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16日)日本召開了特別國會,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被推舉為首相並組閣。第93屆鳩山內閣總理大臣已正式誕生。
一向対政治不感興趣的我,也關注起這次選舉中獲勝的日本民主黨來。自感有點奇怪, 還常常在遊覽日文網站、論壇,看到不少日本網民們在熱烈討論民主黨上台之後的政策實施。所以受啟發不淺。不過我隻是雜談,也許主題不明,也沒有特別的中心內容。
日本民主黨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不僅迎來政權更迭,還因此獲得173億日元(約合1.86億美元)的政黨補助金。所以又被稱為:日本民主黨“奪權“又“發財”。
據報道,民主黨在這屆眾議院選舉中,獲得議席從以前的112席猛增至308席,推算一下,民主黨到(2010年)領取的政黨補助金將比今年(2009年)增加近55億日元,達到173億日元。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自民黨,在選舉中喪失了近200個議席,僅保住119席,所獲政黨補助金也將減少53億日元,隻有約104億日元。日本媒體認為,這筆豐富資金將使民主黨在明年參議院選舉中如虎添翼,而自民黨在資金上捉襟見肘將影響卷土重來的勢頭。
這次民主黨為什幺會獲勝?我想就是像我們這些平時不太關心政治的人也突然關心起選舉活動是有密切關係的。日本的中、青年在這次選舉投票中占了很大的比率。最大的原因就是民主黨製訂了一行準対日本少子化的“育兒支援”政策。即從剛出生的小孩至初中畢業生為止,每個小孩每月補助二萬六千日円,而高中生得不到一円補助。
対民主黨上台後的的政策實施,網上網下議論最普遍的就是談論日本的現狀,“少子化”問題。昨天我在電視上也看到了民主黨的頭麵人物被一問一答, 多次提及有關“育兒支援”的補助費問題。其中被問到中學三年級為止的學生從明年開始得到政府的一定補助費,而讀高中的學生就得不到一円的補助。其實対讀書的孩子們來說真正化錢的是讀高中以後,中學生和高中生都還是未成年的孩子,為什麽要有這樣的差別。這是一位有著四個孩子,最小的兒子明年上高中,而三個女兒都在讀大學和專門學校的五十多歲主婦的談話,她的主人(老公)因公司經濟蕭條不景気,隨時麵臨著被解雇的危機。対民主黨製定的這項“育兒支援”政策究竟如何實施,新上台的鳩山內閣總理大臣應該好好深思,才能更得民心。
有關日本的“少子化”問題。在網上看到很多網民們由此談論到日本是否應該引進“移民”的問題。一提起“移民”,就會想到隔壁的鄰居中國,中國人口那麽多,日本若允許移民,來得最多的一定會是中國人。有人反対說:“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國民性完全不同,就像水與油一樣,即使放在一起,也完全無法相融”。
其實日本大部分人患有“移民過敏症”。不過,說起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國民性”,這倒是個有趣的話題。
以前看過幾本日本人寫的相關書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弘兼憲史的日本人所寫的一本書,書名叫“如此不同!日本人與驚異的中國人”,這位弘兼憲史以料理為例,書中將中國人和日本人做了這樣的比喻,說:日本人是“飯團誌向”,中國人是“炒飯誌向”。“飯團誌向”的日本人講究團隊精神,就像一個結實的飯團一樣有很強的粘著性,十分團結;而中國人與日本人完全相反,中國人就像一盤“炒飯”,一粒一粒地決不粘在一起,粒粒“炒飯”都強調自己的個性,所以中國人總是不團結。
我覚得這個比喻看似有理,其實不然。我們中國人雖像炒飯鬆鬆散散。但炒飯裝在盤子裏,這盤子就是中國文化,看似鬆散的飯粒,靠中華文化攏在一起,也就不以為散了。
不過,弘兼憲史的“飯團說”與“炒飯說”,在日本讀者群當中相當有市場。當然,其中也有日本人對於弘兼憲史的“飯團說”表示疑問的,例如曾經就看到一位日本青年在博客中這樣寫道:“如果說日本人是‘飯團’的話,那麽我們的凝聚力在哪裏呢?因為‘飯團’總不可能隻有一個。如果有許多‘飯團’存在的話,那也就意味著沒有中心。沒有中心而談的‘團結‘就顯得很空洞。”
這位日本青年的分析,看來也不無道理。關於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國民性,日本人是否像“飯團”,中國人是否像“炒飯”,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說起日本的“飯團”,腦子裏第一個浮現出來的日本的餐桌上最常見的おむすび(三角形飯團),用這個“三角飯團”來比喻日本“議會內閣製”似乎再好不過: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權鼎立。日本現在雖然換了新的政黨,但“三角飯團”的格局不變,變的隻是口味。新上台的日本民主黨,會做個什麽味道的“飯團”給日本國民們品嚐呢?
日本民主黨幹事長岡田克也強調新政府將重視與中國關係。岡田是在東京出席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研討會時做出這番表態的。他指出:“民主黨向來重視中國。執政後也將繼續深化這一想法”。他表示希望日中在“全球変暖、環境、能源問題等經濟以外的課題上也能攜手合作,領導世界”。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