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集諦-業種 (17)

(2009-01-04 10:26:01) 下一個


業種


樂受或苦受並非是業是導致了樂受和苦受的業作為,它的種子或潛力(藏語為Pak_Chak)過業的行為,業種潛伏在我們的心相續中,在因緣俱合的作用下,業成熟顯現為

正如我先前講過,種子或潛力或是無漏的,或是有漏的。我們在此多是討論有漏業種為了加深對業種的理解,我們將探討業種是如何生成的,它們潛伏在哪裏,和它們到底是些什麽?

首先要調的,業種是由心識而不是由物質造作的。比如,僅僅身體上攻擊或侮辱他人並不會造作業種,可是,由於動機心識在內驅使那種行為,業種就由心識造下了。在這裏,心識可以是六種識蘊中的其中之一,六種識蘊指的是五種根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這並非意味著,在任何場合中,識蘊的活動皆能造作業種。並非每一識蘊都具足能力造作業種,假如識蘊的活動過於短暫,或者識蘊夠清晰。舉個例子,如果眼識在一秒之掃視某個物體,盡管眼識緣取到了那個物體,但是它無法確定的識取物體,這意味著盡管物體的形相已在眼識中生起,但由於過於倉促而無法被記取。業種是因的一種潛力,將牽引眼識在未來經曆相似的體驗。這個例子中,業種由於時間倉促來不及造作,換句話說,沒有業種生成。

在另外一個例子中,識蘊緣取外境的時間或許足夠長,但由於識蘊不夠清晰,也無法造作業種。比如,有個人決定看一本書而周圍在播放音樂。他主要的注意力集中於眼識,耳識同時在緣取聲音。由於耳識的清晰度微弱,而實際上無法明確的記取音樂,如果稍後別人問他,到底播放了一首什麽歌,他也許說不上來。在那場合,耳識由於缺乏足夠的清晰度,無法生成業種。

通常說來,一旦存在具足清晰度的識蘊,它會造作某些業種(潛力),使得同類的識蘊得以持續,或者牽引業因將來成熟轉變為果。盡管身業和意業與識蘊緊密相關,但卻是心識造作了業,同時也造作了業的潛力-業種。

大多數的佛教宗派共同承許業種是如何生成的,但對於業種潛伏在哪裏有著不同的觀點。一些佛教學者使用詞語儲藏業種,但我認為這樣說易生誤解-業種是物質上的實體。實際上,我們不可能在物質上發現業種的色相

們心識的行為在心相續中分別留下了長期或短期的業種,大多數的佛教宗派承認長期業種的所在基於六種識蘊中的意識,意識的特性在於它可以一日接一日,一年接一年,這一生接下一生的持續存在。短期業種的所在基於六種識蘊中的五根識,諸如眼識、耳識等。

盡管五根識無法持有長期業種,五根識在業種牽引之下,同類的識蘊得以延續。如眼識緣取美麗花朵令我們感到愉悅,識將造作一種潛力使得類似愉悅的眼識感受在未來生起。這一潛力無法保持很久而將消亡,因為五根識從特性上講是不穩定的。當業種的所在基-五根識消亡,業種也隨之消亡。換句話說,因為五根識依賴色身,當色身死亡分解時,五根識隨之瓦解,任何五根識上剩餘的潛力(即業種)也隨著五根識而消亡。但意識並非如此。意識不依賴粗大的物質色身,意識造作的 業種在色身分解後繼續存在

當我們討論業種,我們一般指那些與意識相關的業種,意識從這一生到下一生持續存在,因而能持有長期業種,意識成為長期業種的所在基要符合下麵的條件:意識必須穩定,從今年相續到下一年,從今生相續到下一生,性質上是中性-即非善,也非惡,因而也不會從善轉變到惡。

麽樣的意識是業種的所在基?在佛教中一直爭論不休。多數佛教派別承許業種的所在基是極其細微的意識,這一意識是我們心識最深層的部分從今生相續到下一生。在佛教的四宗教義中,中觀應成派承許實際上僅僅是為業種的所在基。但經部以下的宗派認為有一完整的、可區分的心識潛伏著業種,這一心識又被為阿賴耶識,一切業種的藏識。

