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30年來 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圖)

(2008-12-20 21:33:30) 下一個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那時物資短缺,米麵肉油都要憑票憑證供應。和許多人一樣,炒土豆、煮南瓜、蒸胡蘿卜、玉米麵貼餅子這些時代的產物,於我一樣記憶猶新。一鍋香香的大米粥,是生病時才能享受到的補品。每月的白麵隻有一斤,如果一口氣蒸成大饅頭,就隻能過兩天癮,接著要過光吃粗糧的罪。所以總是把那點珍貴的細糧和粗糧摻和在一起,這樣才不會讓明天的生活和今天比起來有落差。 說到當時的憑證憑票供應,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雖說糧油副食的品種很單一,但供應數量都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男的、女的、勞動量大的、勞動量小的分別供應不同量的糧食,這樣可以保證所有人都可以獲得最基本的能量。所以,雖然那段“有啥吃啥”的時光,對很多人來說是苦澀的回憶,但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票證供給製絕對不失為一項創舉,幫助我們的國家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歲月。
而現在,走進集貿市場,人們再也分辨不出季節。物質的極大豐富,滿足了人們“吃啥有啥”的口腹之欲:寶寶們喝上了牛奶;學生們嚐到了肯德基麥當勞;對中青年人來說,每周下一次館子不再是什麽新鮮事;老年人也吃到了以前不敢奢望的補品……30年,人們不在為吃喝發愁,但堅持了2000多年的穀類為主的飲食模式,卻在逐漸改變。如果從一個營養學家的角度看這些年的變化,我想主要是以下幾點:
油吃得越來越多了,沒有了每月半斤油的限製,現在中國人平均每天吃將近一兩油,血脂異常、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肉吃得越來越多了,西式飲食的入侵,使許多人的脂肪、能量攝入大大超標;蔬菜越吃越少了,以前每人每天能吃上1斤菜,現在隻有這一半了;主食越吃越少,粗糧更是越吃越少,現在人腸胃裏累積的脂肪比以前多得多,飯量自然小了。有了精米白麵,誰還願意吃硌牙的棒碴?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人的飲食是不是開始倒退了?再也沒有人把吃肉當成炫耀的資本,粗糧、蔬菜成了價格不菲的高級貨……確實,從食物來講,這是一種倒退;但從人們的理念來講,這又何嚐不是一種新的變革呢?看到了不均衡飲食的危害,很多人開始調整,不管時間早晚,行動了就是好的。能夠“吃啥有啥”,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在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們還是要感謝自己活在一個進步、前行的年代,總有一個比今天更好的明天。飲食如此,生活亦如此。(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 翟鳳英)
第一次吃冰糕 一點點吮吸它的味道

