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諦的四行相
如同其它的聖諦,引導滅諦的道諦同樣有四個行相,它們是:
-道
-如
-行
-出
第一個“道”是方法,經由方法,我們取得進展。諸如,八正道和五道。這些修行方法是引導滅諦的“道”,如同某些道路能引導至理想的終點。
不同的“道”都有相同的第二行相,“如”,這是所有修行方法都具足的能力-引導我們完全的理解什麽是輪回的“因”,然後引導我們解脫這個“因”。我們認知了輪回問題的嚴重性和解脫的方法。
第三行相,“行”。“行”與第二行相相似。“行”是從“果”的方麵表述,經由不同的修道途徑,我們肯定能夠證得“果”-解脫和成佛。“如”指知道何為是、何為非,而“行”是引領你到達那裏的實際修行,它們指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麵。如果某人說“紮西次仁”或者用我另外一個名字“洛頓邊巴”,他們指的是同一個人使用不同的名字。在世間安立名言,名字也許造成了不同的意象,而非不同的人。它們是同一個人不同的方麵。同樣,“如”指如何能證悟?而“行”指你證得什麽?
第四行相被稱為“出”,因為道諦摧毀輪回的主因,八正道具足“出”的能力,引導我們出離牽縛我們的輪回。
四諦的十六行相
在大乘傳統中,我們經由理解十六行相來理解四諦,而且,通過五道中從資糧道到無學道的進展,四諦的行相能夠得以增長。在資糧道,理解十六行相尚處在初淺的程度,然後在加行道中理解更加深入,以此類推。
學習四諦、增長對四諦的理解,真正的在定中觀修四諦、由此獲取深入的證悟,對佛教徒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修行過程。這就是為什麽佛陀在初轉法輪之時教授四諦,又在許多其他的場合講授四諦,在佛陀圓寂入滅之前,四諦是他最後的教言。
無論我們閱讀什麽佛經,聽聞什麽佛法,閉關修習什麽法門,無論它們怎樣簡單直接或高深莫測,它們總是回到與四諦中的某個話題相關,四諦是所有其它教法的源頭,也是衡量所有其它教法的坐標。我們的目的是去成就智慧和慈悲,但是我們無法開啟修行之道,如果我們不明白自己目前所處的境況。隻有從學習四諦開始,對於苦海的認識才能明晰。
作為佛教徒,四諦是基本教言-如果我用這個詞語-以四諦為本,而開啟整個佛教修行之道。實際上,四諦涵蓋了佛陀一切的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