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道消息來領悟文革時期對外開放的外交路線
(2008-02-21 18:11:12)
下一個
不久在一個音樂論壇看到一貼,提到老鬼最近出版的新作《母親楊沫》,又提到他的姐姐被害的往事。帖子不長,也就三五句話,卻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今天得空,到新浪網的讀書頻道把老鬼先生的《母親楊沫》有關章節大致翻了一下,感觸良多。不由得想起一些話題,又引出了一些問題,在此向諸位網友請教。
一、中國藝術團和歌曲《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
像我這個歲數的人對《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這個歌曲是絕對不陌生的,不光是因為詞寫的好曲譜的好,更重要是這首歌也引起了中美外交史上一個不小的外交事件,也就是發生在七四年(或者七五年)的中國藝術團事件。
中國藝術團並非一個常設的藝術團體,而是為當時出訪美國而建立起來的演出團體,演員都是當時的聲樂器樂頂尖人才,象馬國光朱逢博劉德海等。就在藝術團快要動身的時候,突然宣布不去了,外交部也發了抗議,當時的各大報紙電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主流媒體都成篇累黷地發表有關譴責文章。其原因就是我們送交的曲目美方不接受,要求將女聲獨唱《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從節目單裏撤掉。
其實在七十年代初中美之間這樣的摩擦事情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有時是工作上雙方人員的疏忽而有時就可能是故意而為。比如說美方來的信函把受信人寫成中華民國外交部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但不管如何我方則堅決退回去。緊接著,我方也馬上回以顏色,在送交的信頭上換個主席語錄,原來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回改了:成了五二零莊嚴聲明裏的一句話:“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這絕對是有意為之,誰叫他們上回寫成中華民國的?而用主席語錄作為信頭是那時候的公函統一格式,全國一盤棋,外交部也不例外。美國人也不傻,當然要編排個理由退回來,那就更是有意了。所以說外交無小事,尤其和美蘇兩霸的交鋒,無疑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這次的中國藝術團事件就絕對不是更改曲目的問題,先是取消訪美,再將隊伍拉倒上海,在當時上海最大的室內劇場----文化廣場演出了一些日子,間或還到基層慰問演出,最後再出訪非洲十國。武漢的男高音吳雁澤就是這個時候臨時調來取代老鬼書中提到的那個當時殺人嫌犯現在的政協委員L,也正是那個時候吳老師從一個湖北省著名演員一躍而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而L就從中國藝術團消失了。
這個事件要是放在現在,白紙黑字的八卦新聞早就登上報了,信息就是財富財富就是金錢,不寫白不寫寫了不白寫。那時候的人似乎還不懂這些,就編些小道消息自娛自樂,當然也沒有什麽稿費。
小道消息和民謠一樣屬於民間文化的一種,我將之劃為民間口頭文學,也是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的一種民間的綜合反映,更是老百姓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不能一概認為是流言蜚語奇談怪論。還是拿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來說,當時流傳的一些小道消息還是頗能讓人回味的。
二、有關中美關係的小道消息
當時尼克鬆訪華,上麵好像是由專門文件傳達的,也就是吹吹風希望大家要向前看,後麵和日本建交招呼就打得更多了。尼克鬆要到的單位都要特別照顧,清華大學的主道大家都知道,還叫尼克鬆大道可能現在的學子們知道的就不多了,就是為尼克鬆到清華訪問專門修的。這個還不是小道,屬於大道。下麵說小道。
尼克鬆隨行有好多記者,其中也有愛占小便宜的。每次宴會之後,那些大人物的筷子總是被一些隨行記者拿走當成紀念品收藏。先是拿周總理尼克鬆的,後來拿喬冠華基辛格的,再後來是筷子就拿。有一個記者就更不象話,他把喝酒的夜光杯都揣懷裏了。工作人員急了,不能當麵問他要回來,更不好把人家當小偷抓起來。咱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人家是毛主席周總理請來的外國友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不能當麵給人難堪,打人不打臉麽。於是工作人員向科長匯報,科長匯報處長處長匯報局長局長匯報部長一直到總理。總理一聽笑了,對那些排著隊進來的長們說:沒關係我自有妙計。回頭又對秘書說:把今天晚上的魔術演員叫來。原來的節目釣魚就成了釣酒杯了。
記者裏還有一些心術不正的,欺負我方個別陪同人員在美方答謝宴會上不會用刀叉的,他們拍好了照片據說是要在美國的兩報一刊上發表。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斯諾先生在第一時間將此事告訴了總理,總理馬上用英語回答讓老朋友放心,還說今天晚上我請他們吃蘭州拉麵。總理沒用翻譯,因為翻譯不知蘭州拉麵怎麽翻,總理的英文比翻譯好,總理知道。那拉麵是中國手藝最好的廚師做的,細如發絲,更絕的是一碗就一根。這下宴會裏亂套了,尼克鬆夫人吃得都繞脖子上了。我方的攝影記者把這一幕全偷拍下來,他們的兩報一刊上一發表的話,我們的兩報一刊也馬上發表,讓全世界人民看看誰更難看。結果他們怕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他們不敢登。
還有小道說,尼克鬆訪華的那幾天,北京上海的布店都不用布票,街道居委會出麵做工作希望大家盡量不要到布店買布。北京上海的人們覺悟高,那幾天還真沒有發生哄搶現象。還有傳說美國記者搞突然襲擊,要訪問大街上的工人家庭,結果區政府緊急送家具上門。
從這些在七一年流傳很廣的小道消息,網友不難看出國人在對外開放初期時的心態:對一切都是那末好奇還有點不知所措。其實,從七一年的中美破冰之旅到引進金山宜征等大型石化設備隻花了短短三年的時間。而七五年上映的優秀戰鬥故事片《難忘的戰鬥》有一個小小的瑕疵,就是裏麵的一個麵口袋用的是日本尿素的口袋,這是由於道具組的工作人員一時疏忽沒有把口袋上的日文徹底染掉。當時還有人拿這種化纖口袋做褲子的。