在理解了業種是如何造作的、業種潛伏在哪裏後,我們需要知道業種到底是什麽?從定義上看,業種是一項潛力,可由六種識蘊中任意一種造作。在未來,業種將牽引類似識蘊的相續,或者生成任一的三類果-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

簡要來說,這意味著當識蘊生起,它是一種能量。作為能量,識蘊具有潛力(業種)。這潛力成為一種潛在能力,去生成識蘊本身的相繼。比如,某一時刻的眼識自然地生成了一種潛力去延續下一時刻的眼識,或者慈悲心造作了能力來延續慈悲心。識蘊也留下了種子,未來成熟變為上麵提到的三類果中任何一種。比如,造作殺業的識蘊也造作潛力去感得異熟果-未來被殺、或等流果-轉生惡趣、或增上果-再次殺生的傾向。輪回因而延續無盡。

另外一種思考方法是去觀察有漏業種的四種類型,即四種潛力:重複發生的潛力、見的潛力、生死輪回的潛力、相似發生的潛力。

複發生的潛力僅指-業的行為生成一種潛力,使業的行為得以續。比如,一刹那心造作潛力,能使接著另一刹那心生起。這是心識活動的基本規律-心識造作能量可以重複心識本身。

第二種潛力,見的潛力指心識執取五蘊為每一次心識行為,都伴隨這種潛在的感覺-感到某一實在的、固有的存在。見甚至會垢染善業。第二種潛力也帶有能量去多次重複見,因而,見(執有自性的存在)同樣延續無盡

生死輪回的潛力,指任何一種我們的心識經驗與苦海輪回中的事物有關,無論是貪取樂受或厭惡苦受、還是貪婪財富或懼怕貧窮-所有這些心念將我們牽縛在苦海之中且帶著潛力來生成似的心念,尤其在死亡彌留之際,我們生出極其強烈的心念,畏懼五蘊瓦解,而頓時盲目地抓取下一生的輪回,這即是下一生最初時 刻的意

最後一種有漏業種-相似發生的潛力,指一種潛力去體驗相似的發生而作為結果。比如,眼識緣取美麗或醜陋之物而產生一種潛力,在將來某時體驗類似的愉悅或厭惡的感受。而上麵提到的第一種潛力-複發生的潛力強調立刻發生,而被稱為。而這裏相似生起的潛力強調的是在未來某時,當因緣俱合時,相似的心識生起

讓我們來看這個辯論:有漏和無漏的業種是本來俱有的-即是我們心識本來的一部分,或是新造作的?換句話說,它的生成是由於某一前業的。在這個辯論中,有種不同的立場。有一些佛教宗師承許一切的業種皆是本來俱有的,另一些派別堅一切的業種皆是新造作的。後來,有一些派別指出某些種類的業種本來潛伏於我們內心,而另一些業種是新造作的。這也是格魯派的立場。它是我所學習的藏傳佛教派別,格魯派采納第三種觀點。

每一種佛教宗派皆承認成佛證道是有可能的,但格魯派認為那個使我們證悟成為可能的業種總是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之中,它是我們的核心組成部分,因而是本來俱有的。相似的,在我們尚未證悟的狀況下,苦諦是有可能的,苦諦的潛力從無始以來存在於我們的內心。因此,苦諦的業種同樣是本來俱有的。一旦心識存在,這兩種潛力(即業種)同時存在-成佛證道的業種苦諦的業種。它們不是由先前的心識造作的,不屬於新造作的業種。

這兩種廣泛的潛力之上,事實上的業種去造作一切行為導致我們證悟或經曆苦諦、痛苦、輪回轉生,這些業種卻是心識的範疇內造作的。因此,根據格魯派的傳統,某些層次的業種是本來俱有的,另一些層次的業種是新造作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