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苦諦 - 八苦、五蘊 (8)

(2008-07-18 17:52:03) 下一個


八苦

佛法中的八苦為:

生為苦

老為苦

病為苦

死為苦,

怨憎會為苦

愛別離為苦

求不得為苦

五蘊之聚為苦

在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全麵地詮解了八苦。比如,第一種苦-生苦-又被細分為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最明顯不過的。生為苦,因其有苦 。我們也許想不起來我們自己是如何生出來的,但是,我記得我的妹妹和兩個弟弟的出生,他們出生在我出家以前。我能清楚的回憶起他們降臨於世的一幕:他們生出來哇哇大哭這表明,當時他們的確很難受。

第二個特點:生為苦由汙染習氣生,即為煩惱種子所隨。我們出生的這一天是我們將要在此生中經曆所有的苦受的開始。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講,作為投生的一個結果,它開啟了我們心相續中帶著的種子或習氣,這個種子或習氣將造成我們今後的苦受。出生是苦受的開始

第三個特點:生為苦,由於生為眾苦所隨。從我們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即開始衰老,也開始趨向我們將來肯定要在此生中經受的種種身體和心識上的難受、痛苦,也開始一刻不止的走向死亡之旅。可以說,另外的三苦-老苦、病苦、死苦-跟隨在生苦之後,皆出生開啟

第四個特征:生為苦,因其不隨所欲。生是一個體驗-被迫地與母親安全的子宮分離,接著暗示一個前奏-被迫地與此人生分離,當我們死亡時我們將無可奈何的去體驗。因為有生即有死,生的邊際即死,雖非所欲,而不能離。

宗大師同樣詳細的詮釋了八苦中另外幾類苦。如果我們真的想深入觀修苦諦,這些思考要點,可以成為我們靜坐修觀時的利器。用宗大師的描述來觀照我們的生活,讓它透入到我們心相續的體會中,這對修行很有幫助。在這裏完整的敘述八苦過於廣泛,我強烈推薦你去閱讀和研究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尤其是關於中士道的章節。

 五蘊

人除了身體和心識以外,別無其他。傳統上,將身體和心識又分成“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色蘊在這裏指我們的色身,另外的四個“蘊”皆歸屬於心識。在這裏我用了藏傳佛教中的術語,在小乘經典中,你會發現不同的術語,但他們的意思是一樣的。

五蘊總和的回答了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麽”,所以理解五蘊,也就能總和的受的一切的苦。我受苦-那是無可置疑的,但是,誰是那個“我”在受苦?檢視五蘊中的每一個蘊,我們試圖抓住那個“我”。若是不能,然後可不可以得出結論“無我”,或“受苦的那個我”不能被找見?直接證悟到這個真相是很高的層次,了解“五蘊”的概念卻是它的起點。

“色蘊”總攝了一切的我們色身物質的方麵。“受蘊”是當我們最初攝取事物時體驗到的原始的未經加工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蘊”指的是對那個原始的“受蘊”安立種種名稱和言說,成為概念,比如“朋友”、“父親”、“美麗”等等。“想蘊”也就是俗說的“概念”或“觀念”。

第四個蘊-“行蘊”包括種種心理趨向,比如懷疑、欲望、決斷、籌劃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心理趨向莫過於驅使人的身、口、意造作行為,又稱為“役心為業”。第五個蘊-“識蘊”包括前五識,眼識(依於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耳識(依於耳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鼻識(依於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舌識(依於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身識(依於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第六識又稱意識,意識在這裏指的是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它可以配合前五識,認識色、聲、香、味、觸,也可以認識抽象的事物、即所謂‘法境’。除了五蘊之外,別無其它可以稱之為“我”,我們目前尚未開悟的存在形式,僅僅是由五蘊組成的。

總之,在我們日複一日的生命中,我們如何知道“五蘊”的作用?又是如何知道我們生命存在整個是由“五蘊”組成的?這五種色身和心識的聚合即完整的組成了“我”,“五蘊”受製於變化。我們拒絕其變化的結果是苦受。即使我們覺得自己不值得受苦,由於“五蘊”聚合的本質,我們受製於痛苦。事實上,從根本上,我們完全處在因和緣成熟的影響之下,“業”促使了因和緣的成熟。在佛法中被稱為“他力”。我們目前的“五蘊”是垢染不淨的,因為它們是心識中無明和迷惑所生成的“果”。很簡單,因為“五蘊”之垢染,我們處在苦諦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