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票知識、技巧和投資方法

美國股市的入門知識、投資理念,交易方法和大勢分析等。博客的主人是 三維預測 3DFN.com 美股分析師Raymond Wang
正文

上班族應該如何購買共同基金(2)

(2008-10-19 15:14:27) 下一個

作者:Raymond Wang,三維預測投資通訊 3DFN.com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講到共同基金(又稱互惠基金)適合那些沒有精力研究股市,但是希望長線投資(10年以上),為自己養老或孩子上學做準備的普通民眾。在種類繁多的基金產品中,跟蹤股市大盤的指數型共同基金(Broad-market Index Fund)是首選,因為它的費用最低,而且其它投資產品,例如房產、債券或黃金等的長期回報率都沒有股票高。

確定了投資產品之後,本文要討論的是如何買賣指數基金,什麽時候買,什麽時候賣,怎樣調整投資組合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收益並降低風險。

市場上有很多跟蹤大盤指數的股票基金,例如著名的Vanguard 500 Index Fund(VFINX)跟蹤的是S&P 500指數。除了持有大型股的指數基金之外,你還應該購買小型股的指數基金,例如Vanguard Small Cap Index Fund(NAESX),以及債券基金,例如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VBMFX)。其它基金公司的同類指數產品都大同小異,你應該選擇管理費用(Expense Ratio)最低的指數基金。

有了這三種大型股、小型股和債券的指數基金,你的投資組合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要考慮就是什麽時候買或賣,以及調整三種基金在投資組合中的比重,以求降低風險並且提高收益。

首先要根據你的投資目標和時間長度決定三種基金的持有比例。年輕人如果為退休做準備,可以把大部分錢放在股票基金裏,例如三種基金達到6:3:1或5:4:1的比例,隻有在股市進入熊市階段才提高債券基金的比例(操作方法見下麵的介紹)。中老年人如果已經接近退休年齡,則股票基金要減持,把一半或者更多的錢放在債券基金裏,降低資產大幅縮水的風險。

其次,不能把全部資金都在同一時間一次性投入,然後長期持有不再管它。這樣做的人比較少,但還是需要提醒一下,因為假如你“不幸”地買在股市的最高點附近(例如在2000年),那麽過了很多年,你的帳戶都可能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這對你的情緒影響很大,大部分人都受不了這種煎熬,很容易做出衝動決定,功虧一簣。

在買賣操作方麵,大多數人的做法是每個月從薪水中拿出一些錢購買基金,或者每年因為要報稅而拿出一筆錢來購買基金。前一種做法顯然更有計劃性,也更容易分散風險。即便是自雇人士(自由職業者),沒有固定收入也要盡量每個季度都做一次投資。因為正如前麵所講的,你沒有時間和經驗研究股市,如果一次性地投入資金,你很可能受到當時的市場情緒影響而買在股市的最高點,或者在股市的最低點卻不敢買股票基金,全部買入債券基金而錯過了股票的獲利行情。

本文所講的投資組合包括大型股、小型股和債券這三種指數基金,那麽,每一次投資是否都按照同樣的比例購買所有基金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你應該根據當時的市場形勢判斷持有股票的風險有多大,如果股市處於中長期的下降趨勢,你一味地買入股票基金就會令賬麵資產雪上加霜。

雖然你沒有時間或經驗分析股市,但是在每次投資之前,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判斷中長期走勢是上升還是下降:看S&P500指數的日線圖,如果200日均線下降就隻買入債券基金,如果200日均線上升就按比例買入三種指數基金。這種判斷大勢的方法雖然不精確,但對於長線的基金投資已經足夠。它的目的很明確:股市上漲的時候按照既定的比例購買三種指數基金,股市下跌的時候增加債券基金的投資比重,等股市重新恢複上漲時多買一些股票基金,讓三種基金的持有比例恢複正常。

請注意,這三種基金的持有比例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調整。越是接近退休年齡,或者孩子接近上學需要用錢的年齡,債券基金的比重就應該越大。原因很簡單,你不希望在快要退休的時候趕上一個大熊市,股票基金大幅縮水,導致你的退休計劃不得不推遲。

最後要說的是,本文沒有提到美國以外的股票指數基金,例如International Market Fund或Emerging MarketFund。很多人購買這類基金的目的是讓投資組合多樣化,希望以此降低風險,但我認為這樣做的效果並不明顯。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各個國家的股市聯動性很強,除非有一天美國經濟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改變,其他國家的股市不再同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否則沒必要買這麽多種類的基金,這隻會讓投資複雜化,效果並不好。

 

聲明:請尊重作者版權,本文作者允許您在其它網站或媒體轉載全文,但轉載時必須注明“作者:Raymond Wang,三維預測投資通訊 3DFN.com”或者“文章來源:三維預測投資通訊 3DFN.com”,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