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日前美國《新聞周刊》別出心裁,以“世界新秩序”(The New World Order)為題,發表了一張新的“世界地圖”,這張地圖不以各國主權下的領土為界,而是按照人種、民族、宗教來劃分。這樣一來,世界上隻剩下了19個“國家”。
首先是“新漢莎”(New Hansa),包括丹麥、芬蘭、德國、荷蘭和瑞典。新漢莎中的這些國家有共同的日耳曼文化淵源,擁有令人稱羨的福利製度,居民儲蓄率較高(25%以上),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且就業、教育和技術創新水準都在世界前列。
第二個“國家”叫“邊界地區”(the Border Areas),包括比利時、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英國。這些國家在正在形成的世界新秩序下正在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地位不穩,文化上也相當混沌(如羅馬尼亞、比利時),曆史上常常被強大的鄰國欺侮,未來也需要在他人的勢力範圍內尋求自主。
第三個“國家”叫“橄欖共和國”(Olive Republics),包括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希臘、意大利、馬其頓、黑山、葡萄牙、斯洛文尼亞、西班牙。這些國家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但在各項經濟指標上整體落後於北歐各國,貧困人口多一倍,就業率低10-20%,而且出生率奇低,尤其是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政府還有巨額赤字。
第四個“國家”叫“城市國家”(City-States),包括倫敦(二流國家中的一流城市)、巴黎(法國GDP的25%)、新加坡(現代城市化的成功典範)、特拉維夫(以色列高科技出口基地)。
第五個“國家”叫“北美同盟”(North American Alliance),包括加拿大、美國,經濟、人口構成、文化把這兩個國家連在一起,是世界最大的高科技經濟體,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人均淡水量比亞洲、歐洲多三倍。別以為這塊地方會走向衰落,至少現在還沒有。
第六個“國家”叫“自由主義者”(Liberalistas),包括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墨西哥、秘魯。盡管人均收入較低,貧困人口較高,這些國家是拉美國家民主和資本主義的旗手,絕不可能和美國鬧翻。但是在經濟上這些國家的未來依然有不確定性:走國家資本主義還是經濟自由主義?
第七個“國家”是“玻利瓦爾共和國”(Bolivarian Republics),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古巴、厄瓜多爾、尼加拉瓜、委內瑞拉。這些國家以委內瑞拉的查韋斯為典型代表,走庇隆主義,有獨裁的傾向。雖然貧窮,但是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拉攏的對象。
第八個“國家”是“單蹦國”(Stand-Alones),他們是巴西(處於“自由主義者”和“玻利瓦爾共和國”之間,屬於二流強權)、法國(反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先鋒,實力遜於漢莎國)、大印度(人均收入隻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是最大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日本(以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資源,日本仍然是世界強權,盡管其技術優勢正在被韓國、中國、印度和美國蠶食)、韓國(韓國已經成為技術強國,成功地從全球經濟衰退中脫身)、瑞士(繁榮、優良的商業環境)。
第九個“國家”是俄羅斯帝國,包括亞美尼亞、白俄羅斯、俄羅斯聯邦、烏克蘭。俄羅斯帝國建築在斯拉夫特性之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某些特殊的科學技術特長外加強大的軍事力量。
第十個“國家”是“狂野東部”(The Wild East),包括阿富汗、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這個地區將持續成為各方勢力角力的中心,包括中國、印度、土耳其、俄國、北美。
第十一個“國家”是“伊朗斯坦”(Iranistan),包括巴林、加沙地帶、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伊朗石油資源豐富,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是上升中的強權,但是意識形態不僅與美國對抗,而且與大阿拉伯地區矛盾。這一地區經濟管治水準不彰,依賴消費品、高科技設備甚至石油產品的進口。
第十二個“國家”是“大阿拉伯”(Greater Arabia),包括埃及、約旦、科威特、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阿聯酋、也門。這一地區的石油資源奠定了其政治和金融的地位,盡管人均收入差別甚巨,但是共同的宗教和人種讓這些國家緊密聯係起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不融洽。
第十三個“國家”是“新奧斯曼”(The New Ottomans),包括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不再唯歐洲馬首是瞻,將其外交和經濟的中心轉向過去奧斯曼帝國的兄弟,並發展和中國、俄羅斯的貿易。
第十四個“國家”是“南非帝國”(South African Empire),包括博茨瓦納、萊索托、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津巴布韋。南非是非洲首富,有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資源,非洲大陸最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地,與萊索托、博茨瓦納以及納米比亞有密切的文化聯係。
第十五個“國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包括安哥拉、喀麥隆、中非、剛果(金)、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利比裏亞、馬拉維、馬裏、莫桑比克、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蘇丹、坦桑尼亞、多哥、烏幹達、讚比亞。這些國家有穆斯林,也有基督教,有的說法語,有的說英語,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其自然資源成為有錢的國家(如中國)覬覦的對象。
第十六個國家是“馬格裏布帶”(Maghrebian Belt),包括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毛裏塔尼亞、摩洛哥、突尼斯。這些國家中有像利比亞和突尼斯這樣的小康國家,但是依然存在相當嚴重的貧困問題。
第十七個國家叫“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中國也許不會如IMF所預測的那樣在10年左右超越美國的GDP,但是毫無疑問是個新興的超級大國。其曆史優越感和種族的認同依然強烈,漢民族占90%的總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文化種族集合。未來30年麵臨的問題是,在高度集權的體製下,貧富差別加劇,環境持續惡化,人口迅速老化。
第十八個“國家”是“橡膠帶”(The Rubber Belt),包括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這些國家的礦產、水利、橡膠以及農產資源豐富,雖然政治不大穩定,但是正在工業化進程,有望成為下一個經濟高增長的地區。
第十九個“國家”是“幸運之國”(Lucky Countries),即澳大利亞、新西蘭。國民收入與北美相當,與英國、北美有共同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但其地理位置和資源讓中國以及印度成為最大貿易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