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人之家

生活總是忙忙碌碌。偶爾放慢些腳步,看看兩邊的風景,心情竟也變得悠閑起來。
個人資料
正文

我們從醫學科普文章中學什麽?

(2015-12-22 15:42:08) 下一個

《生酮飲食》那篇文章在丁香醫生登出後,有網友留言:“丁香醫生的寫作風格就是這樣,凡是大家覺得可怕的,丁香都告訴你沒那麽可怕。凡是大家覺得不當回事的,丁香都告訴你小問題有大隱患。但最後的最後,結論是......其實我也拿不準,你們還是得去醫院。”似乎對於丁香醫生的眾多醫學科普文章未能起到“替人看病”的功能心有不滿。

這位網友的意見很有代表性。恐怕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生病了,有問題了,從網上搜各種答案,希望能代替醫生,告訴你該怎麽辦。

這其實是對醫學科普的一大誤解。醫學科普,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簡單生動的語言,將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傳達給大眾,提高大家的醫學知識,也有利於醫患溝通,可以使大家就醫時,在有限的時間裏,更準確全麵地將自己的症狀告訴醫生,更好地提出問題向醫生谘詢;熟悉了解相關的醫學術語後,也能更加理解醫生的解釋和回答;同時,從醫學科普中對疾病有了一定的認識,也能對診治的過程和結果有更合理的預期,知道哪些醫生可以做到,哪些醫生做不到,哪些甚至現有的醫學水平也達不到。良好的溝通和配合,有效的診治,合理的預期,最終產生的是對疾病和病人最好的結果。

許多發達國家,民眾的基本醫學知識水平都很高。比如美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學習人體各個器官和係統的知識,很多內容,我們的大學生都未必知道。但並沒有因為民眾的醫學知識普及了,大家就"有病自己治,不麻煩醫生了”。相反,這些國家的民眾,對醫生和醫院的需求更高,醫患關係、醫療結果也相對更好。

人體是複雜的,疾病更是各種各樣、千頭萬緒的;治病救人,並不象修個水管、換個電燈泡那麽簡單。所以醫學是最複雜的一門科學,任何國家的醫學生,都要經過比一般學科更長時間的嚴格訓練和學習,才能成為合格的醫生。

同一個疾病,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在不同的人身上;同一種症狀,在不同的人身上也許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就有著不同的治療方式。所以,“看病”,是一個非常個體化、也非常具體化的事情,除了聽你的主觀描述,醫生還要檢查你的身體,做各種化驗和檢查,既要注意症狀體征的小細節,又要從全身整體來把握,才有可能做出準確的判斷,製訂出合理的治療計劃。古代醫學之“望、聞、問、切”,現代醫學之物理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莫不說明了親自就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果單憑網上的一些科普文章,就能替人診病治病,那豈不是視生命如兒戲?這也可以做為判斷網上文章是否靠譜的標準之一。靠譜的文章,大多措辭嚴謹,不亂吹牛,不下誇大的不切實際的結論,不以聳人聽聞的標題或語句來吸引眼球,就事論事,不瞎引伸。不靠譜的文章則正相反,尤其是那些吹噓某某療法"包治百病"、"神奇配方”、“治愈癌症”等等,一定不可信。大家隻需記住一點,任何不負責任的承諾,都是耍流氓。

總之,醫學科普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醫學素養,有利醫患溝通。但無論是“百度醫生”、“古狗醫生”、還是“丁香醫生”, 都不能代替真正的醫生來為你看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