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道諦 - 五道(32)

(2009-01-18 20:06:06) 下一個

五道

如果你向小乘上師求教道諦,他會向你解釋八正道。如果你問一個西藏佛教上師,他向你展示五道。五道是:

資糧道
-加行道
見道
-修道
-無學道

五道看上去與八正道無關。但其實兩者是相同的修道途徑上,不同的修行模式。八正道描述了修道途徑的各個不同方麵,比如持戒、修定,而五道描述了在修道途徑中達到的各個層次。打個簡單的比方,八正道好比你在大學中修讀的各門課程,而五道好比各個年級,如本科、碩士、博士。

許多人問我,為何藏傳佛教不四諦當中強調八正道。對我而言,八正道和五道之間並無區別,除了提案的方式不同。在大乘傳統,引導滅諦的道諦被表述成五道,八正道是間接包含在其中的。八正道是修證的內容,而五道是我們必須跟從的修證次第。

資糧道

五道中第一道被稱為資糧道。因為在第一道中,我們還沒有達到一個層次-將我們的佛法修習與心相續完全融合。我們仍在積聚成道所需的福德和智慧資糧。資糧不僅僅指獲取知識,也包括增長心識的善業,比如正念。理解什麽是我們要積聚的善業,和什麽是要遠離的惡業,這又回到八正道的話題。

們需要積聚從我們修行直至解脫和成佛的根本資糧,比如決定脫離苦海的出離心和證悟空性。很明顯,資糧道這裏指增長福德和智慧的階段,而非收集一些枯燥的識。由於修行人還沒有真正的直接證得八正道中任何一個道,修道停留在資糧道的階段。這不是說我們修定不精深,而是必須超越在概念上理解我們修定的對象,如空性。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正在積聚那些修定技巧,並且積聚心識造善業的能力-福德-我們要進一步深入。

加行道

當我們具有足夠的智慧和培養足夠的修定技巧,我們漸漸超越於概念上理解對象,開始在修定中的某個時刻生起對於空性直觀的感觀。當它發生時,我們到達了加行道。

當此時,我們已經在知識上非常深入的理解空性和無常,並且已經獲得了深妙的攝心一處(又稱奢摩他)經由綜合兩者-知識上理解空性和攝心一處,在修定中反複測試知識上理解的空性。我們所做的又稱為觀雙運,憑借它我們能夠突破,證得直觀的理解定中對象。我們能夠在定中直觀的照見空性和無常,而非僅在概念上想象空性

加行道這裏指為了最終直接證得空性和無常的加行準備,經由“止觀雙運”,對於阻擋我們直觀照見空性的障礙-在知識上細微的誤見,發起最後一關突破,我們目前還不處於加行道,因為在主觀-心識-和修定的客觀對象-空性之間,仍然存在細微的障礙

見道

當我們最終突破和直接照見空性,我們達到了下一個層次-見道。超越於僅在概念上理解,我們現在可以空性。在這個層次上的修行人被稱為阿羅漢,因為空性這一顯著的特質。在我們數不可數的輪回生命中,這是第一次,我們如實照見了事物的真相,事物實際上是什麽樣的?這就是四聖諦的來源- 四聖諦是阿羅漢照見的真相

見道上直接證得空性,是真正的解藥來消除我們知識上持有的誤見,並且消除了誤見的種子。在我們修定時直接證得的空性,具有進一步增長的能力。當我們不在禪定時,心識退回到概念上理解空性,盡管這一理解是非常精妙的。

這一階段持續,心識變得更加細微而有力,我們斷除了一切所知無明和俱生無明,包括無明的業種。

修道

在修道層次上,我們不再持有粗大的和任何邪見,但心識中仍然留存最細微的俱生障礙的業種。為了消除它們,我們要超越間斷性的照見空性的見道態,進步到下一個階段,我們能夠持續性的禪定於接連不斷的直觀照見空性中

這就是修道,盡管這裏比我們一般聽說和想象中的修道要更加精深。在藏傳佛教中,修這個字(藏語:gom)指的是心識養成習慣而專注於對象-專指善的對象,比如慈悲心或觀修佛像。超越於在知識概念上理解,甚至超越於間斷性的直觀照見空性,安住於持續不斷的直接照見事物真相是必要的,因為它使得我們最終拋棄最細微的俱生障礙,俱生障礙阻擋了我們成佛。

無學道

當最後的、最細微的障礙被斷除以後,我們獲得了完全滅諦或成佛。在這一刻,沒有什麽剩餘的次第要做,智慧究竟圓滿,沒有更多剩餘的要學-因此它被稱為“無學道”。“無學道”和成佛實際上是同義詞,前一個描述了我們獲證的階段,而後者描述了我們成就的狀態。

你也許注意到我討論的每一樣事情都聯係到空性或無常,它們屬於深見法門。五道描繪了一個清晰有序的修證次第,從知識概念上理解空性到直接照見空性。可是,在西藏寺院的辯經場中長篇大論在探討廣行門是如何處在五道中的每一階段?到哪個階段中,修行中的慈悲心部分變成直接?許多偉大的上師相信盡管我們需要積聚菩提心來圓滿資糧道,在我們達到無學道之前,我們將不能證得直接的勝義菩提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