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沙場再探,賈汪的那座樓 (黑哥;) (圖)

(2010-06-02 18:05:54) 下一個

賈汪在徐州的東北部,距離徐州市主城區35公裏,北部與山東接壤。這裏因煤成礦,因礦建城。今天,這裏已是徐州市的一個城區,雖然還談不上十分的繁華,但卻是江蘇省麵積最大的城區。

賈汪城區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要馬路,叫賈韓路,連接著賈汪和韓橋。夏橋煤礦就在這條路的中段。這裏的礦井在前些年就關閉了,礦區內的房屋也大都拆除,走進往日的礦區給人一種很荒涼的感覺。

我去賈汪那天,天上正時時飄落著小雨,我在泥濘中從那些斷壁殘垣中穿行,為的就是去尋找淮海戰役中賈汪起義的舊址。轉了半天,好不容易看到一位過路人,經他指點,我才終於看到在礦區的中間有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老式樓房立在那裏。

那座老樓房據說是日本人占領賈汪時建的,坐西向東,隻有兩層,呈一個“U”字形的布局,上下共有四十多個房間。西麵有一排後來建的樓房與它相接,這就形成了一個帶天井的院子。前些年,這裏還是煤礦一個部門的辦公樓,現在已是人去樓空大門緊閉。 1948年,這裏曾經是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司令部。淮海戰役開始之前,這個司令部遷到徐州去了,這裏就成了第三綏靖區的前進指揮所。當時,第三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是這個指揮所的主任,賈汪起義就是在這座樓房裏組織和指揮的。

這是我尋訪淮海戰役舊址中見到的保存完好的最大的單體建築。


原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前進指揮部舊址


指揮部的大門還是六十年前的樣子
1948年,賈汪還隻是隸屬於銅山縣的一個鎮子。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群中,除了礦工,就是穿著國民黨軍裝的軍人。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前進指揮所和其所屬五十九軍軍部以及五十九軍的一八零師都駐紮在這裏。
 國民黨第三綏靖區的前身是馮玉祥、張自忠領導的西北軍的隊伍。1930年被蔣介石收編,改編為國民黨第二十九軍。1937年“七七事變”中就是他們在盧溝橋打響了全國抗戰第一槍。

1946年這支部隊改編為第三綏靖區駐守徐州一帶,其所轄的部隊不足三萬人。

華野是在1948年10月中旬開始進行策動這支部隊起義的。先後派楊斯德等人在徐州的都天廟和賈汪的這棟老樓裏與張克俠、何基灃接觸,策劃起義。

何基灃,原七十七軍軍長,1946年10月任綏靖區副司令。他在“七七事變”時任一一零旅旅長。1938年秘密去過延安,同毛澤東等人有過接觸。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克俠,是馮玉祥將軍的連襟。在張自忠擔任五十九軍軍長和三十三集團軍司令時,隨其任參謀長。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與周恩來、葉劍英等人有過直接聯係。

在眾多資料中都稱這二位將軍為“特別黨員”。而所謂“特別黨員”,好像並沒有專門的定義。從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的經曆來看,“特別黨員”可能是直接接受中央的領導,不與黨內其他組織和個人發生聯係的。他們的黨員身份一直到了1950年才被公開認定。那時,他們都已經是解放軍的軍長了。

解放戰爭中,許多國民黨軍隊都是麵臨我軍強大的軍事攻擊,走投無路時才選擇起義的。而賈汪起義的時候,淮海戰役才剛剛開始,究竟鹿死誰手還並不十分明朗。一些人並沒有感受到非做出抉擇不可的壓力。另外,許多軍官的家屬此時都被蔣介石“轉移”到了南方,更使他們對起義心存很大的顧慮。

第三綏靖區一共隻有兩個軍,計四個師十二個團。從資料上來看,兩個軍的軍長都沒有參加起義。四個師長中除一三二師師長過家芳(中共黨員)外,其餘三位師長有的堅決反對,有的最初一直在猶豫,甚至有人先是同意了起義而又一度反悔。在十二個團長中,也有一大半最後都沒有參加起義。

為了組織好這次起義,楊斯德和何基灃首先安排人員到南方秘密安置和轉移了一些軍官的家屬,其費用大都是何基灃自己多年的積蓄。11月6日夜,何基灃他們開始在上層軍官中進行了起義的動員,但是大多數的人態度還是很曖昧。

華野於11月7日開始在部分區域實施攻擊,使第三綏靖區一些搖擺不定的人感到了壓力。許多人實際上是在其前沿部隊擊潰後才做出了最後的選擇。

在最後時刻,華野與何、張二人還是非常希望馮治安能夠參加起義的。因為當時馮治安不但是第三綏靖區的司令,還是徐州“剿總”的副司令,如果他能夠參加起義,其影響力會是很大的。據說,馮治安也動搖過,可最後他還是選擇了留在徐州。

淮海戰役開始後,華野從山東向徐州以東方向全麵挺進。何基灃、張克俠組織的起義,使徐州的北部從賈汪到台兒莊國民黨軍隊的防線頓時化為烏有,華野主力直插徐州東側,將正向徐州轉移的黃百韜兵團迎頭截住並包圍在碾莊一帶。為華野完成中間突破,全殲黃百韜兵團,起到了重大作用。

這場起義,還是留下了很多謎的。

在11月6日,這支部隊的上層軍官就都知道了何張的起義意圖,很多人是公開反對的,其中不乏劉峙、馮治安的心腹。可是兩天以後,起義還是較為順利進行了。五千多人沒參加起義,但是,雙方也沒有發生大的衝突,幾乎是兵不血刃。細品起來,可能還是有許多“道道”的吧。

此外,這次起義與其他起義不同的是,大多數國民黨軍隊起義都是由部隊主要指揮官決定的,而何張都不是部隊的主官。雖然他們在部隊中有一定的威信,但在特殊情況下發布命令、指揮部隊還是會有一定的難度。何張之間的關係也不像一些資料上說的那麽融洽。(我見過的一些起義將領及後人都知道他們的關係,一些公開出版的當事人回憶中也有描述)這種情況下,起義能迅速完成,其中“小故事”肯定不少。

當年把這場起義稱為“何張起義”,是因為他們的中共身份沒有公開。可時至今日,按說,應該說是兩名共產黨員組織了這場起義,可幾乎所有資料還稱他們是“率部起義”,也是挺有意思。這“率”就是帶頭啊,共產黨員帶頭“起義”,那是朝哪裏“起”啊?真連我都搞糊塗了,(我的文章裏好像也有這樣的文字。)這“帶頭”和“組織”,在這裏可是針對兩種身份的人講的哦。

我的書裏沒細說這些事,因為我一直沒搞清楚。道聽途說的東西(包括一些當事人回憶)我手頭倒是有些,可我不敢把未能考證清晰的東西寫上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