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味的空間

寧為真小人,勿做偽君子
正文

哀悼的汽笛響起來了- -

(2008-06-06 09:43:10) 下一個

(文章來自天益雜文)


天下著小雨,臨近下午兩點 28 分,川流不息的大街上開始有車閃著方向燈靠路邊停下,接著就越來越多的車開始靠邊停下。全國默哀的汽笛接著響起來了,所有的車都停下了,車上的人都下車站立車邊,路上的行人也都停住腳步,就地肅立。細雨霏霏,像是在給空曠的大街洗浴,人們有的打傘,更多的人就這樣淋著雨肅立著,向幾天來死於川西大地震的罹難者致以哀悼。可以看見的旗杆上,淋濕了的國旗,耷拉在旗杆中央,幾十年來,共和國第一次舉國向無名的百姓哀悼,第一次為他們下半旗。

電視上清一色都在轉播 CCTV 的節目,全國各地包括港澳都在同一個時間裏肅立默哀,那場景似曾相識。印象中是 1975 年,首先是董必武,然後是康生,我們從廣播電台裏知悉了哀樂的旋律,以及各地下半旗的場景。接下來的 1976 年,周、朱、毛相繼辭世,“國葬”的規格和禮儀就更具規模了。偏偏,人禍天災在這兩年驚爆,河南遂平縣板橋水庫崩潰,鄙人親臨救災現場,那種“排山倒海”留下的慘狀卻不準報道,記得很清楚的是,京廣臨時鐵路接通之後,路西遂平縣城一邊搭建了延綿數公裏的葦席高牆,用於遮蔽經過客車的視線;接著的唐山大地震,即使歌頌黨恩也不得不披露出災難的一角,且蔓延全國的“防震措施”也捎帶著慘烈的傳言。不記得過了多久人們才獲得官方報道的死亡數字:兩處各死亡二十多萬人。然而民間傳說的數字則遠不止這些。

但,共和國的國旗始終高高飄揚,它隻為領導人辭世降半旗,老百姓無論死多少人都不可能讓國旗低下高昂的頭。這回,不同了,國務院 18 日頒布公告:“ 5 月 19 日至 21 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我國駐外使領館設立吊唁簿。 5 月 19 日 14 時 28 分起,全國人民默哀 3 分鍾,屆時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這個時刻就是 12 日川西地震爆發的時刻,“全國哀悼”的呼籲幾乎在地震後不久就有人在網絡上提出了,不過它似乎有違祖製。幾千年來,老百姓成百萬上千萬的死難並非罕見,“死生由命,富貴在天”,何時會當回事呢?“三年困難時期”,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死難,三千萬餓殍甚至抵不上老毛嘴邊那顆痣,至今仍舊諱莫如深,遑論“全國哀悼”?

令我吃驚的是, 16 日,秘魯總統加西亞、總理德爾卡斯蒂略以及外交部長、司法部長和勞工部長共同簽署的最高政令:“ 2008 年 5 月 12 日發生在中國的強烈地震,不僅是這個亞洲國家的災難,也是全人類的不幸。秘魯政府對如此慘重的人員傷亡表示哀悼,將宣布 5 月 19 日為全國哀悼日。”內心脆弱的中國人眼裏滿世界都在“反華”,恰如同魯迅的《狂人日記》裏那位主人公看誰都像是要吃他的主,遠在地球背麵的那個國家難道不是在“將我們一軍”麽?於是啞然,不知該說什麽好。如今的世界早就不是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那種狀況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再是什麽“社會主義風格”,而是人性、人權的基本體現。

川西地震,舉國哀悼,無論怎麽說也屬“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國家果真要成為“公民社會”了麽?看來有點像,民,第一次享有主人的規格。而且,震災初起,除了政府救災行為及時果決之外,民間自主自為的救助規模也屬史無前例,隻有“公民”才具有自主自為的稟性,“臣民”永遠隻曉得“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然後看電視,又惶惑了,三分鍾默哀剛結束,慷慨激昂的“中國,加油!”便響起,看見如此眾多的人群在那個廣場上振臂,使我不能不響起當年他老人家“接見紅衛兵”的熱鬧。我不知道,倘若誰要是死了爹或者喪了娘,一群人跑到喪儀上振臂高呼“某家,加油!”那算咋回事?我更不能理解,怎麽就會有那麽些人,硬是不會舍棄任何可以表現激昂的機會。

老實說吧,這些天來我一直把電視節目在 CCTV 與鳳凰衛視之間來回跳,在前者那裏,我不知看到多少領導的關懷、戰士的英勇、民眾的感激,仿佛我們麵臨的不是一次空前的慘禍,而是“與天奮鬥”的機遇,上蒼降臨到人間的不是災難,而是提供了一個表演“革命英雄主義”的舞台。隻有後者的報道裏,還能看到悲傷,失去親人、同學、朋友的悲傷。尤其是那位壓在廢墟下堅持了 79 個小時的陳堅,江蘇消防戰士用 7 個小時搶救他,他說他要堅強,一定會活下來。可當他被從廢墟裏救出來,對救他的消防戰士說了聲:“謝謝你們!”便撒手人寰了。給他做對口人工呼吸未果,消防戰士哭著說:“陳堅,你怎麽這麽傻啊?都堅持了 79 小時了,怎麽就不堅持了呢?”令人肝腸寸斷。看著這些場景錄像,那些守在瓦礫堆旁哭泣的父母、孩子、親友,總能知道這是一場浩劫而不是別的。我很想拜托我們那些主管宣傳的官員們,請你們少一些俗套,多一些人性;我們為搶救災民的戰士們感動,但死難也決不是一個冷漠的數字所能概括的。舉個未必恰當的例子,一碗湯裏不應該沒有鹽,但若是抓一大把鹽撒進去,那碗湯就不是滋味了。尤其是,多少孩子啊,如果你自己的孩子葬身瓦礫,你還能如此安詳嗎?有句口號叫做“奪取抗災鬥爭的最後勝利!”我不知道還有什麽“勝利”可言,無論我們搶救回來多少生命與財產,那能算“勝利”嗎?

哀悼平民百姓的汽笛聲總算響起來了,這無疑是一個進步,中國的進步,倘若它果然是邁向公民社會的第一步的話。倘若演繹成“弘揚愛國主義”的手段,那就談不上什麽進步了。在人性意識在世界上越來越濃鬱的情況下,以民眾的慘痛來張揚什麽“愛國主義”,恐怕連天良都保不住,還談什麽進步?


( 2008.5.20)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