有無明的、是有業力的;也不知道後世自己要往哪裏去,然而後世一定會有生,會有老和死,這是肯定的。

如果不願意這樣下去,就要把十二緣起還滅。該怎樣去還滅呢?燒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嗎?它們也可以成為還滅十二緣起支的一種因緣,但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麽呢?是修慈悲心?還是修不淨觀呢?它們也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最後隻有依靠證悟空性才能解決。若能證悟空性,則遠因、近因都會停下來;若遠因和近因都停下來了,則遠果和近果也都會停下來。譬如,一棟高樓若地基有問題,則整棟大樓都會倒塌;同樣的,首先我們要去破壞無明,把無明消滅之後,整個以無明為基礎的輪回大廈也都會垮下來。

這個道理隻有佛才知道。生死、輪回、因果、意識的本性等等這一切的真相,不僅二、三千年前的那些外道修行人沒有掌握,包括現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也不可能了解。所以,他們在這個領域裏不是權威,既然他們完全不了解真相,那麽,他們又能批判什麽呢?依靠現代的儀器是沒有辦法來證明和推導人的內心世界的。譬如,一個人在哭的時候,用攝影機可以拍到他正在流淚,發出哭聲,外在的表情是可以拍下來的,影片裏也看得出來;但是拍不下來的,是他在想什麽,他是高興激動地哭,還是傷心地哭,這在影片裏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內在的感受、精神,是無法透過儀器直接了解的。同樣的,雖然透過儀器的掃描可以看出,人在痛苦或快樂的時候,大腦中的某些部位會有異常的腦波產生,但是,我們卻無從了知這些腦波產生的原由。除非這人親自說:“我當時很高興”,我們才會知道某種異常的腦波是高興的反映,並由此確定人在高興的時候腦部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如果任何人從未說起他當時的情感,光靠儀器能夠知道嗎?不能。所以說,人生命中的這些最關鍵的精神層麵的感受,是沒法透過儀器拍得下來、掃描得出來的。所以,這些人自以為了解這個領域,其實根本就不了解,連心理學家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對這個領域的認知是十分有限的。

那麽,現在我們的任務是什麽呢?就是要斷除、破壞第一緣起支。在沒有破壞它的基礎上,磕頭、念經、做功德,雖然可以在輪回中享受一些善報,但是它們和第一緣起支沒有直接的衝突,所以無法破壞它。要是不願意流轉,那就得用一個和它有直接衝突,並且是非常尖銳的工具去破壞它,這個工具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說來說去,做的時候還是要從出離心、菩提心,最後是空性著手。除了這三個之外沒有第四個,若這三個中缺少任何一個,那也不對,不多不少就需要這三個,這三個就足以推翻第一緣起支。隻要破壞了第一緣起支,其它的就都會塌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各位抓緊時間,好好修行。

以前也講過,在座的多半是在家居士,專門修行的時間相對要少一些,但是即使再忙,每天早上一個小時,晚上一個小時的修法是必須的,決不可能連這點時間都沒有。在這段時間裏,就從出離心起修,出離心修得差不多的時候,再修菩提心,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二個都修好之後,我們可以把中觀的修法作為前期修法,最後正式的修法,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考慮密宗的修法,這是很快的;如果不想修密宗,因為要修密宗就得接受密宗的灌頂,接受灌頂就需要守戒,如果認為無法守密乘戒,那也可以隻修顯宗的修法,這樣也同樣可以解脫,隻是速度不是很快。

這些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這一世雖然知道了這些道理,修法也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但仍然不修行的話,那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損失。譬如,一個作生意的人虧損了幾萬、幾十萬,大家都覺得損失很大,但是,錢這次虧了,下一次還可以掙回來;修法卻不是這樣,若這一次不修,下一次是否還有這樣的機會,就很難說了!

http://wwwtest.tudou.com/programs/view/ngt-HJ5BYWY/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