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新版-電影<<平原遊擊隊>>
(2010-06-02 18:05:55)
下一個
老版&新版 電影<<平原遊擊隊>>
重拍故事片,是文革時期中國電影的一大特色。說到電影的重拍,在世界電影領域是一個司空見慣的事情,直到現在,老片重拍仍是西方電影界,特別是好萊塢的熱門題材。但像中國文革時期融入濃厚政治因素的老片重拍,恐怕就該算是中國電影的專利了。
文革以後直到1973年的七年間,中國的故事片生產徹底停滯,銀幕上的國產影片除八個樣板戲、新聞簡報外,就是經審查後被允許繼續上演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奇襲》、《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平原遊擊隊》、《鐵道衛士》等幾部文革前的老片。林彪事件以後,在周恩來總理的主持下,文革中被破壞的社會秩序開始悄然恢複,故事片的生產也隨之被提上議事日常。但文革以後的政治和思想環境,已經使電影創作的源泉出現枯竭,麵對這個窘境,江青隻好提出,在沒有好劇本提供拍攝的情況下,可以把文革前比較好的影片修改重拍,而且要用先前的原班人馬,全部用彩色膠卷。到1974年,長影的《豔陽天》、《青鬆嶺》、《戰洪圖》,以及上影的《火紅的年代》作為文革後的第一批故事影片正式和觀眾見麵,這當中,就有《青鬆嶺》、《戰洪圖》屬於重拍片,後來,陸續有上影的《渡江偵察記》、北影的《南征北戰》(彩色寬銀幕和普通銀幕兩個版)、上影的《年輕的一代》被重拍,而長影1974年重拍的《平原遊擊隊》則是把這個時期老故事片的重拍,推向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稱得上是文革時期老故事片重拍的活教科書。
黑白故事片《平原遊擊隊》產生於1955年,由蘇裏、武兆堤擔任導演,是一部中國觀眾非常喜愛的電影,其故事情節特別是李向陽的英雄形象在中國億萬群眾中可謂家喻戶曉。要是按照文革時期的意識形態標準,這部電影沒有什麽可挑剔的,這大概就是文革以後它被“恩準”繼續上演的原因。但既然是舊的東西,就要被推倒重來,不僅讓它在思想內容上符合文革的要求,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要就範於文革時期的特有標準,這就是文革時期對電影重拍的最簡單思維。1974年,新版《平原遊擊隊》開始拍攝,導演是曾在老片中擔任副導演的武兆堤。現在想起來,我真理解當初導演的艱辛,他既不能超越客觀因素的條框,又要擺脫老片中的自己,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製約因素,就是在籌拍這部電影的同時,一部根據《平原遊擊隊》改編的京劇《平原作戰》已經被搬上了舞台。
既然重拍,自然要去除那些在領導人看來“不合適”的東西,和老版相比,新版《平原遊擊隊》在故事情節上沒有大的變化,但革命英雄主義的“高大全”卻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老李向陽”歪著帽沿、不修邊幅的形象被衣冠整潔、領扣始終係嚴的“新李向陽”取代;“老李向陽”詼諧、風趣,在長輩、首長麵前“傻憨”的形象,變成了“新李向陽”始終英姿勃發的英雄氣概;“老李向陽”小時候偷棗吃的“短”沒了,化妝後的口哨也不吹了。還有老版中遊擊隊員老侯冒充準備回家娶媳婦的夥夫,隻身摸掉偽軍炮樓的故事情節,新版算在了冒充船夫的李向陽身上。老版中,當八路軍團長向李向陽布置任務時,說過一句樸實而富有哲理的大實話“要想抓住狐狸,必須比狐狸更狡猾”,新版變成了“我們要牢記毛主席的教導,充分依靠群眾”,再就是加上了李向陽的“有黨,有毛主席,有群眾,咱們什麽任務都能完成”,“毛主席說,拚命主義是軍事上的近視眼”等等生硬的語言。在人物安排上,鬆井“中隊長”晉升為鬆井“大隊長”;李向陽母親的身份,改成了“李大娘”,同時那段老勤爺用詼諧的語言譏諷漢奸翻譯官的情節,也被李大娘義正詞嚴地怒斥鬼子漢奸所取代,這樣的設計,一方麵受到了京劇《平原作戰》的影響,另一方麵恐怕是出於江青的喜好,也就是一定要突出女性的革命形象。
