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說文論武之主權在民(五)

(2009-11-18 09:38:55) 下一個

 

因此將道德之功能無限放大,從而忽視讀書人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專業能力的缺乏,就會培養出一批迂腐的清高之士,開口就是道德文章,閉口就是聖賢榜樣,往往把技術和觀念的爭執,簡單化為人品的指責。

當然道德掛在嘴上,是不是自己身體力行,又另當別論,反正結果就是搗亂的多過幹事的,折騰的多過務實的,嚷嚷的多過耕耘的。在明朝萬曆年間,被煩到頭疼的明神宗朱鈞因為立儲之爭,尤其是朝廷的言官的凶悍,以三十年不上朝的罷工作為抗議手段。而興起的東林黨,和齊楚浙諸黨之間的惡鬥,都導致了整個文官體係的癱瘓,從而為魏忠賢的閹黨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在知識界的文藝腔盛行的時候,正好就是中國在科技上,開始被西方趕上並超過的時候。中國在曆史上享受了幾千年的科技領先地位,在這一段時期開始衰落,以萬曆朝為例,來自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的紅夷大炮,以及火槍,遠洋船隻,和這些產品背後代表的科技和工藝能力,已經超過中國。

不光是西方,連明朝的對手後金國也很快在這個技術上超了過去。在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的寧遠保衛戰中,明朝將領袁崇煥用了紅夷大炮之利,大敗後金軍,並導致了努爾哈赤之死。第二年的寧錦之戰中,皇太極也吃了大炮的大虧。這之後,在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後金終於靠著俘虜的明朝工匠,仿製了紅夷大炮,並運用了脫蠟法,用了鑄鋼代替鑄鐵,並對火炮的不同部位進行複雜的退火和淬火處理,從而一舉在製造大炮技術上超越了明朝。

於是在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短短的13年後,曾經被大炮轟得血肉橫飛的後金軍,開始用大炮對付明朝守軍了。在鬆錦之戰中,這些大炮幫助後金軍攻陷了塔山和杏山,入關之後,又靠這些大炮轟開了揚州城牆,以便讓滿清鐵騎血洗揚州。

萬曆年間的明朝經曆了兩場外患,一場是日本的豐田秀吉入侵明朝的屬國朝鮮,明軍入朝作戰,靠了自己的大炮優勢和騎兵,打垮了進攻的日軍。但是另一場後金的努爾哈赤卻在東北的薩爾滸打敗明軍,導致明朝在東北陷入守勢。

在這種國難當頭的份上,看不出整個官僚係統和知識界,對國家的現實問題有什麽解決方案。整個控製政治和輿論的精英階層,主要的關注點是所謂太子誰做的國本之爭。通過攻擊明神宗不願立長的妖書案,到後來企圖謀殺太子的梃擊案,在明神宗死後,終於出頭的太子明光宗朱常洛,因為搞女人過度,一個月後暴斃時發生的紅丸案,以及圍繞著明熹宗這個世界上著名的木匠藝術家朱由校登基的移宮案,都導致朝廷官僚和在野清流這兩個知識分子陣地,發生了不可彌補的分裂,和越加殘酷黨爭,因而對真正的社會問題和國防威脅,倒是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了。

這種隻顧內鬥而不理實事的政治文化,在北宋的新黨和舊黨之爭時候已經出現,但是到了明朝才真是集了大成。在萬曆之前的嘉靖一朝,就因為明世宗朱厚熜如何處理其父親興獻王的地位問題,而引發了從正德16年(公元1521年)到嘉靖17年(公元1538)長達17年的政治鬥爭。這個大禮之爭的波瀾壯闊,從道統這些虛活兒的口頭之爭,到官僚的派別傾紮這些實際利益搏殺,鬥爭的高潮之處,是朝廷官員200多號人,在左順門跪地抗議,直接和皇帝對撼,然後錦衣衛的廷杖大打出手,導致18位官員被打屁股而死。

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看那個時代,有種感覺就是當時的文化人們,就是說俺們民族的精英階層,頗有一種吃飽了飯,找不到其他太好的事情可以做的感覺。其實那個時候社會上的問題已經層出不窮了。朱元璋時代建立的人口普查結果,就是“黃冊”和“魚鱗冊”已經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了,朝廷的財政和稅收也麵臨比較大的困難。

而且當時的中國經濟已經開始了二元化,就是以中原為主的農業經濟,和以東南,從浙江、福建到廣東的海洋外貿經濟已經形成。雖然明朝在宣德年間開始實施海禁政策,遏製對外貿易而引發的工商業發展,但這個政策,大部分還是遠在京城的官僚們意淫一下而已。在東南沿海的各種對外貿餘,因為中國的貿易帶來的豐厚利益,和歐洲黃金和白銀比價與中國的差價,導致各地商人將白銀運到中國,換成黃金,回到歐洲兌換白銀,謀取暴利。

因為當年在南宋和元代,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征服,導致了大批東南地區移民,遷徙到了東南亞一帶。然後在這些地方起家的華僑們,就以向俺們自己漢人皇帝進貢的口號,浩浩蕩蕩回來做生意了。你不是不讓人做生意嗎?俺這些華人回來拜見自己的皇帝,進貢一些海外奇珍異寶,你總不能這麽不盡人情吧!

於是俺就帶來了十條大船的船隊,進了廣州和泉州港,九條船裏麵都是用來做生意的香料、白銀等等,一條船裏就是帶上朝廷的貢品,其實就是關係打通費,算是把皇帝、皇後、太子、皇子和公主們,掌權的大臣們,受到寵幸的太監們,一股腦全部給收買了。這樣反正地方官員也有份子的那九條船,自然可以平平安安的發財,不會受到朝廷的監督使之流的幹擾了。

這套方子當然蠻夷們也會玩,各地方的小王國們個個摩拳擦掌,帶著貨物,要來北京進貢。那時候明朝的進貢體係,差不多就是今天的WTO了。兩個來自日本的武士豪族大內氏和細川氏,在寧波因為進貢的排名先後問題,互相廝殺,並趁機打劫當地,引發了爭貢之戰。

可是貿易發展的興起,和東南地區工商業發展迅速,並沒有為朝廷帶來財政和稅收上的好處。而相當於今天中國所發生的東西部經濟差距,在明朝時期已經明顯出現。新儒家理論中的重農抑商其實也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但是以農業稅收為主要稅收來源的財政體係,其實是加重了西部和中原的負擔。而東南為基地的讀書人們,日子過得其實頗為紅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