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章節: 為什麽我不是無神論者 1:仰恩篇(上)得到不少網友評論,先感謝大家關注。這個題目很大,我試圖敲打電腦鍵盤,邊寫邊回憶這近20年以來的人生曆程和靈性見證,蠻吃力的。我告訴傑明,讓他為我祈禱,願神給我智慧,讓我能夠真實地勾勒一路成長的軌跡。願思緒的翅膀,帶我飛回從前的人生驛站:市郊外幽靜的仰恩 - 夢幻多多,躊躇滿誌的輕舟;天然秀麗的武夷山,獨居森林小屋的鬼節傳奇 - 從超然物外到幡然醒悟的輕舟;隻身赴美,雪大文學係的日子 - 惆悵失望,山窮水盡後柳暗花明的輕舟等等。但願我這葉不願隨波逐流的小舟,能滿載愛心,耐心,信心,在回憶的清波裏漫溯。多謝友們支持!
-------
仰恩大學的校名來源於創校緬甸籍華人,吳慶星先生父母的名字,“仰”字來自吳先生父親的名字(我忘了他的全名),“恩”源於吳先生母親的名字,她叫杜恩。仰和恩這兩個字放在一起,既美麗,內涵也深,很讓學生們體會到仰望深情,感恩於父母的意義!仰恩大學於1987年由愛國華僑吳慶星及其家庭設立的仰恩基金會創建,經國家教委批準為全日製普通高等學校,是中國第一所具有頒發國家本科學曆證書和授予學士學位資格的私立大學。因為是私立大學,我們的政治課教授可以選擇性地用教材,英文教授很多是從外校聘來,外教有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各國。美國教師Claude教學方式很有趣,課上前15分鍾,他開放讓學生自由問問題,同學們的問題,包括美國文化,種族,政治,美國對中國的看法,甚至問Claude本人對中國某些政客的看法,若Claude自己無法直接回答,他會借助吉尼斯記錄或其它途徑回答。記得有次,他還給大家介紹了牙線(Dental floss)的用法。
Claude的課堂精髓是向大家介紹愛和信念這兩大基督教主題。我們成長一直有“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教育。三熱愛的熱愛是“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Claude介紹了不同層次的愛:"Eros(性愛)與Storage(家庭之愛)”, “Philia(友愛)” 和“Agape(無私的愛)”。具體地說,"Eros (性愛)”是愛人之間的愛,“Storage(家庭之愛)”是父母之愛;“Philia(友愛)”是朋友,手足之愛;“Agape(無私的愛)”是仁慈、無私、無條件的愛,如創造萬物裏的神的愛,以及神愛世人。他還引用了哥林多前書第13章裏稱讚仁愛為人類最重要美德的章節:“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18年前課堂上Claude關於聖經裏“愛”的經典詮釋,很吸引我,記得我欣賞得很快就能背誦下來。此外他還給我們介紹了許多聖經閱讀,如Queen Esther(女王以斯帖), King David(大衛王), Shadrach, Meshach,and Abednego (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等聖經人物故事,那時候我聽起來,很像神話故事。
Claude常放印一些美國電影片,印象很深的是根據彭柯麗(Corrie Ten Boom)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密室》(The Hiding Place),彭柯麗是荷蘭基督徒,她在二戰中幫忙救助逃離納粹鎮壓的猶太人,為猶太人提供地下密室居住。德國法西斯因此逮捕了彭柯麗一家人,她的父親在捕後10天死在獄裏。彭柯麗和她的姐姐芭吉(Betsie)被轉移到集中營,彭柯麗和芭吉過著非人的生活,殘酷的刑罰,彭柯麗相當悲觀失望,但她很驚訝於芭吉的鎮定和禱告,芭吉為德國兵的盲目仇恨而悲哀,她居然向德國兵傳達神的愛。二戰結束前,芭吉在集中營不堪折磨而死,去世前,她預言彭柯麗將獲釋,並將建立身心康複中心,為二戰受折磨剛被釋放的人療傷。二戰後,彭柯麗在許多地方開創康複中心,幫助二戰身心受傷的人。最感人的是電影結尾,彭柯麗在德國演講神的愛和寬恕時,竟然碰到曾經在集中營屈辱她姐姐的納粹看守軍人,作為凡人,彭柯麗那一刻憤怒無比;但作為基督徒,彭柯麗求神幫助她,終於,彭柯麗伸出千鈞重的手,與她的仇人握手,她的憎惡隨之而去,她寬恕了那位前納粹看守。
同學們很快就一致認為Claude在給大家傳教,心裏都很不以為然,但不管怎樣,Claude給大家播下了神是愛的種子,也挑戰著我們的傳統觀念。比如,有次我將書還給Claude和Sue,不知不覺我們聊起了人生目的。當他們問我的人生目的是什麽?我一時竟答不出來,小時候夢想很多,大致是自立,做真正喜歡的工作,有個好家庭。大學時看了許多西方小說,向往到民主自由的美國留學深造,這算不算我的人生目的呢?Claude見我詞窮,就幫我回答:“Success(成功).”- 成功的事業,圓滿的家庭是你的人生目的。這樣的人生目的難道不好嗎?Claude和Sue沒有繼續挑戰我,但我自己卻疑問起來,人生除了眾所周知的成功元素外,還有什麽追求嗎?我們成長的局限性是否影響了我們認知人生的真正價值?
多夢時節的仰恩歲月,承載著我青澀的初戀,我冥思苦想的獨處。仰恩月光的優柔,清麗,曾見證著多少莘莘學子的歡笑和輕泣,夢幻和憂傷。。。
(未完待續)
-----
18年前,輕舟在春天的仰恩湖邊寫的一篇散文:
夢之
小時候曾夢想擁有一個大大的粉紅色的蝴蝶風箏,夢想擁有一頂神氣十足的海軍帽,甚至夢想成為安徒生筆下的拇指姑娘攜手與英俊的王子飛到美麗友好的海島上。
流年似水。環境的變遷。但夢卻未斷,盡管內容在變。
清晨時欣賞冥冥薄霧,淡淡朝露;黃昏時遙望如血殘陽,身著白衣戴頂紫帽,獨自在雨中漫步;靜坐在湖邊草地上欣賞遠山,經過一季無雨的冬後初醒的小河。。。總會不經意地編織一個又一個夢。
《紅樓夢》中寶玉進太虛幻鏡時見到的第一首詩,就是警幻仙姑的“春夢歌”-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是的,夢如流雲,一瞬間,一瞬間都在改變著,最後隨風輕散了。而我於夢,卻是無怨無悔。人生總有許多無奈,而夢或多或少地使內心得到平衡。莊子曾說:“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縱使夢與事違,不必悲戚,不必怨天尤人;縱使美夢成真,也不必得意忘形。夢還是夢,生活還是生活。既要用正確坦誠的態度對待生活,也不乏多一些夢,畢竟夢幻是希望之父。
當薔薇芽剛剛露出,我的思緒還停在綠芽上時,那嫩芽卻在我不經意的當兒,搖身爬滿了一牆的薔薇花。。。
第一眼看到羅丹的《思》就好喜歡,那低首冥思,被我稱為夢幻少女的,是在編織夢幻呢還是在尋夢?
當我的思緒還停在滿牆的薔薇花時,卻已落英繽紛了,而留下的是幽幽淡淡的薔薇謦香。
寫於91年4月30日
曾發表於《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