新版中,加大了一個形象的力度,這就是區委書記老孟。在老版中,這個角色語言不多,而且非常樸實,而新版則突出了他黨的政工幹部的特點,總是在做動員,發號召。在鬼子進村的關鍵時刻,他不慌不忙地說了一首打油詩:“又挖地道又存糧,老百姓人人心向黨,堅持毛主席持久戰,鬼子小命活不長。”在地道要即將被鬼子挖開時,他斬釘截鐵地說:“鄉親們,我們李莊是烈火裏煉出的一塊鋼,麵對凶惡的敵人,我們要像李向陽同誌那樣,堅決同敵人戰鬥到底!”在他為保護群眾挺身而出時,老版中隻說兩句話,“糧食我都運走了”和“就是打死我,也別想從我嘴裏得到一粒糧食”,而新版的話就多了,先從“你們找李向陽幹什麽”,到“九一八你們霸占了東三省,還以為再帶幾個師團就想霸占全中國,夢想!”又說到“東三省不抵抗的是誰?是國民黨蔣介石!你看看我們是誰?你就是把你全國的師團都調來,也照樣把你們全部消滅!”最後是群眾高呼:“我們都是李向陽!”連老鬆井都反問他:“怎麽,你想審訊我嗎?”大家不難看出了,整個就是一個京劇中《怒火三千丈》的翻版,再加上片中從頭到尾極富戲劇化的語言、朗誦式的道白,這部重拍的《平原遊擊隊》無疑是文革電影的一個縮影。而就這部電影的特殊性而言,群眾在看觀看新片的同時,總要從中尋找到他們心目中永遠抹不去的老《平原遊擊隊》和“老李向陽”。於是通過對比,這部新排的《平原遊擊隊》就成為了文革重拍電影的活教科書。
新版《平原遊擊隊》中李向陽的扮演者是李鐵軍,關於他,咱們前邊已經介紹不少了,按說他的形象絕對夠得上“革命英雄主義”了,但觀眾並不買賬,看完此片後,津津樂道的依然是郭振清的“老李向陽”。倒是老鬆井的扮演者方化繼續以他的出色演技征服著新老觀眾。說到重拍老片中繼續使用老演員,當時似乎有這麽一個規律,就是本著全部啟用新演員的原則,留用一位老演員,像《青鬆嶺》中的李仁堂、《渡江偵察記》中的陳述、《年青的一代》中的達式常、《平原遊擊隊》中的方化,可就是這些屈指可數的老演員,都成為了改版後影片中最大,甚至是唯一的亮點。區委書記老孟的扮演者是穀子,他拍的片子不多,但份量都很足,像《金光大道》中的劉祥、《濟南戰役》中的政委,給觀眾最近的印象可能就是《保密局的槍聲》中扮演一位犧牲的地下黨領導,戲份很少。在老版中,漢奸楊守業和其父楊老宗的扮演者是葛存壯和安震江,新版中換成了孫敖和崔超明的組合。再就是新版中的村姑翠萍,是後來成為著名影星的宋曉英第一個銀幕形象,她在隨後長影的《金光大道》中扮演錢彩鳳,由於演技出色,開始引起觀眾的注意。
新版《平原遊擊隊》的曲作者,是著名電影作曲家雷振邦,應該說,這部重拍片的電影音樂是非常出色的,無論是樂曲結構還是配器,都比老版音樂豐富了很多。老版中,主題音樂自始至終重複同一個旋律,新版音樂以《到敵人後方去》為基礎旋律,不同故事高潮有不同的內容,但觀眾可能對老片太情有獨鍾了,仍念念不忘老版中那簡潔而樸實的旋律。而觀眾最感興趣的老版中那段《鬼子進村》也許是無可替代的,在新版中,作曲家無疑是煞費苦心,創作了一個新的旋律,日本民間風味也極其濃厚,但相比之下還是缺乏個性,最終沒給觀眾留下什麽印象。
老版的影片沒有歌曲,新版可能是要適應當時電影創作的一個定式,安排了兩首合唱歌曲,第一首《一腔血染戰旗紅》是在李莊百姓慘遭鬼子和漢奸蹂躪後,唱出的“化悲痛為力量”的怒吼;另一首《反帝大期迎風招展》是擊斃鬆井後的片尾曲,和此對應的老版場景是“老李向陽”的一句“同誌們,上馬!”加主題音樂。到底哪個版本的音樂您最喜歡呢?還是由朋友們自己去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