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KidsMom

更多博文請見:美國教育-智陳博士的博客(新浪博客)。美國課外學習學校“陽光學院”副院長。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成長中的煩惱 - “應不應該上哈佛?”(三)

(2009-05-18 19:01:06) 下一個

為什麽上哈佛(或其他名校)?

孩子上哈佛之前,還真沒正兒八經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些父母會說:這還要問?上哈佛好啊,大家都想上。孩子上了哈佛後,在孩子與我們商量選擇專業時,我們才真正花時間考慮這個問題。我們期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幹什麽?律師?醫生?去華爾街(金融業)?中學教師或大學教授?企業主?政府官員?我們期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什麽樣的生活?忙碌的?悠閑的?風風光光的?還是“平平靜靜的”?富有的?還是一般中產階層?

考慮來考慮去,結論說出來,大家可能會覺得好笑。我們的結論是:孩子自己覺得的“快樂的生活”最重要!即,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喜歡什麽?又適合什麽樣的生活與工作?

孩子與我們一起討論後,先把律師,醫生,去華爾街(金融業),這三項去掉。律師雖然收入高,貢獻大(好的大律師),但工作忙,得與各種人等打交道,經常在 fight ,有時可能還要說違心的話,不 cool 。醫生是個好職業,收入高,受人尊敬,但工作忙,責任重大,太累。去華爾街(金融業),雖然收入高,但太累,而且這兩年名聲不好。

那到底要選什麽?對老爸老媽來說,最喜歡的是:中學教師或大學教授,或政府部門的公務員。有些家長會想,我花上一二十萬美元供孩子上哈佛(或者我天天在子女論壇討論爬藤)就是為了當一個中學教師?

記得二年前,孩子剛被哈佛錄取,我們當地哈佛校友會開新生 PARTY ,邀請我們去參加。我們就遇到一個五十開外的一位哈佛校友,在當地的一所中學裏教書。一個慈眉善顏的紳士,談起學生來,可有興致!看得出來,他喜歡他的工作!我倒沒問他當初他的父母給他上哈佛花了多少錢。

這錢花得值嗎?現在我就來談談上哈佛(或其他名校)的好處。

中國有句名言(對老師):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其實對學生,可改為:就學於天下之名師,不亦樂乎?與天下之英才一起學習,不亦樂乎?

教經濟課的老師是一個頗有名氣的經濟學家,心理學課的女教授也是該領域很有名的一位專家。數學係更是有許多大數學家。哈佛的學生雖然不能說每一個都是英才,但確實是有許多學生是極為優秀的年輕人。同學中,一個是華裔子弟,小提琴拉得是“出神入化”,得過國家級大獎,開過獨奏音樂會;經常同學們是伴隨著他優美的琴聲學習(大家知道,馬友友就是就學於哈佛)。一個波蘭裔的同學,鋼琴彈得簡直是專業水準,又是作曲的好手,同學們應景的詩作,他很快就能譜好曲。另一個同學“生來就有”領導才能,在高中時,就挑頭組織人馬,在本地區內通過了十來年都不能通過的議案,為自己的高中爭取到數百萬美元的款項;上了哈佛後,高中的校長還經常與他聯係,“共商學校大事”;去年還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做工作人員。一個同學的數學“好得不得了”,“數學公式對於他就像音樂家的手中的音符會自然流淌出來的”。同學中,國家級科學 / 寫作比賽,各種各樣比賽的優勝者,國家優秀畢業生等,更是占很大的比例。更難能可貴的是,同學們之間的關係總體上是很友好,合作的關係*。與天下之英才一起學習,其樂也陶陶!