第一次吃冰糕 一點點吮吸它的味道

1978年,我第一次吃冰糕時,隻有6歲。頭一天就聽說,有兩大箱冰糕已經在蕪湖長江碼頭裝上了開往我們縣城的班船,第二天下午我們就可以吃到冰糕了。全縣城的人都在打聽,冰糕放在哪裏賣?
那天,裝冰糕的班船到黃昏的時候才抵達碼頭。兩隻巨大的、四四方方的、漆著綠色油漆的冰糕箱被一輛解放牌卡車直接到運到了紅星旅館。那是我們縣城最大的一家國營旅館。一些在碼頭守候的人們,理所當然成了第一批買到冰糕的人。
每人每次限購10支。冰糕放在旅館臨街那個帶鐵柵欄的窗口裏,前麵的人用手吊住窗台,後麵的人又將手吊在前麵人的衣領上。經過不屈不撓的搏鬥,表哥終於捧著5支冰糕從人堆裏擠了出來。5支冰糕都已經碎了,開始融化了,幸好有淡藍色的紙套包著,才沒有散開來。
吃到最後一支的時候,表哥提醒我說:“嚐一嚐是什麽味道?”我這才想到,要牢牢記住這個味道,是冰冰涼涼的清爽味道,是一絲絲甜潤滑過喉嚨的味道,是舌頭有點發麻的味道……我小心翼翼地吮吸著,生怕忘了這個味道,因為下一次再吃,不知道是什麽時候了。(安徽省黃山市讀者 張莉萍)
第一次喝蜂王漿 一滴都不能剩
回想當年,我還能依稀記起自己第一次吃保健品的樣子。1982年夏天,我上小學六年級,眼看就要考初中了。一天傍晚,父親神秘兮兮地給了我兩個扁扁、長長的盒子,上麵寫著“蜂王漿”。我問這是啥,父親說是增強抵抗力的,還能補腦子,特意強調“這可是好東西”。我心想這個到底能幫多少忙。不過看著父親很嚴肅的樣子,估計這東西不便宜,而且同學裏還沒聽說誰吃上了這個,於是很認真地接了過來。
打開盒子,裏麵躺著10支小瓶,還有10根小管。瓶口是鋁封的,要用手撕開。每個小瓶裏麵就10毫升,一嘬,“嗞”的一下就光了。我還清楚地記得,蜂王漿的味道挺甜,但有一點點藥的味道。因為覺得是寶貝,生怕浪費了,每次喝就使勁嘬,最後還把瓶子舉起來喝。因為蜂王漿不是特別多,還計劃好哪天開始喝,來保證喝到考試結束。
說到效果,那次考試我的成績還是跟以前一樣,並沒有突飛猛進的提高。不過,從那時起,每到學期末考試前,父親都會給我幾盒蜂王漿,那是我當年的“秘密武器”啊。
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播出的“參桂養容酒”廣告,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則保健食品廣告。到現在,保健品在中國已形成每年上百億元人民幣的市場。(北京讀者 張 丹)
記憶裏 飄滿油渣香
人往往容易被現在美好的光景,衝淡過去艱難的回憶,油渣就是其中一個。
油渣就是將肥的豬肉放在鍋裏慢慢熬,煉出豬油。被烤出的油放在容器裏,時間一長就凝固了,成了家裏平時炒菜用油,這也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食用油來源之一。
現在的人買肉都愛選瘦的,當時卻是肥肉賣得好。因為瘦肉再省著吃,也吃不了幾頓。而肥肉煉成油,每天炒菜挖一小勺,可以吃好久好久。更何況,煉油還能剩下香香脆脆的油渣。撒點鹽就能直接吃,再剁碎點,還能包包子、包餃子、烙餅。那時每次母親買肉回來,晚上屋裏必然飄滿了肉香。我和弟妹總是眼巴巴看著母親煉豬油,因為煉完後,就可以吃到記憶中最香的油渣了。
此後,母親更常做的,是提著油壺到糧店打菜油。到了90年代,商店裏開始賣起了瓶裝的色拉油,澄亮澄亮的,比混濁的豬油好看百倍。但是,由於省去了煉油的過程,油渣餅也從我記憶裏消失了。(陝西省西安市讀者 許雙福)
1991年,嘉裏糧油旗下的“金龍魚”品牌生產出中國第一瓶色拉油,第一年就售出3000萬噸。
第一次吃色拉油
改變生活的第一次
第一瓶可口可樂進中國: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三個小時後,可口可樂宣布進入中國。之後的第三個星期,第一批可口可樂產品從香港經廣州運到了北京。如今,可口可樂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融入世界的過程。
第一家個體飯店: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東城區翠華胡同裏一家名為悅賓飯店的餐館開張營業,這便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家個體飯店。28年過去了,個體私營經濟卻已在中國餐飲業遍地開花。
第一家西式快餐店:1984年2月,改革開放後中國首家西式快餐店——義利快餐廳在北京西單西絨線胡同內開張。合眾社的記者認為這是“唐老鴨帶動的食品革命”。
第一次不用糧票,想買啥買啥:1987年9月,廣西玉林市取消糧票,成了當時中國第一個買糧不用糧票的地方。從此人們可以想吃啥就吃啥。
第一家肯德基進入中國:1987年11月12日,美國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設在北京前門地區的餐廳正式開業。這是肯德基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家餐廳,從此之後,中國有了洋快餐。
第一個飲水機:1991年,在大城市的高檔場所出現了可以將自來水淨化為飲用水的設備。此後,它走進了千萬中國家庭,暖壺也成了曆史的回憶。(金點強)
第一次吃大棚菜 從此告別“老三樣”
回憶即使埋藏得再深,也總在心裏的某個角落,隻需要一麵鏡子,就把它照得真真切切。生命時報的征文,讓我一下子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影子。
30多年前,冬天能吃到的蔬菜,隻有大白菜、蘿卜、土豆這“老三樣”。其他能有的花樣,也就是曬幹的豆角和自己做的西紅柿醬。那時每家都要挖深深的地窖,下麵存蘿卜土豆,上麵鋪上大白菜。困難的時候,一年的1/3時間,全家就靠著一千多斤的大白菜過活。那個時候,青椒、芹菜這些現在看起來有些土氣的蔬菜,在當時都是奢侈品——芹菜2塊錢一斤、青椒要四五塊錢。之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那時候這些菜比肉賣得貴,春節才舍得吃。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了大棚菜和個體商戶,菜的品種才多了起來。辣椒、南瓜、冬瓜、卷心菜……從那以後,過年也不再新鮮,想吃什麽,365天都能有。
想起當時,我們縣的第一個個體菜販,每天賣菜時都充滿了自豪,因為在那個時代,那是一個被羨慕的職業,當時,他穿的工作服,是專門到北京永正裁縫鋪定做的一套西服。(河北省承德市讀者 喬淑玉)
1989年,山東省壽光市建起試驗大棚,並成功培育出冬暖式大棚蔬菜,飲食從此沒有了四季之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