三、有關這次中國藝術團事件的小道消息
當時我們私下聽到的有關中國藝術團事件的小道消息卻和當時媒體的報道大相徑庭:原先中國藝術團的節目裏並沒有《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這個歌曲,這首歌是出發前臨時加上去的,目的就是為了取消藝術團的這次訪美。原因是演員裏有人想叛國投敵,這個人就是那個L。他私下裏和楊沫的女兒好上了,都不是好鬧屬於生活作風腐化一類的。那男的對女的說,這次去了就不回來了。女的不依,說要去你帶我一起去。那男的說我是那麽想來著,也省得成天價我們這麽偷偷摸摸的。然後話頭又一轉:但這是不可能的,別說唱歌的不讓帶老婆,就是總理出訪都不帶老婆。那年劉少奇出訪印尼倒是帶著王光美的,回來就被打倒了。再說你還不是我老婆,根本沒有可能。女的又不依,說那你就老老實實回來算了。那男的那時候是小人得誌哪裏聽這個,說非去不可。女的就說不回來我就到政府告你個叛國投敵,男的怕事情敗露,幹起了殺人滅口的勾當。
今天回頭來看老鬼的《母親楊沫》,好像沒有這個對話。要有的話,L口才再好,就是說得比他唱的還好,不被槍斃這輩子也隻能在勞裏呆著了。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小道消息還是當成民間口頭文學為好,可以成為當時社會的映照,不能作為司法依據。
楊沫的女兒一死,L也就抓起來了,而中國藝術團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的問題得到充分的暴露。高層決定停止訪美,將隊伍拉倒上海整頓。但對美國方麵有不好實話實說,就在節目單上做文章,這就引起了當時全國轟動的中國藝術團事件。
關於這一段我對小道消息將信將疑。相信的原因是當時人人皆知的基本事實:美國是絕對不能接受《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不光是因為他們和台灣當局還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冷戰時期的國際大環境也決定了這一點。別說中美雙方,就是東西方兩大陣營在原則問題上都是根本沒有通融餘地。這從當時的體育比賽就能略知一二,東方陣營遇到以色列選手,西方陣營遇到巴勒斯坦選手都是要停賽的,中國乒乓球隊就有這樣的先例。80年美國抵製莫斯科奧運會84年蘇聯抵製洛杉磯奧運會都是很好的說明。所以中國藝術團既然想訪美,一開始就不能有《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有了就是不去,不去還要把人拉倒北京幹什麽?這麽說來後來加上去的可能還是有的。這是我相信的原因。
不信的原因是這個小道消息太低估了雙方外事人員的智力水平。別說中國藝術團出訪延期,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出訪延期也是可以通過正常的外交手段達到的。再說美國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那班人也不是吃素的,連北京的公交車上都在議論。最後發現加進《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就是為了一殺人疑案,這個就是國際笑話了,這是我不信小道消息的原因。
我還是相信主流媒體的說法,一開始送的節目單就有《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美方辦事人員開始沒有注意到這個曲目,等發現了已經晚了。我前麵說了外事人員疏忽大意也是常有的。我想還有一種可能,《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又名《台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開始的節目上用的是後者,想打個擦邊球。等最後把歌詞送上去之後才知道就是《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當然這是我的猜測。
四、結語:中國藝術團事件的一些啟示
有必要說明一下,筆者並非外交口人士,所記所寫之事雖不乏當年人們以訛傳訛,均為當年人所共知。走過這個時代的人都會對那些小道消息或者說是奇談怪論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和當年的紅色歌曲一樣,是當時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並在我們的生命裏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當然這些印記不可能全是美好的,對某些人來說可能苦澀的或者說是無奈的。另外我也不苛求網友們對我的所想所悟感同身受,就象讓老鬼寫出梁曉聲那樣對母親的懷念和感受來。推而廣之,我們可以在組織框架內對某個或者若幹個重大曆史問題做出決議,但要求人民從思想上甚至於感情上獲得一致的看法往往是很幼稚可笑的。所以才有毛主席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也才有後來的“情為民所係”。
中美關係大門的打開,是我國對外全麵開放的序曲,是毛周在國內外黨內外克服和排除各種困難和阻力的結果。從七十年代初社會上廣泛流傳的這些小道消息來看,紅色中國向世界或者說是西方大門的敞開,不難看出當時我們國家領導人的決心之宏大任務之艱巨決策之英明和手段之高超。聯想我們我們進世貿朱鎔基總理頭上的白頭發,就可以猜到當年紅色中國向西方打開大門的難度。
中國藝術團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如何在對外交往中或者說是對我存有陳見的強國交往中做到“有理有利有節”和“不卑不亢”,堅持以我為主而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消氣外交要不得,我們現在用中央電視台趙安老師導演的春節晚會上的話說都“太平盛世”了,難道還不如國民經濟達到崩潰邊緣的文革時代?
中國藝術團事件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就是我們應當知道共和國的那段曆史並不是一個閉關鎖國的曆史,而是一個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不斷尋求機遇衝破封鎖的曆史。把話題推得更廣一點,體製改革並非現在所謂的主流經濟學家的首創。蔣子龍在七五年發表的小說《機電局長的一天》就已經深刻地揭露這一問題,當然,這不是本文的主題,就隨便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