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苦諦 - 此即是苦(10)

(2008-07-27 07:28:01) 下一個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觀修苦諦

此即是苦

關於五蘊和苦諦的佛學辯論看上去似乎高深、抽象。但是,若我們真的想要改變困境、脫離苦海的話,理解“我”和五蘊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是僅僅用來指認五蘊的名言,如果五蘊別無其它,僅為苦諦,那麽,我們解脫困境將可說是黯然無望的了。為了消除苦諦,我們將不得不消除五蘊,也即停止我們的性命!

小乘和大乘的佛教傳統在此有著根本不同的觀點。這種分歧似乎來自於佛教徒對《轉法輪經》不同的解讀。尤其是這句經文“此五蘊之聚即是苦”。對於小乘的學者比如Walpola Rahula來說,這句經文意味著“苦諦”和“五蘊”之間沒有什麽區別。五蘊本身即是苦諦。大乘的學者站在另一邊,解讀這句經文的意思為“不是五蘊本身,而是貪取五蘊才是苦諦。”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談到小乘的“我見”:

有計我見依五蘊,有者唯計依一心。(此頌取自法尊法師翻譯的《入中論》)

有人說“我執從五蘊起(五蘊為我),又有人說唯有心識為我”。月稱菩薩為了破除五蘊為我、心識為我的誤見,與他們辯論道:如果五蘊是苦諦,並且如果“我”是在五蘊之內,或者“我”與五蘊相同,那麽脫離苦諦將是不可能的啦。因為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消除一切的苦,那將意味著要通過消除五蘊,來證得完全的消亡,這難道就是你們所說的證道成佛?

根據小乘的傳統,當曆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當下,他的色身和其它的受、想、行、識四蘊仍舊是苦諦。但在大乘的傳統下,尤其在作為大乘佛教一部分的密乘觀點中,五蘊現為多種不同的層次,有一些非常細微。事實上,在密乘中認為,有一個層次的五蘊代表為五智如來,又稱五方佛,五種無始以來的智慧力。因此,根據大乘的觀點,得到完全清淨無染的五蘊是有可能的。我們需要探究這一切不同的觀點,然後得出我們的看法,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一個普通人最終獲得證悟成道了?或者他是一個已然證悟的佛陀,降臨於此世間來告知我們證悟之道?

阿薑‧蘇美度是一位優秀南傳小乘佛教的上師,他的教言富有技巧,他說“我們不要去認為是“我”在受苦,而是“此即是苦”。對我們這個程度的人而言,這是非常巧妙的開示,因為這樣一來,我們能夠避免思路混淆-“我”和五蘊是否是一樣的?如果觀修“我在受苦”,我們不得不加入“我”。“此即是苦”這種非個人化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了知這種每時每刻體驗到的普遍性的苦。衰老和死亡是其中非常粗重明顯的苦。通過靜座觀修五蘊之中種種苦的顯現,我們能在更加根本的層次上理解苦諦。

在喇嘛宗喀巴的《三主要道》中,他用四句優美的頌詞來形容我們的現狀。

四瀑流衝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係,
投入我執鐵籠中,無明黑暗籠罩之。

這是尚未覺悟的眾生真實的處境。在第一句頌詞中,我們看到我們目前所要經受的四種不同的痛苦:生老病死。我們的生命起始於生苦,那是充滿了危險和痛苦;又終結於死苦,死同樣也很痛苦。生命處在生死之間,無論長壽或者短夭,病苦和老苦時時在逼迫我們。好比我們沉溺在這洶湧的四條河流中,在生死波濤間掙紮。

第二句頌詞告訴我們除了生老病死之外,我們被自己過去的行為業力緊緊的纏繞住了。業力的影響無以逃遁。第三句進一步描述苦諦的真相,從無明之中產生的我執被形容為牢籠。我們最根本的迷惑-無明歸根結底就是我們不了解事物運作的真相。尚未證悟的眾生因此在忍受種種不同程度的苦。

不糾纏,隨它去

這是很常見的,生活中的人們在不同程度上掩飾痛苦,偽裝著一切安好、萬事順利的樣子。因此,當我們開始接觸佛教、探究自心的時候,生活遠比我們原先所想的來得更糟糕。實際上的確如此,但這是我們必須邁出的一步。隻有開始看清事物運作的真相,我們才能對它應付自如,卓有成效。苦諦即在這裏,在五蘊之內,也在五蘊之外;困擾著佛教徒,也困擾著非佛教徒。在這裏,最大的區別是我們稍稍知道苦諦以後,我們有潛力更加正確的看待我們的處境,從而去尋找解決之道。

我們是否真的那麽去做是另外一回事,測試我們到底修行的怎樣在於我們是如何應付問題的。我們都有切身經驗,知道當困難降臨之時會發生些什麽。我們會憤憤不平,繼而沮喪失落,我們怪罪他人,並施行防衛和反擊他人的舉措。盡管他人的過失確實造成了我們的困難,但困難主要的“因”卻在內裏。如果我們失察於此,一味怪罪他人,將我們的困難完全歸罪於外界也許能帶來幾絲勉勉強強的滿足感,但是這種滿足感卻是非常膚淺、有害無益的。因為它妨礙了我們去全麵的了解苦諦和其餘的三諦。

釋迦牟尼佛在講解了第一組因果關係(苦諦和集諦)之後,並沒有停止傳道。假如他這麽做了,我想佛教的修行人與其它的外道修行者相比,隻會更加沮喪和絕望。因為他們隻觀世間別無其它,惟有苦難。與此相反,釋迦牟尼佛在講解了第一組因果關係後,繼續開示了第二組因果關係-滅諦和道諦,滅諦和道諦激勵了我們去做些什麽,而非僅僅沉湎於挫折無望中。佛陀講授了第二組因果關係,我們大可不必對現狀絕望,因為治愈困難的療方確實存在!

糾纏於問題並不能令它消失,反而使問題來得更糟糕。糾住問題不放,將導致情緒黏連著問題,而沮喪失落、憤憤不平;有時,情緒甚至會黏連上自己而揮之不去、失魂落魄。好比拔牙是很疼,但與膽顫心驚的坐等在候診室裏相比,拔牙的疼實在痛快的多。相似的,當其他人傷害我們時,內心糾纏於不公平的遭遇或者其他人的殘忍,隻會在我們自己的心識中增加困擾和難受。困擾自心所感受到的傷害,經常遠遠多過於境遇本身所能造成的傷害。

在此,我發現小乘的教法非常有效:“隨它去”。做到“隨它去”也許很難,但這真的要比“糾纏它”來得容易,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意識到這些困難隻是暫時的,就如同一切無常的事物。它終將消逝,退一步海闊天空,將帶給我們更寬廣的空間去思考解決之道。這是無常美好的一麵:我們珍愛的人和事無可永留,但是困擾我們的人和事也無法常在。

“隨它去”從道理上講很美好,但是我們確實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不習慣如此。有一妙法是嚐試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問題-它是如何發生的,我們的心識又是如何卷入其中的,他人的處境和立場又是怎樣的,等等。與其沉湎於困擾、糾纏於如何盡可能快的解決它,如果我們取而代之,試著分析在紛擾的人和事中我們所處的角色,也許我們有機會可能“隨它去”。如果僅從外境觀察,看待困擾我們的人的事都由外界造成,將妨礙我們看清它們真實的“因”。用我們的理智,而非糾纏於心識中的情緒和我們自己的角色定位,我們能夠發現其中的主因是內在的,從而更容易的“隨它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