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風雨六十載(七)

(2007-12-05 06:56:07) 下一個

如果說懷穀的童年,祖父的影響是絕對占首要地位的話,則對青少年懷穀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了。

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成立於民國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這所學校的成立,主要是為了培養和教育在北伐戰爭中陣亡、傷殘的將士的遺族子弟和辛亥革命先烈的後代。校址選在南京中山門外陵園區,占地兩千多畝,景色十分宜人。遺族學校分男校、女校,男校校長為蔣中正(介石)先生,女校校長為宋慶齡先生,校董委主席即是宋美齡女士——大家更習慣稱之為“主席校董”,學生們則更願意叫她“蔣媽媽”。事實上,蔣先生和宋慶齡因為別的事物纏身,極少過問學校的事,因此主席校董“蔣媽媽”就全權代表,全麵管理學校的各項事物,從經費的籌措到各項校務的發展管理和監督無一不凝注著主席校董的心血。“蔣媽媽”對學生的要求是:繼承父兄的遺誌,發奮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將來做國家的棟梁,象國父孫中山所說的“服千萬人之務”。

懷穀(這時期已換名為“西明”)之進入遺族學校學習,有些偶然。那是1947年,懷穀已經念完完小在離家四五十裏遠的斯陶中學讀初中。夏天放假了,同村在縣城師範學校讀書的陳達裏也回家來了。陳達裏的祖父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父親也是軍人,據傳都在粵係軍事將領陳炯明背叛革命、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的戰鬥中陣亡。縣城的消息靈通,陳達裏得知了遺族學校那一年要在湖南招生的消息。陳達裏本無意邀懷穀一起前去報考,但因為家裏經濟拮據、得找懷穀的祖父借盤纏,遂到懷穀家實話相告,懷穀就是這樣意外得知這個消息的。父親有“陣亡”記錄,懷穀也就有入遺族學校的資格。懷穀的祖父於是給足盤纏,讓兩個少年去省城長沙的省教育廳報名。錄取的過程還經過了一些波折。懷穀記得陳達裏先拿到錄取通知書,祖父見懷穀沒有份,以為是懷穀考試沒過關,還痛心疾首、將懷穀責怪一通。不想過些日子,懷穀的錄取通知書也到了。原來,遺族學校招生名額有限,在各省的分配不均,起先湖南隻分配了十個名額,但湖南烈士遺孤很多,遺族學校於是將招生名額追加到二十、三十最後四十個,所以,錄取通知書也是陸陸續續發放的。實際上,那一年在整個遺族學校裏,湖南和山東籍的學生是最多的,因為這兩省的軍人比例多、陣亡將士也最多。

遺族學校對錄取的學生照顧十分周到,40個湖南學生從長沙一起出發,經武漢、九江到南京,路費等一切都由學校支付,教育廳方麵則派督學一路護送。懷穀的祖父另給懷穀10,000法幣(大概相當於現在1,000塊人民幣的樣子)、陳達裏5,000法幣作為兩個少年路途的零花錢。

懷穀記得那一路自己還是一派小“公子哥”的作風,花錢特別大方,主要是買零食,並且以零食取悅同行的朋友,所以不到九江身上的錢就花得精光。而家境比較貧寒的陳達裏卻很謹慎,不曾動用身上的一個子兒,當然,有豪爽的懷穀作東,他自然也飽了口福。於是過了九江後,懷穀就隻能找陳達裏借錢花了。有意思的是,懷穀到南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聯係家裏要錢還陳達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