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夏是一名工程師,女兒在美國讀研究生。退休了,老夏於是和老伴一起來美國看女兒,順便旅遊旅遊。可這兩天,老夏遇到了麻煩,胸口一直隱隱地有些痛,莫不是心髒病了?聽說在美國看病很貴,都是天價數字,老夏在這邊也沒有醫療保險,女兒隻是個窮學生,老夏不敢去看病。忍了兩天還不見好,思前想後還是告訴了女兒。女兒馬上打電話問一位原先在國內也是做醫生的朋友,朋友說馬上去醫院,心髒病耽誤了可不是鬧著玩的。
女兒帶著老夏去了急診。見到醫生,女兒擔心地問:我們沒有醫療保險,恐怕會付不起賬單。醫生說,沒關係,先看病,他恐怕需要留觀一兩天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我讓醫院的社工和你聯係,幫你父親申請Medicare或者Charity Care(慈善醫療)。
在美國,先看病後收錢,這一點和國內的先收錢後看病大為不同,恐怕早已廣為人知。美國的醫療收費係統建立在個人信用體係和廣為普及的醫療保險體係之上, 病人來了,醫生隻管看病人,而費用則事後由醫院(或醫生)向病人及其醫療保險公司發賬單,對於有保險的病人,醫療保險將承擔大部分費用,個人隻用出很小一部分copay.
2013年的統計數字,全美人口中,有48%的人通過雇主獲得商業醫療保險,6%的人通過其他途徑(比如自己購買)獲得商業醫療保險,15%的人享受由聯邦政府提供給65歲以上老人或者65歲以下但是因為殘障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士的Medicare醫療保險,16%的人享受由政府提供給低收入人群的Medicaid醫療保險,2%的人享受其他公共醫療保險,還有13%的人沒有任何醫療保險。
2012年,美國通過了法律,開始推行Obama Care, 針對這部分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人,很多是小企業的員工或者小商家小企業主,要求商業保險公司為他們提供買得起的基本醫療保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政府提供的Medicare和Mediaid並不局限於美國公民,隻要在美國有合法身份合法簽證合法居留的人都可以申請。象老夏這種情況,他已滿65歲,女兒在醫院社工的幫助下替他申請了Medicare Part A 獲得批準,老夏住院兩天近九千美元的費用全部由Medicare來支付,出院時醫生還給老夏開了些口服藥,這些藥物則需自費,由老夏自己拿著處方去藥店買。
那對於那些在美國既沒有身份又沒有錢的非法移民,他們看病怎麽辦?除了聯邦政府,各個州政府其實還有相應的醫療慈善資金分配給各個醫院,大醫院多,小醫院少,醫學院附屬的教學醫院多,社區醫院少。擁有住院醫培訓資格的教學醫院還有相應的教育資金,設立有慈善門診,用於住院醫的培訓,也很好地服務了那些沒有醫療保險的人群。
我所工作的醫院,沒有保險的病人大概占到病人總數的10%。這部分病人大多病情嚴重,有些甚至在醫院一住數月,出於人道和醫療救助原則,醫院必須向他們提供同等質量的醫療服務,造成的費用上的缺口經常從政府慈善資金處得不到足夠的補足,就隻能醫院自己消化,也包括將醫院從其他有保險的病人身上掙到的錢補貼到這裏麵,這也是社會的一種平衡吧。如果醫院管理不善,就會導致入不敷出,甚至關門倒閉。最近幾年大紐約地區就關閉了超過一百家醫院。
在中國,由於整個社會尚未建立個人信用係統,因此各種服務包括醫療服務,仍屬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現金結算的階段。以往這樣的先交錢後看病的收費係統,嚴重影響延誤了急重症病人的救治。現在,國家衛計委頒布了新規定,要求醫院對急診患者按病情輕重分級分類處置,對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創傷、急危重孕產婦、急危重老年患者、急危重兒科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先救治、後繳費。
我們為這項規定叫好的同時,也必須回問衛計委一個問題:救治後收不上來的費用缺口,由誰來買單?從我在國內做醫生的同學朋友們處得到的反饋,衛計委回避了此要害問題,國家財政也未對醫院這部分支出做出補貼,而是由各醫院自己買單。也就是說,多多少少會落實到救人的科室醫生頭上,誰救了人,誰還得貼錢。
很多年前我在國內某著名醫院工作時就是這樣,那時候醫院還未實行預付住院押金的製度,時不時就有病人治好了病未交費就跑了,然後主管醫生就得負責去追費,曾有主治醫就用自己個人的假期去外地追費,追不回來就得扣個人的工資獎金,這個月又白幹了。後來醫院就有了規定,必須先交一萬五押金,才能收入院。
