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在討論“城裏人、鄉下人”出身的話題,還是挺有意思的。實際上,我猜,就是指出“鄉下人”的“不好習慣”的“城裏人”也不會真正覺得一個人的舉止行為是取決於其出身的地理位置。怎麽說,也應該是較大程度上決定於其成長的家庭環境與文化。而一些所謂的“城裏人、鄉下人”差別,更多的是中國城鄉之間的經濟差別而已。
說起文化,通俗地說,可以分“士紳文化”(或說精英文化、雅文化)、“鄉土文化” (或說大眾文化、俗文化)、與“痞子文化”等。
實際上,“士紳文化”與“鄉土文化”都是 文化,隻是知識程度、思想深度的不同。受這二種文化熏陶的人,都被教育要遵守一定的道德準則,行為舉止都要有約束等。
而“痞子文化”其實不是文化,其基本特點是:沒有什麽道德準則,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在中國大陸,原來的文化沉積是很深厚的;但是在上個世紀中葉以後,“痞子文化”曾大興其道,文一點的是“姚文元”,粗一點是“芙蓉鎮”裏的王姓人物。這種人在鄉村與城市都有。
其實農村來的人,像文學城裏的“無憂”,可以說是前二種文化熏陶出來的“代表”。特別是由於他母親的宗教傳承與家庭教育,使他成為一個知書達理的人,雖然有時候說話有點“生硬”。嗬嗬。
而城市裏當然不乏傳統的書香門第/官宦人家,但是,由於文革,大部分城市及大部分家庭 成了“文化沙漠”。這樣的環境下麵,隻有靠個別“頑強”家庭的文化傳承。
其實,家庭的文化傳承,或簡單地說是“教養”,有時候還真是很“頑固”的,不因為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多了點就會改變。
希望在北美成長的下一代應該能更多地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這可以是中華文化精髓部分與基督教文明精華的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