上哈佛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正規的課堂裏。哈佛的大半(我隨便估計的啊)價值還體現在孩子們組織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每天會有大師級的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的講座,每天會有知名人士的聚會。一個小小的學生投資俱樂部,可以邀請到億萬富豪(如彼德·林奇等)來做報告。巴菲特說自己又忙又老,不能來;但同學們去,他會樂於接待(大家還記得去年一位父親貼的他兒子與巴菲特像哥倆的照片?)。前兩年,哈佛一個華裔學生組織在上海辦的夏令營,上海市市長也樂顛顛地來致詞,中國的許多名流也來助興。今年春假,我孩子參加了一個在香港的一個活動(香港大學邀請十幾個哈佛的學生去香港參加活動),包括與港大學生辯論,參觀香港政府部門,會見社會名流,等(香港的特首,台灣的老大都是哈佛的校友),包吃包住包辦活動。孩子們辦的政治性的俱樂部,有時候一個討論會就會來三四位部長/參議員級的人物,發愁的是要多拉一些同學去湊熱鬧(否則也顯得太不給麵子了)。組織或參加這些活動是讓孩子們學到不少本領和見識。(因此,將來就是當中學老師,假如學生得了總統獎,一起去白宮見總統也不會怯場。說不定還會與總統相互拍著肩膀說,哥(姐)們,多年不見,幹得不錯!)。另外,總體而言,從名校出來的學生找(暑假)工作有優勢。

因此,我們覺得花錢讓孩子上哈佛是值得的。二年下來,孩子也說哈佛很好。

那麽上哈佛有缺點嗎?有。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時間不夠用,導致的問題是,許多學生睡眠不足。一是功課重。大孩子修的一門“國際外交”課,動不動就是要求讀上2,300頁的書/論文,寫出體會並在課堂討論。讀的“法學”課也是一樣。現在期末了,修的“文革”課要考試,老師給了一個複習提綱,滿滿174頁,包括了十年文革的所有重要事件與人物。二是功課之外,孩子們還要花一半以上的時間在課外活動。許多活動對大多數學生來說,確實非常有吸引力。以前,看過一篇報道,說哈佛的學生平均隻睡6個來小時,還覺到可能是記者誇張了點。孩子上學後說,平均6個小時恐怕是不到的。另外,由於集優秀孩子之大成,同學們相互激勵,因此孩子們自我期許較高,壓力較大。我們給孩子的勸告是不要那麽要求高,要學會拿B,要學會放棄。

有些人提到哈佛富家子弟多,“窮”學生會覺得不自在。我們的孩子是沒有這個感覺(難道沒告訴我們?)。我想哈佛的學生大部分來自於中產階層,你與這些同學交往就是了,盯著那少數富家子弟幹什麽?再者,許多名門(富家)子弟也是很有理想,富有“世界大同”精神的青年人(想想當年投奔延安的年輕人,許多是富家子弟)。他(她)們也一樣去當誌願者,去流浪者的庇護所做飯,燒菜,擦地板,洗廁所。我的孩子告訴我們,在哈佛還真沒有多少時間去花錢。說實在的:在哈佛擺闊,沒人 care 。

哈佛的精神是什麽?我想,可能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 2007 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是一個較好的注釋。在他約 14000 字的演講中,其中心話題就是:如何幫助消除現實世界的不平等。他提到,哈佛的學生,由於你們有幸擁有了聰明,特權,機遇,因此其他的人就有權利要求你做出奉獻。(我想,這裏的特權 / 機遇是指,上天賜予他 / 她們的聰明以及得到了接受最好教育的機會)(原文: When you consider what those of us here in this Yard have been given – in talent, privilege, and opportunity – there is almost no limit to what the world has a right to expect from us. )。在結尾,他說“我希望, 30 年後你們還會再回到哈佛,想起你們用自己的天賦和能力所做出的一切。我希望,在那個時候,你們用來評價自己的標準,不僅僅是你們的專業成就, 而包括你們為改變這個世界深刻的不平等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你們如何善待那些遠隔千山萬水、與你們毫不涉及的人們,你們與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同為人類。”**

我想這會引起哈佛學生的共鳴。至少我孩子與許多同學是認同蓋茨的提議的。

(我把我們的一些所見所聞所想與大家分享,有些想法會有偏頗之處,所見也會有不全麵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教。我們談的好像正麵的多,負麵的少,了解的人也可以談談哈佛負麵的地方。近段時間很忙,我已寫了三個帖子了,因此就暫時告一段落了。)

* 美國大學的學習製度的設計,避免了類似於中國大學中的那種競爭(如入黨,入團,選班幹部,三好生/積極分子等),成績也沒法真正比較(每個學生選的課都不一樣)。

**  http://www.2ic.cn/html/59/t-373159.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