這麽多年過去了,換了種形式,問題依然存在。
無力繳費病人的醫療費用缺口問題,中美都存在,隻是在中國更突出。在美國,醫療保險係統廣為普及,沒有任何保險的病人僅占總人口的13%。中國實行的是政府性質的社保,雖說覆蓋人口廣(三種社保統計數字互相有重疊,因此不準確),但個人需自付的比例很高,尤其是針對農村人口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占總人口的60%,但可以報銷的疾病種類和費用卻非常有限;商業保險的比例僅占總人口的3%。據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中國個人支出占醫療總費用的比例為45.7%(2015年國務院的目標是降到30%),而美國這部分費用則主要由商業保險來支付。
因此,開放醫療市場,鼓勵支持非政府的商業保險的加入,也就是整個社會不同患病風險的人的共同風險分擔,將有助於降低疾病來臨時個人需自掏腰包的部分,幫助部分解決“看病貴”的問題。
在美國,醫院的資金還有另一項很重要的來源 -社會捐助和私人慈善。捐助的人,即有富翁也有普通人,捐助的款,從十幾二十塊到上百萬都有。美國的稅法鼓勵大家捐助,捐贈於任何慈善的錢都可以免稅。因此很多富人選擇捐款,反正這些錢不捐交稅也是交了,那不如捐到自己認為值得的地方,既省了稅,又幫助了慈善公益事業,還替自己掙了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我們醫院有一麵捐贈牆,凡是捐贈超過一千美元的人,名字都會刻在上麵;每年醫院也會舉行一個儀式,感謝所有捐贈的人。
曾經有一個富翁,家裏人重病,在我們醫院ICU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做為家屬,探護、辛苦、疲勞、痛苦、茫然、心情的跌宕起伏,一一經曆。病人出院以後,他深感做為ICU重症患者或者長期住院病人的家屬們,他們在照顧病人的同時,也需要休息,需要有途徑了解與疾病相關的資訊,也需要情感上的支持。於是他向醫院捐款500萬,建立了一個Caregiver Center, 為長期耗在醫院、身心俱疲的重病患家屬們提供一個休息和放鬆的地方。這裏有沙發、電視,有咖啡機、冰箱和一些小零食,有電腦、可以上網,有雜誌、有醫院各科室信息小冊子,還有兩名兼職社工,為家屬們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支持,甚至醫院輔助治療科也會過來為家屬們提供收費的按摩服務。
類似這樣的私人捐款,彌補了醫院資金的不足,改善了醫院的服務,利己利人,各方麵都受益非淺。
在美國,幾乎所有醫院都有專門處理社會捐助的部門,他們還會經常組織一些活動,宣傳介紹醫院的各項服務和項目,鼓勵號召民眾捐款,款項既可以由醫院統一分配使用,也可以指定用於某個專項,這已經成為醫院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
在中國,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普通民眾和富裕人群做慈善的越來越多,但做醫療慈善的還十分鮮見。嫣然天使基金算是一個,2006年11月基金成立,2012年成立了民辦非營利性北京嫣然天使兒童醫院,每年免費為600例來自貧困家庭的唇齶裂兒童進行手術和醫療救助。
十幾年前我出國前的最後一個月,曾在醫院急診見到這樣一個病例:山西來的一個十幾歲小孩,急性化膿性肺炎,高燒,胸片上肺裏一個大洞。家裏人砸鍋賣鐵湊了2400元來北京看病,交不起一萬五的住院押金,隻能在急診室用點不太貴的抗生素, 也不足以控製他肺裏的細菌。就這樣,2400元沒幾天也就用完了。其實隻要收住院,外科插管引流,輔以強有效的抗生素,完全可以治好。後來大夫護士們湊了點錢資助他,讓他可以在急診室繼續治療。
從那以後,我心裏就有了個念頭,想設立一個醫療慈善基金,專門資助象這樣急性的、現有醫療水平完全可以治愈、僅僅因為缺錢而無法取得醫療服務的人。有一段時間我很熱衷於買彩票,心想中了頭獎我就用來幹這個。在買了很多次連個末獎也沒中過以後,我不再買彩票。把夢想的實現寄托在彩票上,看來不靠譜。
現在國內一些大醫院已經有這樣的資金,用於給有困難的病人減免醫療費用。但光靠醫院自己的支出,額度還遠遠不夠。希望有一天,我的願望可以實現;更希望看到有更多普通民眾和有識有錢人士加入醫療慈善的隊伍,有更多醫療慈善項目和慈善基金、慈善醫院的出現,幫助貧困人群,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生命保障和基本醫療服務盡一份力。
要是把大小老虎的錢都轉道這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