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解脫道和菩薩道
正如我前麵討論,有的修行人跟從個人解脫道,大乘修行人跟從成佛之道,兩者間的方法根本不同。大乘的成佛之道又可稱為“菩薩道”。兩派的修行人都必須跟從相同的“五道”中次第: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過程。在最終的無學道,有巨大不同。對個人解脫道而言,無學道的術語代表一個事實-脫離苦海,修行人到達無學道,就沒有什麽剩餘可學的。
實際上,兩派之間根本的區別不在於“深見”法門,兩派都定義“深見”法門是經由持續不斷的直接照見空性。區別之處在於“廣行”法門,個人解脫道的修行人無需修“菩薩道”,所以根據個人解脫道的經典,無學道的階段可以在幾生時間之內就證得。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重點是培養菩提心,而這可以花上幾個劫!這說明菩薩的目標-修行自他無別、同等的珍愛自己與他人-要困難得多!與此相比,證悟空性反而容易。
這是一個疑點,人們容易錯誤理解,很輕易的下結論,所謂大乘的學者相信個人解脫道的修行人做事出於自利心,因而他們是自私的,但是實際並非如此。試想個人解脫道的修行人能夠證得解脫,而解脫必須證悟“人無我”,修行人如果證得“無我”而他的行為仍舊以自我為中心,這就完全不合邏輯。可是,盡管個人解脫道的修行人確實必須對治“我執”心-這一心念執取一個概念上“實在”的我-修行人不一定必須要對治“自愛”心,“自愛”心就是珍愛自己多過他人。如果個人解脫道的修行人絲毫不顧及他者或不考慮他者的利益,他們根本不可能去修八正道,哪怕在最初淺的層次上修。但個人解脫道的修行人不十分強調擔負責任去究竟的利益眾生。實際上,為了盡快的成就個人解脫,修行人最好隱遁脫離於俗世,才能有效的將他者的利益棄置一邊。
如果我們接受個人解脫道的修行人不需要對治“自愛心”,那麽,我們必須意識到“自愛”有許多層麵。個人解脫道的修行人持有的“自愛心”和我們目前所持的“自愛心”無法相比。我們的自愛心是粗重的,而他們的“自愛心”比我們細微得多。
大乘菩薩道中的修行人試圖克服“自愛心”,實際上,在修行中,某種程度上的自愛心反而有助益。承擔利益他者的責任,如果做得有技巧,對於修行人和那個被幫助的眾生都是很快樂的。如果希求個人快樂的意願混雜在修行人的動機中,那個程度上的“自愛心”並非是問題。這是一種有技巧的方法去珍愛自己。沒有技巧的“自愛心”是珍愛自己而排斥他者。
為了圓滿資糧道,兩派的修行人都要生起一種意願脫離於苦海(出離心),但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還需要生起強烈的意願去證得真實的菩提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佛。當你從某個上師那裏受灌頂時,你還要發誓持守菩薩戒。在那種情況下討論的菩提心是願菩提心。這裏的菩提心指心識實際上持續而完全的奉獻自己於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